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157 2019-05-27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鉴赏散文的主体要求是:
1.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解读: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意境,将意境美与声韵美相结合,通过找出诗眼,奠定诗词感情基调,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解读:要帮助学生结合作者和作品的时代社会背景,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
3.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解读:要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和自己喜爱的细节、场景描写、以及重要的抒情议论段落,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4.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解读:要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评价质疑、展示分享。
5.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解读: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为初中的起始阶段,学生处于初中学习的适应期,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注重理解、审美、创新等各项能力的积极培养。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独立思维的重要发展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散步》是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和语气,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整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含蓄的表达了浓浓亲情。
文章在散步这一平常之事中,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是“语文与自我”的一个展现层面,以“自我”为核心,紧扣“亲情”这一单元主题,与本单元其他文章反映了同一主题,引领学生进入中外名家的亲情世界。同时与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科学精神)、第六单元“人与社会”(想象世界)相衔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三大板块诠注了全新的育人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学生的要求是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家庭亲情中的责任、谦让、互敬互爱等问题。
三、教材分析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1)学习重点
1)通过赏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等句子来体会本文的音韵美。
2)通过赏析“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她顺眼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等句子体会本文的景色美。
3)通过赏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等句子体会本文的情感美。
(2)学习难点
1)根据本文的情节发展脉络,通过解决以下问题,感受作者字里行间里表达的浓厚的感情,以及对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①散步的地点在哪里?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②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③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④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研讨中对每个人作简要的分析并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展开全文阅读
⑤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⑥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⑦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2)①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分析本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好处,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
①通过赏析主旨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来体味本文所要表达的亲情之美,生活之美,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目标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和鉴赏散文的基本能力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都能够运用常用语文工具书,上网查阅资料等方法,独立疏通整理文本中相关的字音、字形和词语。
(2)学生都能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了解莫怀戚其人及写作风格,熟知本文的创作背景。
(3)学生能够进行朗读设计,自由诵读文中的几处韵文和细节描写之处,力图在朗读中体味《散步》中所表达的景色美、情感美、音韵美。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进行朗读设计,自由诵读文中的几处韵文和细节描写之处,并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脉络,解决以下问题:
①散步的地点在哪里?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②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③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④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研讨中对每个人作简要的分析并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⑤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⑥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⑦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2)通过诵读《散步》,培养学生理解散文的能力及分析归纳整理文章的能力。分析本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好处,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
再次朗读课文,通过赏析主旨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来体味本文所要表达的亲情之美,生活之美,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
(3)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习到本文所要传递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散步在缓缓的进行着,作者的比肩蘸饱了情感,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的流淌着。看到别人一家温馨和睦,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抒写亲情,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莫怀戚《散步》中通过选取一家人祖孙三代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现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五、评价方式
(1)小组内互相听写讲解生字词,检查学生自主预习阶段字词的落实情况。
(2)学生解释《散步》所蕴含的哲理,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情况,学习莫怀戚《散步》中表达的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呃情感。
(3)找出主旨句,了解学生对《散步》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情情况。
(4)抓住“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等关键句,理解其意义及用法。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诗词意境体会情况。
(5)开展小组讨论并进行全班交流,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有感情的朗诵《散步》,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在朗读中体味借鉴学习作者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情感。
(7)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抒写亲情,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发挥想象,尝试夹叙夹议的散文的创作。
六、教学方法:
朗读法---散文反复朗读,仔细体味。
串讲法---散文需要根据故事发展情节,疏通文意。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七、教学时数:1课时
八、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九、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独自学习 独立思考 通读文本 查阅资料
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完成“自主预习记录案”。内容包括:
1.查阅工具书,整理生字词。
2.收集莫怀戚的重要代表作品;了解柳永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散步》的创作背景。
3.搜集《散步》的相关资料,理解及诵读,体会作品中蕴育的情感。
5.概括文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找出主旨句,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明确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展开余文
7.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存疑问题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解题(PPT展示莫怀戚生平介绍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此文写于1985年,最先发表于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当时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莫怀戚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调了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时候发现国外对“孝”也是倍加推崇,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自学指导(一):
1.播放文章音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散步(sàn) 熬(áo) 咕咕(gū)
分歧(qí) 霎时(shà) 粼粼(lín)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写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散步时的环境情趣,表现亲情,化解分歧,体现“我”的使命感。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合理解决分歧,散步愉快进行。
四、自学指导(二):
(一)语言品析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交流点拨】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交流点拨】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交流点拨】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样的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交流点拨】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交流点拨】(1)有的浓,有的淡。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4)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
(5)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7)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二)梳理情节,体会情感。
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散步的地点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交流点拨】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交流点拨】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交流点拨】(1)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2)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出这种永恒的情感,阐释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5.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交流点拨】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6.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交流点拨】“我们”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7.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交流点拨】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
(三)深层探究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交流点拨】“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两者间的“分歧”,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看得很重,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儿子两人浓浓的亲情。
【小结】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帮助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同时指导学生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2.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展开余文
(四)写作技巧
1.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生甲: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理中的大原则,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几处大词小用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匠心。
生乙: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生丙:语言平易朴实却生动活泼,内涵丰富,音韵铿锵。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不少句子言微意远,意在言外,含义丰富。句式的整齐与错杂,语意的对称和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小结】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2.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交流点拨】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五、板书设计
开篇点题:写一家人一同在田野上散步
散步 散步路上 环境情趣
化解分歧——表现亲情
六、拓展延伸
抒写亲情,发短信给至亲。(散步在缓缓的进行着,作者的笔尖蘸饱了情感,亲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的流淌着。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的弦,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对知心的人倾诉。请同学们按照屏幕上的要求,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七、教师小结
课虽然结束了,但留给同学们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散步》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清史稿•王熙传》原文及译文
下一篇:
高三材料作文《你对“正义”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写作指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