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639 2019-05-27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高三材料作文《你对正义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写作指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辆奔驰轿车强行变道时,被一辆比亚迪撞翻,比亚迪车主唐先生把行车记录仪拍摄的事故发生过程放到了网上。一些网友认为他做得好,称赞他“干得漂亮啊,就应该撞他”,并向他求教经验。交警的事故认定书,更为比亚迪车主赢得了“马路侠客”的赞誉。
后来唐先生在微信群发语音说:“如果不是对方负全责,我一般不会去撞,只要是对方负全责我就去撞。”此话一出,有人开始指责他故意撞车、涉嫌谋杀,先前被称赞的唐先生又成了大家批评的对象。
唐先生后悔的并不是当时没有刹车,而是把语音发到了网上。
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题,立意时需要注意基本的价值取向。审题时,可以从材料涉及到的各方人物入手,可以确定三个角度:分别是奔驰车主和比亚迪车主这两个个体的角度和网友这一群体的角度。对他们各自的行为做出评价即可。此外,还可以引申出一个角度,由个别事件引申至普遍现象,面对生活中的一些违规行为,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反思,要不要采取唐先生这种以暴制暴的方法。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材料隐含的价值取向,比亚迪车主唐先生的做法不值得提倡。虽然对方违规在先,但如此简单粗暴的应对方式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暴露出来的是人对生命的漠视,面对这种情况,一定有一种更好的办法,这也应该是考生在写作中需要思考的。
【佳作欣赏一】
了解真相,理性发声
一考生
对唐先生的遭遇及他的解决方式,网友由称赞到指责态度的转变,源于不弄清事实真相就随意发表意见的习惯。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盲目发声并不可取,了解真相,慎思明辨,方可充分行使发言权。【概述材料,提炼中心】
奔驰轿车被撞虽是因其强行变道,不守规矩,但网友“干得漂亮”的称赞也并不合理。也许是见到有人以“正义”之名惩恶而“大快人心”,也许是因为自己曾亲身经历相似的事件,早已对强行变道的行为积怨颇深,甚至可能掺杂有对奔驰车主“有钱了不起”的谴责。总之,不辨清唐先生行为的具体原因就立刻点赞,后来唐先生语音公布又转为批评之……这两种情况,试问哪个是经过纯粹理性考量而做出的决定?难道唐先生就是“非对即错”?显然,这些发言不理性。【紧扣时事材料,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辩证分析】
究竟是对是错,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辨清真相并加强自己的理性法律思维意识。【过渡段,独句段,紧扣中心】
英国著名法学家杰里米·边沁曾说:“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当法治之声已然在庙堂之上响起,我们每个人都应用法治思维武装自己,交警的事故认定是参考,以法为证,才能不错过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凶手。不偏激,不盲目,才能在这个“后真相”的时代找准定位与自我的坐标。【引用名言,进一步明确应持的正确态度】
了解真相,理性发声,才能还网络风清气正,还社会一片安宁。【独句段,再次强调中心】
康德曾言:“值得我们敬畏的东西只有两样,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心中永恒的道德。”当人人的声音都被放大,当权利的边界向外延伸,不明真相的抢先发声只会让事件乱上加乱,了解真相后的理性发声才能真正有益于社会,净化虚拟空间。【引用名言,深挖意义】
顾准说:“眼睛越多,无法无天的事情越少。”但愿“围观者”不只是遇事则盲目发声呼吁,更要有理性与担当,如此,“闹剧”才会减少,正义才能被弘扬,社会才会更好。【引用名言,结尾简洁】
【点评】
针对网友态度转变的行为,作者提出观点:了解真相,理性发声。文章首先分析材料中的网友的行为并不理性,自然引出正确的做法:了解真相,理性思考并合理发声。紧接着提出在“后真相”时代,我们要做到不偏激,不盲目,找准定位,看清事实真相。文章多处名人名言的引用恰到好处,给文章增色不少。
【佳作欣赏二】
扬人性清气,止变味侠义
一考生
唐先生自诩行侠仗义,却将他人性命置于无情的死亡威胁之下,使侠义变味,令侠客蒙羞。更令人遗憾的是:唐先生至今尚没有认清自己的问题。于此,我不禁要呼吁:扬人性清气,止变味侠义。【紧扣材料,开宗明义(题目即中心论点)】
侠义,是出于善心的行侠仗义,并非个人泄愤的借口。【提出问题,明确观点】
奔驰轿车强行变道,违章驾驶,于情于法自有交警部门对其进行惩处,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让肇事者险些付出生命代价的地步。唐先生以极端方式对奔驰车主进行“处罚”,表面是在行侠仗义,实际上是在宣泄自己被抢道的愤怒,甚至有仇富的嫌疑。明明可以刹车止祸,却放任汽车冲撞对方,即便事故认定唐先生不负任何责任,但他也难逃道德的审判和人性的拷问。 【紧扣材料,就事论事】
面对问题,与其以牙还牙,不如转换角度,宽和待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生命诚可贵,不能因为对方有错就漠视生命。身处唐先生之境地,不妨在内心询问自己:我是否做到了尊重他人的生命?我为什么不能宽容一些,退一步呢?这样做,我的善良允许吗?【以“扪心自问”,巧妙过渡,进一步深入论证】
诚然,善念应是长存心底的烛光,应驱走内心深处的邪念阴霾。我们接受的道德教育告诉我们:上善若水。身处人文精神满溢、人情温暖遍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让人性的闪光照亮彼此前行的道路。唐先生在驱车行驶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选择最宽和、造成伤害最小的方式,如记下车牌号,向交警部门举报等,绝不该恶意伤害。【“诚然”一转,展开说理,更进一步论证】
何谓侠?大公无私,心怀大爱者方可谓侠。在浩如烟海的史册典籍中,记载了无数游侠义士的故事,他们或为扶持弱小,或为国家命运,或为民族大义,仗剑纵马,他们是照亮大地的光与热,灯炬与烛火。
展开全文阅读
何谓义?历史丹青写就,乃是遵循人性最本真最质朴的善意。
所谓侠义,乃铁肩担道义,行事施善意,绝非以暴制暴。如此,我们与对方又有何区别?还有何资格“惩罚”对方? 【从“侠”“义”的概念角度,正面揭示“狭义”的内涵,解决问题。文采斐然,掷地有声】
当今社会,如何重拾伦理,共建道德,书写新时代的侠义与正气?我们需谨记:扬人性清气,止变味侠义。【回归当下,回扣中心与题目】
【点评】
本文借材料迅速入题,提出观点,首先明确行侠仗义并非个人泄愤的借口,对唐先生自诩侠义的行为进行反驳,批判这是一种变味的侠义。其次提出见解:宽和待人,心存善良,弘扬人性清气。并由个例上升到对侠义精神的探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进式的结构加上结尾的升华,让文章更有深度。
【佳作欣赏三】
让正义之花开在法律枝头
一考生
席慕蓉曾说:“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那过河的人。”在河的左岸,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在河的右岸,是对社会法治的呼吁。我们乘着彼此独立的船,在河的左岸和右岸来回穿梭,体会着人生的种种况味,才明白: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在法律意識上的正义行为,才是大家所推崇的。正义之花,理应绽放在法律之树上。【引用名言,展开论述,明确中心论点】
前些时日,一辆比亚迪车撞了一辆奔驰车,并把行车记录仪拍到的事故发生过程放到网上,被人广为称赞,这是大家对正义行为的追崇。然而,他又在微信群发声,是因为对方负全责才去撞的,这又显示出他法律观念和守法意识的淡薄,引发了人们对比亚迪车主的声讨。由此可见,只有建立在法律意识上的道德和正义才是被人所推崇的。【转述材料,恰到好处;“然而”引出分析,中规中矩】
建立在法治意识上的正义,才能提升一个人的社会形象。【独句段,强调突出分论点一】
现实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有些人为了提升自我修养,行正义之事;也有人标榜做正义之事,以提升个人的社会形象。对于前一种人,我们应自觉尊重,并维护他们的形象;对于后一种人,则要擦亮眼睛,倘若一切行事都是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日益偏离道德,与法律相悖,那他必将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指责,所谓为正义而战根本站不住脚。只有以法律制度为界限建立起的正义感,才会真正提升一个人的社会形象。【围绕分论点一,展开分析】
建立在法律意识上的正义,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独句段,强调突出分论点二】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正义的人,更需要具有法律意识的人。但现在社会中仍存在一些自称维护正义,却与社会和谐发展背道而驰的人。互联网时代的“人肉搜索”即是如此。一些人为了自己口中的“正义”,不顾别人的安危,殊不知此举易引起社会恐慌和愤怒,最终成为众矢之的。因此,社会需要正义之士,更需要具有良好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的正义人士,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围绕分论点二,展开分析】
建立在法律意识上的正义,才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品质。【独句段,强调突出分论点三】
一个国家的实力体现在其各方面的发达程度,而国家的品质则体现在对法治和正义的不懈追求上。我国目前正走向世界舞台,所行既要谨守正义,又要遵从相关法律、公约规定,在规则内维持正义,才是一个合格的大国形象。【围绕分论点三,展开分析】
我们生活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环境变化不断,但唯一不变的是对法律的尊崇和对正义的维护。正义如花,我们需对其倍加呵护,也当铭记,此花当开在法律的枝头,建立在法律意识上的正义行为,才是大家所推崇的。 (931字)【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点评】
文章开头先声夺人,吸引眼球,借席慕蓉的话把正义与法律联系起来,自然巧妙。主体部分夹叙夹议,符合议论文的语言风格,论证了建立在法治意识上的正义具有的非凡意义,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层层深入,逻辑清晰。
【链接阅读】
2018高考作文模拟演练一:颜值即正义?
来源:传奇故事(上旬) 2018年7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高校艺考竞争日趋激烈,所有参考考生在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会在自己的外在形象上下功夫,于是,很多考生选择了整容让自己“靓”起来。但其实高校招生并不支持整容脸,上海戏剧学院考官马伊琍更为严格,她坦言:不要整容的学生,就算纹眉也不行,作为一名演员,内心的自信最重要。
对于以上事件,网上争议很大,有人支持考生,有人支持高校,也有人认为应该辩证分析。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作为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文的目标任务非常明确:
观点一:支持考生整容。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论证:①作为文艺工作者,容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②看脸时代,颜值高者更容易成功;③爱美是一种追求,人人有之,无可非议;④用整容来增加录取的筹码有其合理性等等。
观点二:支持高校的招生政策。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论证:①作为文艺工作者,容貌很重要,自信、才艺则更重要;②整容获得了共性却泯灭了个性,无法彰显个人独特风采;③整容之风盛行,反映出社会的浮躁、功利等等。
观点三:认为应辩证分析:才貌双馨,方是制胜的不二法门。
美是真
德国格言:“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前苏联格言:“失去了真,同时也就失去了美。”
济慈:“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美是善
拉丁语中有句名言:“至善方能至美。”
爱略特:“美是善的标准语汇中的一部分。”
彼翁:“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
卢梭:“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
亚里士多德:“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美是自然
王尔德:“唯有不要我们操心的事物才是美好的。”
狄更生:“美不是人工造就的,而是天生固有的。”
孟德斯鸠:“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美是难的。(苏格拉底)
颜值即正义
作者:吴晓波 来源:读者 2018年1期
最近经常听到一个说法,叫作“颜值即正义”。即在这个时代,一个人的长相好不好看,实在太重要了。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丹尼尔·哈默迈什教授曾写过一篇论文,叫作《颜值和劳动力市场研究》。丹尼尔教授认为,在组织行为学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只要涉及面试,哪怕是附照片的筛简历环节,应聘者的颜值也往往会影响应聘结果。如果碰巧遇到自我管控能力强的领导,他会对下属的颜值要求更高,因为他认为颜值是能力的信号。比如,从一个人健硕的体格可以猜出他在健身上的自律和投入,他起码是个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
为了验证丹尼尔教授观点的真实性,我查阅了两份调研报告。第一份来自美国的《新闻周刊》。《新闻周刊》调研了8000多名MBA毕业生,发现英俊男性的收入比普通男性的平均收入高出5%,漂亮女性的收入比普通女性的高出4%。他们还请聘用这些毕业生的经理对受聘者身上的特质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结果显示,工作能力和经验位居第一,自信排在第二位,外貌排在第三位,曾就读于哪所学校排在第四位。
展开余文
第二份来自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和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他们对全国25个省市的1万名年轻人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有两个。首先,在工资水平上,长相好看的人比普通长相的人高出15%——这个数字与美国《新闻周刊》的数据相比,似乎说明,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更看重颜值的国家。
其次,在收入这件事上,美貌并不总是那么管用。颜值效应只适用于低收入行业和低学历人群。在此范围内,高颜值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收入也会提高7%。但在高科技行业和高收入群体中,高颜值并不会给他们带来额外的机会。比如,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里,长相好看的人与普通长相的人相比,工资收入差距上下幅度只有0.7%。
所以,颜值是正义,但不是最后的正义。一个人想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受人尊重,还得靠自己的努力。
最后讲一件我亲身经历的有趣的事情。
几年前,我曾与阿里巴巴的马云碰面。谈完事情后,我们几个人相继走进电梯,马云在电梯里询问:“你们是哪所大学毕业的?”答案有:北大、哥伦比亚大学、复旦、南洋理工。他听完开心地笑道:“你们知道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是哪一所吗?是杭州师范大学。”马云就是从那所大学毕业的。电梯还在上升,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
所以,在这部电梯里,所谓的“正义”到底是什么?
人与食物,都逃不出“颜值即正义”
作者:郭珊 来源:广州文艺 2018年9期
梁实秋在《春来忆广州》一文中称赞广州“真是了不起的好地方”:人热情,花也热情,院里墙头,四季有花,冬天窗外结木瓜。
岭南的瘴雨蛮烟是历代流放者的活炼狱,却是草木鸟兽的游乐园。除了一年到头叶茂花繁,还有一个好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有吃不完的瓜果。民谚有曰:“三月杨梅四月李,五月枇杷六月荔,七月龙眼八月柿,九月柚子十月桔。”这是极可爱的两广地区的《 豳风·七月》,一个“吃”字春秋不绝。
广州又是南中国贸易要津,洋货特多,水果档开到成行成市,百米以内三四家,通街兜揽声靡沸终日。逢上榴莲、菠萝蜜上市的时节,各间档口异香冲天,浓到设坛斗法的架势。一间寻常的菜市铺头,出售的品种之多,竟也壮观如同“万国博览会”,华夷纷糅,近至州县土产,远至欧美南洋。
最喜欢公私会晤谈至中途,有人将什锦果盘往面前一送:“嚟,食啲生果再倾喇!”于是,众人哔哔啵啵,剥皮吐核,佐些八卦闲话,眨眼间,盘中花果山已是颓圮玉碎。衬在一叠红头文书旁边,犹如舌上的燕乐丝竹,专克“案牍之劳形”,食落下肚,是实实在在的“腹诽”,此风大快我心。
广州人若写“浮生六记”,必定有一篇讲“贪鲜”之法——去郊区果园现摘现吃,相当于在海滨白灼现捞虾蟹。岭南所谓“十大佳果”之中,首推靓绝南陲的荔枝和龙眼,好到未食过从化与增城的荔枝、石硖与储良的龙眼,便不算尝过此二物。
周末随朋友去从化,时间上很不凑巧。今年是荔枝小年,价格翻倍不说,下市也匆遽。七月的骄阳下一片“绿暗红稀”, 荔枝是寻不着了,龙眼亦未成气候,很不情愿地背着人,半掖着并不殷实的串串黄丸。
卖水果的女人带我们走到村子里去,两三步爬上自家屋后的龙眼树,伸长手臂去剪早熟的果子,扯得哗哗响。 树是老树,不知年岁,大约两层楼高。我们在树下接住就吃,像坐在一所绿色的草房子里,抬头便是枝叶映日,嵌着正午晴天的碎片。有风过处,跳出一排光点,似有银色的细泉滴在碧石之上,百叠漪漪。一边吃,一边转来转去地看乡下的瓦房、荒草、菜园、河渠,瘦狗和肥鸡——这里竟然这样静,没有蝉声。
几个人合买了十斤龙眼,肉质虽尚欠丰厚,但已足够爽口、甜润。尝过便知,用硫磺蒸熏、进行过保鲜处理的货色,最多只能算是龙眼的标本。又买了两斤最尾的糯米糍荔枝,有玫瑰味,可惜美人迟暮,核又大,算不得上品。再问有无火龙果,女人摆摆手:“冇咯,仲有黄皮,呢个时候啱啱好,买啲啦!”然而,推来推去,谁都没有买的意思。
朋友笑话我:“居然有你不爱吃的水果?”我嘿嘿一笑。食色乃大俗,向来没有什么道理可讲。除了荔枝与龙眼,金柚、皇帝柑、鹰嘴桃、沙糖桔、糖心菠萝、三华李等土产也都不俗,然而若细细计较,其中定然有“厚此”,有“薄彼”,何必违心强要“雨露均沾”?
至于黄皮,是百果园里的冷门,鲜为岭北所知悉。记得初次在粤西乡村吃黄皮,入口一股激酸,溅出一圈辣星子,连连咋舌。后来才知买的是人家用来做蜜饯的酸黄皮。再后来,尝过用于鲜食的鸡心甜黄皮,记得最牢的还是那股辛凉不驯的山野苦香。食后喉咙甘凉,一气到底,难怪别名又唤作“正气果”。
黄皮说是果,其实更近乎药。相关记载多见于《齐民要术》《本草求原》《岭南采药录》等草木、医典、方志,叶、肉、籽均可入药,有消食降火,疏风解表,除痰行气,止咳平喘等多般用途。诗词歌赋里,只找到明代董传策的一首《噉黄皮果》: “碧树历历金弹垂,膏凝甘露嚼来奇。”民国才女凌叔华也在文章里写过黄皮,但止于采摘的场景,“采的人骑在树枝上,雨点似的掉下那些果子来”,似不曾单独为之着墨。
不入诗文而入药典,是一件略显尴尬的事。好比评价一个女人有淑德而无风姿。“黄皮”这名字,本就形象到省事的地步,等于不客气地唤人“黄脸婆”,不巧又偏与尤物荔枝搭在一起——民谚有云:“饥食荔枝,饱食黄皮。”说的是荔枝的糖分和能量高,而黄皮帮助消化。一个是红缯紫绡水晶瓤,一个则是麻子脸皮鹌鹑卵;一个是馥郁而汁蜜,另一个则是味质且带涩——与天生热毒、照样无限宠爱于一身的大明星荔枝比起来,黄皮委实像是一个有些寒素的甘草角色,纵有“金牌戏骨万灵丹”的口碑,也少人追捧。
同人不同命,同遮(伞)不同柄。人与物,都逃不出一句“颜值(好吃)即正义”。对于我这种巴不得“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人来说,若非吃到胃脘饱胀,确需黄皮顺气、除滞,或者喉咙不舒爽,难得主动惠顾一次,完全符合民间所说的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说到钟无艳(复姓钟离名春,相传为齐国无盐邑人,又名无盐女),最初的版本也即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上的记述,实在是一个理想的童话,我一向很不以为然——钟无艳是著名的才女,却因貌丑四十未嫁,丑到《列女传》一连用了六句二十四字形容其外表的惊世骇俗,从身材、五官、头发到皮肤,一无是处。无艳见齐宣王日夜笙歌,朝纲崩弛,遂冒死请见,当众历数齐国的内忧外患,骂了一通宣王的“不作为”,结果反被立为王后。宣王从此罢退女乐,励精图治,终令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这种教科书上才会有的圣贤故事,大约连看戏的群众也很不满意,故而后世戏文演义里就冒出一个“两面派”的齐宣王,以及一个天下女人亘古不变的后院假想敌——国家有难之际,找贤能的钟王后求救;太平无事之日,宠幸美貌的妃子夏迎春。
传说中的钟无艳是个卧龙先生式的人物,既会外交智斗,亦晓领兵打仗,鞠躬尽瘁,值得拥有一个承天辅圣端懿庄肃之类的谥号。美化是应当的,因这丑娘娘的品行可以用来教育子孙,况且谁都不必真的与她可怕的容颜、真实的脾气朝夕相对。中国古代女性向来在牌坊和戏台上地位最高——总之,往往都不是在生之时,虚幻的赞美总是格外隆重的,算是一点可怜的补偿。特别是有些一时的“受宠”,比直接废黜还要可怜。
中国人在吃上面的智慧和做戏一样,真是深不可测。据说新鲜黄皮要连皮带肉并核一起放在口中嚼碎、吞下最好,但我不记得见过身边有谁是这样受刑般的吃法。尤其酸黄皮是“生不如死”的代表——晒干后用蜂蜜甘草来腌渍,能去除涩苦,添加川贝更能增进疗效。好比角色,可以任着人的需求和爱好予以加工。装在塑料罐里,一瓶二三十蚊(注:粤语,一蚊是一元的意思),销路大开,这大概是最喜闻乐见的归宿了。
《本草求原》上说黄皮果“多食动火,发疮节”。印象中亦从未听说有谁痴迷黄皮吃到生疮的地步,起码比大吃荔枝而进医院的要少得多吧。
这一次因为寻荔枝而不遇,相逢待来年,望着一地酸黑的荔枝过季落果,竟可惜到想起李商隐的《板桥晓别》来:“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悻悻之下,索性连黄皮也不要了。反正还有龙眼。
冯振启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高三材料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散步》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南通濠河博物馆(陈祥书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