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775  2020-03-02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评分标准及范文
2019年高考江苏作文题(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考题解读:调和共存 百味纷呈

      2019 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从形式上来看,依然延续了考生熟悉的材料作文形式;

      从内容上说,材料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易于理解和思考,同时聚焦社会,富有时代和文化气息。材料从日常生活中对“味”的感知入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展开联想,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开放性、启发性,这也是江苏卷作文命题一贯的特质,体现了江苏卷在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方面对高标准的坚守。同时,作文材料在承认事物具有个性的基础上,倡导互相调和、共存相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今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材料中的“味”看似是材料表述的原点,但究其本质,其只是作为喻体存在。也就是说,材料的真正内涵,蕴藉于“味”之下,需要考生深入挖掘和揭示。

      材料由四句话组成,句间关系显示出严密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需要考生仔细推敲。

      首句“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是材料的引子,以“物各有性”领起,紧接着以水和盐两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鲜明特性形象地对“各有性”进行诠释。也就是说,第一句话承认了事物各有其特性,暗示事物之间具有差异性,世间万物总体而言具有多元性。

      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考生应该抓住“还是”二字中的情感与态度倾向。也就是说,同类事物的简单叠加不会带来质变,简单的重复只会导致单调。考生可以联系个体,也可以从群体、国家、文明与文化等角度展开联想,丰富这句话的内涵,为立

      意拓展空间。

      第三句“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材料的核心,也与上文形成对比。“调和”是关键词语,可引申为合作、交流、融合,是一种手段,而且对象是“五味”。

      与前面的“水加水”“盐加盐”对照着看,不难把握材料的态度。“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五味的结果。材料的启示正是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强调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调和”,如此方能碰撞出丰富多彩的“百味”,方能突破狭隘与单调。

      材料的最后一句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这一道理存在的普遍性和原则性,在审题立意和选材构思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综合起来看,材料肯定的是人、事、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提倡包容甚至于相容的一种文化态度。当然,这里面也有个“度”的问题,就是不能不管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都一味地去欣赏和包容。

      今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命题跟以往有明显区别。以往写“语言”“车”,几乎可以说是话题作文,今年看似写“味”,实则写理。无论是物、人、事,还是时代和社会,都可以切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有一个小的切入点,要写出自我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挖掘出属于自我的选材和内容,将自己最为独到的生活体验和真知灼见表达出来。

      评分标准:

      一、判分原则

      本次作文阅卷,坚持从试卷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以贯之的公平公正;坚持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考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全面评价,重点评判考生的文

      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二、判分等级

      一类卷 63 分以上;

      二类卷 56~62 分;

      三类卷 49~55 分;

      四类卷 42~48 分;

      五类卷 28~41 分;

      六类卷 27 分以下。

      三、评分细则

      (一)议论类文章

      一类卷(63-70 分)

      务必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审题精准。“物备有性”是基础,“调和”是手段,“共存相生,

      百味纷呈”是结果。立意深刻、独到、新颖;有一个好的由头或切人口,能紧扣主要矛盾分层展开;或能化大为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纵横捭阖,鞭辟入里,气势恢宏;用例经典;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二类卷(56-62 分)

      审题准确,能抓住“调和”或“共存相生”等展开思考,立意有一定的见识;推理和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批判性;用例准确;言随意转,言能达意。

      三类卷(49-55 分)

      停留在材料和提示的表层;有一定的分析和层次,但逻辑不够严密;表达顺畅,尚能达意。


展开全文阅读
      四类卷(42-48 分】

      基本符合材料和提示的范围;泛泛而谈,面面俱到,简单演绎题意;素材堆砌,缺乏材料间的逻辑关联;论证方法单一,基本以举例为主,叙例比例过大;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匹配,不紧密,显得牵强。

      五类卷(28-41 分)

      聚焦“味”展开写作,貌合神离,基本脱离材料,偏题,套作。

      六类卷(27 分以下)

      自说白话,完全脱离材料,无观点,无论证说理;随便说说,字数不足;或另起炉灶。

      (二)记叙类文章

      一类卷(63-70 分)

      选取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从生活中的小场景巧妙切人,以小寓大,富有韵味;细节丰富,真挚感人;有文学的味道,有写作的智慧。

      二类卷(56-62 分)

      用身边的事例演绎材料中的某一主题,有构思,有生活气息,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有一定的场景,有可读性;在生活性、细节性与情感性上有一个亮点。

      三类卷(49-55 分)

      基本叙述了与材料相关的人和事,基本符合生活的真实,结构完整,表现手法比较丰富,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四类卷(42-48 分)

      审题立意正确,但记叙文表现方式单一,多以叙述为主,记流水账;故事与主要矛盾有关,但关联度不高。

      五类卷(28-41 分)

      故事与材料基本无关。

      六类卷(27 分以下)

      故事与材料完全无关,写作素养差。

      四、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1.扣分项评定:出现错别字,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扣完 5 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 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 50 字扣 1 分;无标题扣 2 分。

      2.残篇评定: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标杆作文

      1.【一类文上】

      内容 结构 表达 发展 错别字 总分

      20 19 19 9 0 67

      春满园

      难以想象,在一个黑人尚未能完全融入以白人为主的社会里,你能看到一个白人载着一位黑人音乐家驰骋在乡间小路上,他们一起吃着炸鸡,谈笑风生,俨然一副色调、光线、比例都近于完美的画面。《绿皮书》便成功地刻画出了这样一幅黑白调和的画面,倘若只有黑或白,都会显得单调而无味。

      我们每个人本都是单一的,因为我们要与自己的个性与性情厮守一生,但我们的生活也正因为这无数个单一而不同的个体变得丰富多味。在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中,我们看到了人间百态,品味了生活的滋味,读懂了生命的百味纷呈需要酸甜苦辣咸共存。“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的欧阳修,“举酒属客”的苏轼,都在与外人的思想碰撞中收获了春满园般非凡的况味。

      然而,也许有人会质疑:难道人生中的丰富味道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才能获得吗?我想,不尽然。我们同样应该向内探寻,从自身发掘能带给自己惊喜的百味。这首先取决于我们的履历与经验、思想的成长,精神的独立强大离不开我们的亲身体验。这些体验或好或坏,

      带给我们痛苦与甜蜜。屡次遭贬谪的刘禹锡,即使只剩下一桌、一床,过着让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寒生活,但他抱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坚持从园中的树木花草中寻找自然生机的味道,从史传经文中寻找精神世界的快乐,终写下了浑然天成的《陋室铭》。调和起命途中的喜怒哀乐,是让我们的生命得以更加纷呈绽放的秘诀。

      泰戈尔曾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我们跨过的一道道多滋多味的人生的坎,都指引着我们去追寻那高逸的灵魂,它能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发现希望的意志,在顺境下不忘苦尽甘来的艰辛。

      更让我们在周遭环境中品读出多维度多层次的韵味。

      “山映斜阳天接水”中我们看到了美与壮阔的调和,“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我们又看尽了大自然的俏皮与生命力的相生。我们的人生也应主动地去拥抱那些繁复的或美好或凋败的意外,让那“姹紫嫣红春满园”般的百味透进来。

      ◇阅卷组意见:

      文章浸润着美,昂扬的思想、严谨的思路和优雅的语调和成了这美的篇章。以今年新上映的电影《绿皮书》为由头,恰到好处地引出论点,从“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论及“向内探寻,从自身发掘能带给自己惊喜的百味”,文章步步为营又信手拈来,从容且大气。

      2.【二类文上】

      内容 结构 表达 发展 错别字 总分

      18 18 18 8 0 62

      自我是水,外界如盐

      为何雅典神庙上要刻着“认识你自己”?在这神性最闪耀的地方,这句话却闪着并不逊色的人性之光,只因:物备有性,人亦然。

      我以为,人之性,是为自我。一个有自我的人即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知道自己所爱所求,知道每一天为了什么而起床。他们生活有方向,做事有动力,受挫不自卑,这类人我谓之生活的智者。奈何,反观身边的同学,不少人并未有自我,他们并没有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所求所爱,谈起每日苦读的目的,也不知个所以然;聊起未来,也是人云亦云甘于随波逐流。我不否认他们的努力刻苦,但每天的状态若只取决于分数,高考上大学只是因为这是社会认可的,未免显得可惜可悲。倘若他们能寻到自我。为所爱所求而奋斗,那每天不也是丰富有味的?

      尼采有言:“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的确,生命姿态的最后呈现还是你自己,如若没有自我,随波逐流,那最后呈现的还是你自己吗?或是什么半人半马的怪物?

      强调自我的重要,并不是说我们生命的全部都是自我。水加水还是水,只有自我的发展,只能提升生命的数量,却可能会限制生命质量的提升。我们还应当向外界汲取养分,如一杯至淡的水,加上不同的东西,便也能五味纷呈。爱因斯坦曾多么笃信物理的能量,他本以为


展开余文
      全身心地投入物理研究便能发现世界的真谛,奈何现实并非如此。受困于瓶颈的他,向数学寻求帮助,最终提出了质能方程。

      可在向外界汲取养分的过程中需要选择,这种向外的选择,其本质还是基于内在的自我。

      谨守自我的选择是有益于发展的,而盲目的选择却可能反遭其祸。伟大如牛顿,在生命晚期处于研究困境时,却投身于神学,最终不再有突破。倘若他能谨守自我对科学的信仰,向外选择如自然和哲学,从自然之科学和人文之科学中汲取养分,未必不能找到生命的第二棵苹

      果树。

      其实一个人的发展,自我与外界本就是平衡统一的,但对于我们这辈青年人,学习能力旺盛,也容易被外界浸染,丧失自我。此时的我们更应先寻到自我,并谨守自我,出走半生后,归来仍少年。

      船在海上,马在山中,我守自我,纳外界,一路上只顾风雨兼程,前方会有生生不息的希望和不期而遇的温暖。

      ◇阅卷组意见:

      文章开头单刀直入,高屋建瓴,从“认识你自己”的高度谈“丰富有味”的可能性。紧接着笔锋一转,在“强调自我的重要”的同时,论述“向外界汲取养分”的重要性,随即再次宕开一笔,指出“向外的选择,其本质还是基于内在的自我”,实际上是在写个人与外界

      调和的原则。文章立足个性,通过两次“突转”,巧妙地使得论证回到原点,文章的论证相当聚焦,亦体现了思维的层进。但惜在“自我是水,外界如盐”的标题不能统摄全文,文中个别地方逻辑欠严密,故评为二类卷。

      3.【三类文下】

      内容 结构 表达 发展 错别字 总分

      15 16 14 5 0 50

      如人饮水,百味自知

      因为家人的缘故,我曾频繁地往来于医院。生死本身太过沉重,让医院无法讨人欢喜。

      我却无法否认它的公正。人出生时是赤裸无垢的,与世长辞时亦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生到死,犹如从一点顺着流年画了个圆,终又回到原点,众生平等,共存相生。

      我啃着个果子复又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发觉对面病房实在是有意思得紧。那是一间枯朽的病房,住着两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房门却被频繁地开闭,让新鲜的空气得以争相而入。左边那人面庞呈庄稼人所特有的黧黑,右边那人有一双养尊处优的手。可访客大多聚在左边那

      人处,许是朋友,大声谈天,嗓音如麦粒般粗糙,自带一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放旷,引得旁人几度侧目。右边那人被扰清闲却也不甚在意,他侧目倾听,床边堆叠的繁花鲜果便也一齐静默。

      我缓慢咀嚼嘴里的果肉,便如同咀嚼那房里的万般情绪。那同一屋檐下,酸甜苦辣咸,却是五味俱全。有人一生尝尽苦楚,到头来病床前却仍有能围坐谈天的好友,那心一直被浸泡在苦酒里,终品到回甘。有人一生顺遂,知成功之甜,却不知风雨之晦涩,直到垂垂老矣,才发现自己一晌青春都献予虚幻,看着别处的欢笑,方才从涩里品出一两分酸来。

      且不论人各有各的人生,走这一遭便皆是五味俱尝,躺到这处却仍能见患者和医生起了口角,各自面红耳赤,辣味十足,更有甚者,拳脚相向。其实生死之上的事情,往往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命与运的纠葛,又有何人说得清呢?终究是备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最后终成一方木盒,一抔黄土,赚得泪珠两滴,咸涩至极。

      我再来时,隔着几个回廊,已听到丧钟之鸣。病床上的生命刚刚逝去,脑电波消失,细胞停止再生。灵魂回归黑暗与永恒的寂影,距离那可怖的寂静一尺之遥。在生的乐章里,每个人都在哭诉着什么,表达着什么。生者各自沉浸在悲喜与贪嗔之中,在七情六欲汇聚而成

      的喧嚣浪潮里载沉载浮,永不停歇地奔向新的黎明。在死与生的共存处,新与旧也交替变更。

      书中有说,七窍相通,人的感情亦是共存相生,黑白总不分明而爱憎永不纯粹。至此,七情六欲才如染缸一般杂糅做无边色泽,呈现出人性百味来。

      世间的日子正是这么暗淡与鲜亮交替轮回。而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酸甜苦辣咸,总会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百味亦然。

      ◇阅卷组意见: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考生对于人生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而语言也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文章从开头的“众生平等,共存相生”再到“人的感情亦是共存相生,黑白总不分明而爱憎永不纯粹”,最后是文末的“世间的日子正是这么暗淡与鲜亮交替轮回”都与材料有一定程度的暗合。但是文章只是指出现象,却并不表明态度,而对于何为调和、如何相生、百味纷呈的意义等均语焉不详。文章有感性的认知,却缺乏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故评为三类卷。

      4.【四类文上】

      内容 结构 表达 发展 错别字 总分

      12 15 14 5 0 46

      一碗汤面,百味人生

      书院巷西端有一家四季面馆。

      它是新村里的几个大爷合伙开的,其中也有我外公。

      我总是跟着外公到店里吃面。我扒着碗坐在店里,看着墙上的老照片,听听他们老一辈讲述的百味人生。

      苦,是他们初入社会处处碰壁的无助。

      四个少年离经叛道,英姿飒爽,来到了苏州,来到了书院巷,在这里相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初到陌生处,集资了一点钱,租下了这个店铺,开了这家四季面馆,也拥有了他们的第一个住处。在前无积蓄、后有催租的情形下,一天天地挣扎于困窘,他们想过放弃。

      但是那些住在附近的老苏州们,日日来吃面,是他们点燃了这份希望。

      辣,是生意风生水起时,奔走的炽热。

      一晃三+年。四季面馆依然在那,见证苏州古城的繁盛。人们生活变得富足,自然对食物的追求也有了更高标准。除了日日光临的老食客,在附近上学的孩子们,来苏州走访的游人们,也成了面店里络绎来往的一分子。那段日子里,他们四个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厨房与厅

      堂之间,日出而起,日落而休,一天天忙得面红耳赤。他们褪去了初来乍到时的稚嫩,多了一份老练与稳重。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忙碌,他们才摆脱了租借生活,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四季面馆。

      凉,是步入老年后守着面馆的睡意。

      随着经济的发展,依旧留在苏州吉城的人不多,大多数是老年人,路过的行人也是匆匆赶路,谁又会停下脚步来品一碗汤面呢?在我看来门庭冷落的场景真是悲伤,可那些大爷们依旧聊得畅快。一把蒲扇,一张藤椅,一杯清茶,几位老人就坐在树荫下,听着蝉鸣,看着

      花落,促膝谈天,好不惬意!

      的确.像他们这些年过花甲的老人,经历了年轻时的困苦磨砺,再风火过了青年时的热情拼搏,一人生几味都已体会过,步入老年的他们是时候该歇一歇,品品这份安逸与清闲。

      再次踏入店内,望向墙上一排排泛黄的老照片,细细体会他们的百味人生。外公微笑着给我端来一碗爆鱼红汤面,说这是他们过去最奢求的浇头了。一口细面裹挟着面汤顺入我的口中,在微微浮动的面汤里,似乎看到了墙上老照片的倒影,真是合景呢。

      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倾注于四季面馆中,一碗汤面,同时也反映着他们苦乐交加的百味人生。

      ◇阅卷组意见:

      应该说这篇文章有内容、有构思、有情感、有表达,总体而言展示了考生不错的写作功底。然而让阅卷老师们颇感遗憾的是,考生对材料的理解无疑有一些僵化了,对于材料的核心“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未能吃透,这就导致了“高能低分”的尴尬。材料中的“味”本

      质上是设喻,考生直言“苦”“辣”“凉”,显然对此还欠缺理解,而三者次第道来,虽然文末看似有“反映着他们苦乐交加的百味人生”这样的点题句,但是文章中看不出“交加”,属于“生拉硬拽”。就“味”写“味”,理解生硬,甚至只写“味道”,丝毫不提“调和”“相生”,这样便只能在四类文范围内赋分。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2019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高考漫画式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