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043  2019-08-3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简案设计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到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任务一】理解重要意象

      1.诗歌末尾“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最突出的一个字是“力”,如何理解这个“力”字?

      点拨:整首诗就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这里的“力”有两层含义: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诗人曾以极大的热情歌颂这种新兴的生产力。

      【任务二】赏析诗歌形象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点拨:这首诗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任务三】赏析诗歌技巧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点拨:诗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开篇由空中怒涌的白云,引发对北冰洋情景的赞美;接着由眼前的滚滚的洪涛,抒发对“力”的赞美,把这种力量形容成“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而且,诗歌中用感叹词“啊啊”来直接表达情感,热烈奔放,激情澎湃昂扬。

      【任务四】把握思想情感

      4.《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这首诗呼唤“大破坏大创造”,这正是诗人身上那种“五四”精神的表现。所谓“大破坏”,就是要反帝反封建;所谓“大创造”,就是要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正好反映了“五四”时期诗人那种奋起直追、高扬的个性和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立在地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百合花》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红烛》教学简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