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695  
标签:教师随笔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中心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语)这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人的共识。基础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只有基础教育不断创新,才会有坚固的国家创新体制和强大的国家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能力结构,加强语言操作,创设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动起来,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㈠能适应时代发展

      21世纪,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更有竞争,但机遇是创新的机遇,挑战是创新的挑战,竞争创新的竞争,因为创新是世纪的主旋律,是时代的新潮流,所以,一个国家能否跻身于世界之林,成为世界强国就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培养自己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在更新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表现创造能力。

      ㈡能发展创新思维

      有了语文创新意识,就会积极地进行语文创新思考,进行语文创新探索,进而发展语文创新思维,如果能发展语文创新思维,那就能使学生“活”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人如果没有思维,那就是近死人,如果没有创新思维那就是半死人;如果没有语文创新思维,那就是活死人。

      ㈢能形成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长期坚持创新思维,不断进行创新探索,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创新能力,而一旦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加速语文素质的发展,使学生终生受用;就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促进其他学科创新能力的发展;就能出现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

      ㈠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

      思想支配行动,没有教育观念的创新,人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就不可能有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是一个需要创新,到处充满创新的社会,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人才,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新人格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方面:①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②有旺盛的求知欲;③有强烈的好奇心;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⑤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⑥有丰富的想象力,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⑦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⑧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根据上述的特点,教师必须实现观念上的创新,必须具有以下的观念:

      (1)素质观

      时代呼唤素质教育,未来需要素质: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语文属于基础学科,自然应该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头,当好素质教育的表率,具体地说,语文学科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宗旨,把课堂当作培养语文素质的最佳阵地。但必须明确的是,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文创新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强是语文素质高的重要标志。可以这么说,没有语文创新能力,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质,因为具有创新能力的语文素质,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爆发力。所以,语文课堂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着力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

      (2)人本观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教学观。作为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必须以人为本。拓展开来说,必须以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为本,特别要以他们语文创新素质的发展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他们的语文创新能力。换句话说,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发展他们的语文创新素质,尤为关键的是要发展他们的语文创新能力,一般来说,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布,才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智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表达;才能不为应试教育所左右,不为琐碎练习所束缚,不为满堂灌所淹没;才能使学生产生创新智慧,迸发创新火花,获得创新见识。

      (3)主体观

      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依此说,学生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主体,更是语文创新的主人,语文创新的主体。因为任何语文课堂的创新,都必须依靠学生来完成。说到底,语文课堂的创新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没有学生的创新,就没有语文课堂的创新;后者是依靠前者的存在而存在,随着前者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要想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就必须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点。,一切都是空话。因为如果没有主体观点,学生就成不了主人。而成不了主人,就只会相信课本,迷信教师,畏惧权威;就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如此,还能有什么创新?

      (4)民主观

      教育要民主,教学更要民主。,因为只有教学民主,才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融洽的课堂气氛,也才能有创新的良好环境。而语文课堂跟“语”和“文”打交道,更需要民主的氛围,因为只有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大胆创新,提出独到见解。试想,如果课堂上唯师是尊,一切以教师为准,还能有创新吗?如果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不屑一顾,学生还敢创新吗?如果教师一言九鼎,如同下了圣旨,还有学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学生不能“放”,不能“鸣”何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化,只有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创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爱学”。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展开全文阅读
      ⑴标新立异

      语文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方式的实质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有新颖之处。如在教学《口技》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一个“善”字,从三个方面探索课文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艺术。一.是从表演者的技艺看,“善”在对声音的大小,远近,内外,动静,疏密,张驰,分合,点面的描写,二.是从作者描叙的角度看,“善”在文字简洁全文仅367个字;“善”在文字生动,具有“画面”的特点,“善”在文字贴切,如“遥闻”“微闻”等,“善”在表演者恰当地处理了声音的远近,高低,强弱,轻重,节奏疾徐有别;“善”在情节的安排上注意高低起伏,小高潮在前,大高潮在后,中间有一个平静的场景过渡,等等。三.是从作者的构思看,“善”在有正面的细腻描写,有侧面的尽力烘托,有首尾的反复映衬;“善”在行文有波澜,剪裁有详略,前后照应。等等。

      ⑵逆向思维

      在通常情况下,语文课总是采取正常之道,根据教学资料疏导正常观点,这种做法顺手稳当,无可非议;但顺而无逆,稳而无险,就难有什么新见,难有什么创新,如果我们具有逆向思维,从反面突破,那就能反弹定评之论,提出反常观点。通俗地说,就是当别人都称好赞美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它潜藏的丑陋,指出它隐含的不足;当别人都否定指责时,就指点学生想想它正确的一面,指出它合理的地方。如此,就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争辩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就可能开阔学生思路,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进而推陈出新,让人耳目一新之感。如在教学《胡同文化》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从服饰谈起,引导学生理解所谓的“服饰文化”,接着发问“大家经常能听到‘酒文化’这个词语,那么,请问‘酒文化’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以他们熟悉词语为例,思考“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领悟“胡同文化”的内涵。

      (3)批判意识

      批判意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乏的重要内涵,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范性,但学生不能受习惯思维的影响,唯书是从。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课文中可资质疑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某些内容重新审视,再度思考,力图提出别出心裁的见解来。就质疑者来说,可以是学生,可以是教者,还可以是师生合作。就质疑对象来讲,可以是课本之说,可以是教者之言,还可以是权威之论,就质疑内容来谈,可以是思想内容,可以是篇章结构,还可以是语言表达。就方法而言,可以是评价性的,可以是归纳性的,还可以是类比性的。就效果而议,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量力性,还要有艺术性,就注意点而论,必须做到“三防”:一、防貌似无疑。二、防大而无当。三、防冷僻很深。如在教学《荔枝蜜》这课时,对“预习提示”中,关于“我”对蜜蜂感情变化过程是这样写的:“‘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思想感情得到升华。”我对句中“讨厌”的用法提出质疑,认为应改为“不喜欢”更确切。因此,我把这作为一道讨论题让学生加以讨论。结果,看法是一致的。通过这一质疑学生不但对文章主题有更深的理解,而且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又如在教学《求知如采金》一文时,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获得知识就如同获得金子这种珍贵物质一样,也需要聪明才智的。”可文章的重点是在论述获得知识需要的是严谨,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这与中心论点中“获得知识需要聪明才智”相扣不紧。学生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微瑕要具有科学的批判精神。

      (4)引申扩展

      即由课文的某一点引向某一侧面,由课文的某一理解深入更深层面 ,也就是说,从课文“跳脱”出来,将课文与某一侧面联系起来,跟更深层面挂起钩来。具体地说,可以在时间引申,可以在空间上延伸,还可以在时空上拓展;可以是观念上的引申,可以是内容上的延伸,还可以是技巧上的拓展。但不管是哪种引申,它都能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缩短时空上的距离,去除外界的隔膜感,增加联系的新鲜感,使教材真正成为“例子”,让学生的视野真的开阔起来,从而增加认识的广度,强化理解的深度,产生深刻的理解,获得新颖的认识。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课文时,在完成了探究性阅读以后以“死海想到”为话题,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联想,不能重复,越多越好,最后收束到提出一项切合实际的防止死海干涸的设想。又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说出月亮的几个别称,背诵跟月亮有关的诗句。学生们兴致盎然,说出了“玉兔,蟾宫,婵娟”等几个别称,背诵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十余句跟月亮有关的诗句。在此基础上,我又提问学生:苏轼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那么人类到什么时候才圆了登上月球之梦呢?这样就很自然地跟1967年美国宇航员乘“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个事实联系起来。最后,还投影了《十五的月亮》这首歌词,让学生讲了“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经过这一系列内容扩展,学生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理解得比较透彻,深刻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鲜活知识。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㈠语思为先

      任何创新的都是从思考开始的。任何智慧的火花,任何独特的见解,都是通过思考获得的。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要想创新就必须思考。思考是创新的总开关,是创造的入门证,没有思考这个总开关,创新的这盏灯就不会亮;没有思考这个入门证,创造的这扇门就不会开。如此说来,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活化语言思维放在首位。因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无非是语言思维,语言感悟和语言表达;而语言思维又是语言感悟之“根”,语言表达之“本”。要想深“根”固“本”,就首先要活化语言思维。

      ㈡鼓励为要

      就教者而言,应当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做到面带微笑,脉脉含情;教态文雅,富有魅力;弘扬民主,甘当引渡。对于颇有创新的,不仅要点头称是,及时表扬,而且要投以赞许的目光,使之受到鼓舞,感到快乐;对于较有创新的,不仅要启发点拨,耐心等待,而且还要表露出期待的神色,使之感到教者的充分信任和殷切希望;对于没有创新的,不仅要设置台阶,引之下台,而且还要帮他自圆其说,不致于难堪,使其心灵得到安慰。从而去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增强创新的勇气,使学生如同朋友相会,无话不谈;好似同学相聚,轻松愉快。

      ㈢示范为辅

      只有灵魂才能铸造灵魂,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平等作风,还是教学内容中的人性分析,以及平时生活中点滴“绅士风度”和创新意识。总会通过其一言一行表露出来,教师的行为示范会对学生起真接的教化作用。因此,教师要高度敬业,恪尽职守,同时要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提高人文修养,使自己具有创新精神。不仅要倾听真理和学习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真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思想与意志紧密联系起来而融为一体。使教师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传播者。

      总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囿于教师和教材的定论,敢于怀疑,大胆质疑,勇于超越权威学说,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充分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性,同时应该认识到它的紧迫性。据一个大城市1998年底对某个区64所小学3029教师进行的全面调查显示82%的教师认为目前传统的应试模式仍占主导地位,96%的教师认为改革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可掌握和借鉴的方法。“九五”重点课题《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显示:骨干教师对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的自我评价是:初步明确且系统化的占14%,仅有雏形的占56%,无独立观点的占30%。在观念转变的同时,应勇于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整个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探索性,开放性,动态性,民主性及多元化的特征。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标签:教师随笔 语文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如何让你笔下的人物走出场来 (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小疵一二三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