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784  2019-08-30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红烛》教学简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

      创作背景:

      《红烛》: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更为深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李商隐的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闻一多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新诗格律化

      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他们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他们推崇“自由”与“自然”。但后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即用白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如徐志摩的新诗多以四行一节,且多有押韵。闻一多提出了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建筑美就是要求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句(行)与句(行)之间要均齐。徐志摩、闻一多等是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

      作品主题:

      《红烛》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光明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表达了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任务一】理解重要词句

      1.《红烛》一诗,“吐出你的心来比比”一句中“吐”字有什么作用?

      点拨: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2.《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点拨:前后并不自相矛盾。“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任务二】分析篇章结构

      3.阅读《红烛》一诗,请梳理诗人的抒情脉络。

      点拨: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诗人自己的人生宗旨。

      全诗以诗人与“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任务三】赏析诗歌技巧

      4.在《红烛》一诗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

      点拨: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与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合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的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任务四】把握思想情感

      5.《红烛》一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这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鲁迅认为“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郭沫若则认为“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即“情绪的自然消涨”,至于诗的外在形式,诸如语言之类则像衣服,“诗无论新旧,只要是真正的美人穿件什么衣裳都好,不穿衣裳裸体更好!”闻一多将写诗比作戴着镣铐跳舞。请结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两首诗,谈谈你的观点。


展开全文阅读
      点拨:

      观点1:我认为诗歌不一定要追求形式上的韵律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我们最突出的感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郭沫若一向主张,诗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作”有造作之意,而“写”字在古汉语中可以和“泻”字通用。郭沫若的早期诗歌,很多都是灵感到来一泻直下的产物,不去过分追求形式上的韵律美。读这样的诗,我们会感到诗人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我们感染了。

      观点2:我认为诗歌诚如闻一多、鲁迅所言,要讲究韵律。《红烛》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使其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比如诗人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红烛精神,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迁移练笔 请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个片段,4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蒲公英小伞似的绒毛纷纷离开顶端,任由风将它带到任何一个地方。它是不在乎的,它不会放过任何生长的机会。哪怕是无人的野外,没有悉心的照料,它依然积极地成长,只要能为苍茫的大地增添一抹绿色,一分生机。

      这就是蒲公英,野外随处可见的一种野草,但绝不是不美丽的植物。它没有树木的伟岸,不是植物中的伟丈夫;也没有鲜花的芬芳,不是植物中的好女子。但它吃苦耐劳,随遇而安,无私奉献。难道你在野外看到它,就没有想到那些到贫困山区支教的老师?他们放弃好的工作环境,到艰苦的地方去。他们在乎自己在哪里工作吗?不,他们不在乎,他们只是单纯地希望山区里的孩子们能接受教育,获得知识,从而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蒲公英不是不美丽的,它和无私奉献的支教老师一样,是极其美丽的存在。我赞美它!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红烛》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简案设计
下一篇:《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教学简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