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998  2019-09-10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地铁禁外放,公共空间享安静是一种权利
 云南昆明拟出台规定,市民乘坐地铁时不得外放音频,否则将给予行政处罚,并记入信用信息监管平台。

澎湃新闻从8月20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的《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听证会上,获知这一消息。

此前,北京、兰州也陆续出台类似规定,对“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的行为给予处罚。

昆明市前述征求意见稿称,乘客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违反该守则,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由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机构、城市轨道运营单位、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机构或者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并按照规定将有关信用信息纳入交通运输和相关统一信用信息监管平台;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该征求意见稿称,昆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日益增大,保持车厢内安静,对乘坐感受影响非常大,一些乘客在乘坐列车时不顾其它乘客感受,使用外放电子设备,对其它乘客造成很大的噪音影响,亟需予以规范。

此前,6月3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关于对轨道交通不文明乘车行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实施细则》,将“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纳入“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不文明乘车行为”。该细则称,拟被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乘客,应当按照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安排,当场参加或与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在约定时间内参加志愿服务1小时。经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确认合格后,7个工作日内报市交通执法总队备案,不再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

甘肃省兰州市2019年也出台了关于禁止地铁中外放音乐的相关规定。兰州市6月23日开通运营第一条地铁,7月22日兰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在印发的《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中提到,禁止在车厢内外放音乐。违反守则的,运营单位工作人员有权采取劝阻、制止和拒绝提供服务的方式,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2018年8月22日,北京地铁9号线上,一乘客在列车上用手机扬声器听音乐,引发乘客郭某不满。双方发生肢体冲突,随后警方介入。 

【你怎么看】昆明拟出新规:乘地铁时使用电子设备不得外放声音

随着地铁的投入使用,乘坐地铁出行,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出行方式,但是一些不文明现象,例如,随意躺卧、踩踏座椅,在车站付费区、车厢内吃东西,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甚至把车厢里的立柱、拉环当作“跳舞”“健身”“凹造型”的器材,在地铁站内吸烟、随地吐痰、便溺、乱扔垃圾、携带宠物乘车等等不文明现象,让大家乘坐地铁的感受大打折扣。

除了这些不文明现象,8月20号,云南省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听证会,对乘客应遵守的文明乘车秩序相关内容进行了增补。其中有一条,让很多网友拍手称快。意见稿说,昆明地铁客流量日益增大,日均客流已接近60万,保持车厢内安静对乘坐感受影响非常重要,但一些乘客在乘坐地铁时不顾其他乘客感受,使用外放电子设备,对其他乘客造成很大的噪声干扰。

于是,意见稿中,就增加了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的规定。而且工作人员有权对乘客违反本守则的行为予以劝阻、制止,经劝阻、制止后仍不改正的,可以拒绝其进站乘车,或者继续乘车。乘客违反守则/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就要受罚,还要把有关的信用信息纳入到监管平台,涉嫌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这个处罚力度可不小,其实除了昆明,今年5月份,北京也对地铁上电子设备外放声音进行了规范,如果有人不遵守的,劝说不改的,将被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在甘肃兰州,乘客守则中也明文规定,乘坐地铁时,禁止在车厢内进食、禁止在车站、车厢内外放音乐。

这条规定,有人拍手称好,也有人质疑是不是管得太严了。其实,这个管得真不算严,这两年,因为声音外放引发的事故不少。去年8月份,一名乘客乘坐地铁时,因为手机外放音乐和另一名乘客发生冲突,其中一人的眼球被打破裂;今年1月份,一名女乘客在列车上外放的声音太大,列车长去劝阻,还连踹人家三脚;今年3月份,在某高校宿舍,一名女生捅伤舍友,也是因为外放音乐音量的事。一件件,看起来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后果却很严重。

其实,乘地铁外放电子设备声音不文明,这是一种常识,可有的人就是“不文明”,就是喜欢声音外放。但是在公共场合,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方便”,而不顾他人的感受。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处处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体现。

不仅乘坐地铁需要做到电子设备不外放声音,像乘坐高铁,图书馆里等等,都需要做到,不外放声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文明行为。但是全靠自觉恐怕不行,这就需要用制度来约束,用惩罚来倒逼,从而让我们在公共场合都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在地铁用电子设备不得外放声音,你赞成吗?

中国网财经

发布时间:08-2211:49

来源 / 昆明日报、新快报、工人日报客户端

8月20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听证会,其中拟规定: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

电子设备声音不得外放

8月20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征求意见稿》听证会,对乘客应遵守的文明乘车秩序相关内容进行增补,对不宜独自乘车的群体进行明确。

由于昆明轨道交通客流量日益增大,保持车厢内安静对乘坐感受影响非常重要,但一些乘客在乘坐地铁时不顾其他乘客感受,使用外放电子设备,对其他乘客造成很大的噪声干扰。

此次修改增加了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的规定。

北京:地铁内大声外放音乐将纳入征信

6月3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关于对轨道交通不文明乘车行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实施细则》,并明确细则将于即日起实施。据介绍,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不文明乘车行为包括五类,包括逃票、占座、进食、推销和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等。

观点:用刚性约束叫停车厢“外放噪音”

《征求意见稿》一大亮点在于增加了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的规定,引发了很多深受地铁车厢内人为噪音苦恼的网友共鸣,纷纷为这一规定点赞。


展开全文阅读
地铁便捷,市民都愿意乘坐,地铁车厢常常人满为患。尤其在高峰期,乘客之间本来相距就近,一些乘客却自顾自大开电子设备喇叭,将声音外放,对其他乘客造成很大干扰,让地铁车厢成了闹哄哄的喧闹场所,严重影响了乘客的乘车体验,也影响了乘车秩序。对于这种影响文明乘车秩序的不文明行为,就应予以约束。规定电子设备声音不得外放,是必要举措。

通过对地铁车厢“外放噪音”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刚性约束,有助于乘客养成文明乘车的好习惯,有利于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公德意识,有利于提升城市文明水平。这些规定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并不止于规范地铁的乘车秩序。

昆明的做法值得各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借鉴与推广。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规范地铁不文明行为,不能仅限于宣传、提倡,还需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刚性约束”,这样才能真正叫停不文明行为。

2019-08-24 02:30:25新京报

超八成受访者 乘地铁外放电子设备声音不文明

  近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听证会,将对乘客应遵守的文明乘车秩序相关内容进行增补,对不宜独自乘车的群体进行明确。其中包括乘坐列车时,不得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得外放声音吵到他人。对此,很多饱受噪音打扰的网友纷纷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音量小点可以,干脆不让外放就有点过了。你怎么看?

  本期“京报调查”(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就此展开调查。

  ■ 旁边评论

  一概禁止有失偏颇

  五花八门的刺耳音乐,闹哄哄的综艺节目,各种庸俗无聊的短视频……你想安安静静坐个地铁,可周围这些噪音充斥着车厢。这种场景相信很多常坐地铁的人都不陌生,地铁噪音已成城市普遍现象。这次昆明拟规定乘坐地铁时电子设备不得外放声音,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在地铁里不顾别人感受,高音量外放声音,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严重影响人们的乘车体验,破坏公共乘车秩序,确实有必要立法规范。

  不过,既然立法的初衷是防止过大音量干扰别人,如果要禁止电子设备声音外放,那那些一路旁若无人大声聊天的,高声打电话的,熊孩子哭闹的,同样也应该被禁止出声,可这显然不合情理。

  每个人习惯不同,不可否认,一些人确实不喜欢戴耳机,但外放时音量仅够自己听到,有不打扰别人的行为自觉,对这部分人就无可指责。如果一律禁止,势必会损害这部分人的个人选择自由。

  因此,比起一律禁止,降低音量,不影响到他人显然更符合常理,虽然具体多大音量算合适,操作起来尚存在一定难度,但总不能因为有难度就选择易操作的简单禁止。

  社会文明风气的养成,需要循序渐进地涵养,否则容易失之矫枉过正。如何才能既维护公共秩序,又不限制个人正当自由,是城市管理者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井彩霞(媒体人)

“地铁禁外放”:公共空间享安静是一种权利

2019-08-22 09:52:44

来源: 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夏熊飞

责任编辑:徐逸豪

  乘坐列车时,不得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得外放声音吵到他人。8月20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听证会,将对乘客应遵守的文明乘车秩序相关内容进行增补,对不宜独自乘车的群体进行明确。(8月21日《春城晚报》)

  增加“禁外放声音”的规定,将有助于营造更加舒适有序的地铁乘车环境。除了应在昆明加以实施外,这一规定其实还应该在更大层面加以推广,包括在更多地方和除地铁之外的公交、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推行。

  一方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外放声音的行为存在于全国各地,此前,北京就发生过一起因乘客地铁上手机外放音乐引发的冲突。尽早从制度上作出筹划,在更多地方予以推广,就能让更多乘客受益,也能让公共交通环境更加融洽和谐。

  此外,随着5G时代的到来,视频将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如果不未雨绸缪,对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的行为予以明确禁止,不排除到时地铁、公交等场所可能会出现一片乱糟糟的场景。不仅乘车体验要大打折扣,更有可能因为“声音之争”而引发口角与肢体冲突。可见,建议禁止乘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绝非矫情,更不是无病呻吟,有着相当的现实需求。

原标题:“地铁禁外放”:公共空间享安静是一种权利

“乘地铁不放外音”是一种公共文明素质

近日,云南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听证会,将对乘客应遵守的文明乘车秩序相关内容进行增补,对不宜独自乘车的群体进行明确。此次修改增加了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的规定。(8月21日《春城晚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地铁让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在一个“流动的中国”,熙熙攘攘的地铁,见证了许多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地铁的高速、准时,给老百姓带来了比公交车更好的出行体验;然而,地铁车厢人群更加拥挤、声音更加嘈杂,降低了人们的出行品质。

同一个地铁车厢的乘客,有着不同的需求。有的乘客身心俱疲只想安安静静地休息一会,有的乘客却有着打发无聊时光、排解孤独寂寞的精神诉求;一些乘客缺乏规则意识与群己界限,习惯了自弹自唱、孤芳自赏,在地铁车厢里调大音量放音乐、看视频,并跟随着屏幕上情绪起伏,当真是爽了、痛快了自己,却苦了、伤害了别人。

公共空间只有每位乘客做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实现“美美与共”;如果每位乘客都自说自话,难免会出现“一地鸡毛”的局面。不论是在地铁上,还是在动车上,抑或在飞机上,总是有一些乘客会打破公共空间的安静,将自己的愉快建立在其他乘客“不快”的基础上;当这样的失范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约束和制止、得不到有效的规训和惩罚,就会造成失范行为的传递与感染,最终导致“破窗效应”的上演。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即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生活方式,也在决定一个人的社会评价、社会认同乃至社会分层。一些乘客即使在物质生活“不差钱”,在地铁上外放音也折射出他们精神世界的成色;精神家园建设“慢了一拍”的他们,在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暴露了自己文化品位与格调。

地铁车厢在本质上是一个小型的陌生人社会,乘客在年龄、生活经历、兴趣偏好、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要想将这些差异化、个体化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需要给所有的乘客塑造共同的行为规则,即他们需要认同与遵循的价值系统与规范系统,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规矩与边界。“乘地铁不放外音”契合公共利益和价值理性,有助于让公共出行更有品质。

地铁车厢是否安静,也关乎公共交通的质量;与其他乘客的提醒与劝阻相比,地铁工作人员作为“吹哨人”的角色扮演不仅能够减少纠纷与冲突,也更有说服力。“乘地铁不放外音”作为一种公共文明,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

作者:杨朝清

东方时评丨公共场合电子设备不外放声音是对他人的尊重

2019-8-25 09:13:20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军荣 选稿:郁婷苈

  8月20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听证会,将对乘客应遵守的文明乘车秩序相关内容进行增补,对不宜独自乘车的群体进行明确。此次修改增加了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的规定。(8月24日《新京报》)

  当下,坐地铁利用电子设备消遣打发时间的人很多,但同时,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的也不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定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是值得肯定的,既体现了文明素养,又是对他人的尊重。


展开余文
  每天地铁客流量较大,车厢内有时候会很拥挤,此时,更需要保持车厢内安静,应该做到小声说话,使用电子设备不外放声音。但由于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一些乘客在乘坐地铁时不顾其他乘客感受,使用外放电子设备,对其他乘客造成很大的噪声干扰。同样听歌或看电视,对于自己来说,可能是个享受,但对于他人来说,则是一种噪音,一种煎熬。一些乘客不但声音外放,而且声音开得特别响,对于他本人来说,是沉醉其中了,可对于周边的人来说是个苦难。

  电子设备上有可看可玩的音乐、综艺节目、短视频等等很多,本可以带上耳机一个人静静享受,一旦出现声音外放,你想安安静静坐个地铁,就成为奢侈品了。地铁噪音已成城市普遍现象。八成受访者认为,乘地铁外放电子设备声音不文明。这其实也是一种常识,可有的人就是“不文明”,就是喜欢声音外放,又拿什么来约束呢?因此,确实有必要立法规范。或许对于有的人来说,很不习惯用耳机,可这显然不是声音外放的理由,毕竟是在公共场合,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方便”,而不顾他人的感受。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处处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呈现。

  不仅乘坐地铁需要做到电子设备不外放声音,像乘坐高铁,图书馆里等等,均需要做到,不外放声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文明行为。前几天,笔者从重庆坐高铁到杭州,邻座的一个乘客看视频,一种上声音外放,从重庆上车到南京好几个小时,他都是这样,根本无视周边乘客的感受。大家实在受不了,只能离开座位走走,可即便是面对大家愤怒的眼神,他依然故我,继续声音外放。如果有规定,可以及时报告乘务员处理。现在只能是“忍气吞声”,要不然,一旦提出,可能会吵架,引起大麻烦。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只能自己忍忍了。

  电子设备不外放声音体现着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但全靠自觉恐怕不行,这需要用制度来约束,用惩罚来倒逼,从而让我们在公共场合都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乘地铁“禁电子设备外放声音”应普遍推广

2019-08-25 13:34:33 山东商报

8月20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听证会,将对乘客应遵守的文明乘车秩序相关内容进行增补,其中,增加了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的规定。(《新京报》8月24日)

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或者在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时外放各种嘈杂刺耳声音……对于这样的场景,相信许多经常乘坐地铁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市民,都并不会感到陌生,更不会心存什么好感。如调查显示,超过45%的人表示“经常遇到地铁里有人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85.9%的人认为这种行为“不文明,非常打扰别人”。

其实,“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之所以会让人普遍觉得“非常打扰别人”、令人十分反感,不止是因为这种行为显得很“不文明”、缺乏起码应有的文明礼仪,进一步站在环保角度,其实还在于,它事实上也是一种明显制造“环境噪声污染”,涉嫌侵犯人们宁静权利的违法行为。如依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使用家用电器、乐器……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据此前媒体测试,目前我国市面上的许多主流手机,开启扬声器后的最高声级实际上都超过90分贝,有的甚至超过100分贝;而按照国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即使是在交通干线两侧这样标准最低的4类声环境功能区,昼夜环境噪声的最高限值,也分别是70和60分贝。

相比“空气污染”“水污染”,对于“噪声污染”这样的环境污染形式和概念,许多人或许会感到有些陌生; 但从社会危害性角度,“噪声污染”的危害性实际上并不比“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形式更加轻微,更可以忽视。据世卫组织此前发布的《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显示,“噪音干扰可能让人产生愤怒、失望、不满意、无助、抑郁、焦虑、分心、疲惫等负面心理,也可能导致压力相关的心理症状如疲惫”,“噪音污染不仅让人烦躁、睡眠差,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学习障碍和耳鸣等问题,进而缩短人的寿命”,“噪音污染已经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而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也显示,2018年在全国12369环保举报平台,涉及噪声的举报占比为35.3%,仅次于大气污染,排第2位。

这种背景下,昆明市拟出台上述“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规定,无疑非常值得肯定、点赞,不仅有助于规范此类不文明的乘坐地铁行为,也有利于促进地铁车厢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但进一步站在更全面有效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角度,面对这一规定,人们显然也有更多的期待,如期待这样防治的环境噪声污染规定,不止局限于仅昆明地铁一隅,还能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不仅全国其他城市地铁,而且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乃至一切室内公共场所均能普遍施行这样的规定——就像“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一样,也不断推行“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很明显,只有如此,与“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一样,“拥有宁静的生活环境”才能真正成为更可期待的民生福祉。 

张贵峰

遏止地铁噪音滋扰 制度规矩需“硬”起来

2019年08月23日 07:20   来源:深圳特区报   谢仕亮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杜绝在列车内大声喧哗、外放电子设备声音等不文明行为,不能仅限于宣传、提倡或仅从道德层面进行谴责,还需要从制度和规矩层面进行刚性约束。

  乘坐地铁时,总免不了被其他乘客的大声喧哗或手机外放声音吵扰,很多人对此颇为苦恼。不过,在昆明这种苦恼有望得到缓解。

  日前,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听证会,拟对乘客应遵守的文明乘车秩序相关内容进行增补。《征求意见稿》一大亮点在于增加了“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的规定。这一新规引起不少车厢噪音受害者的共鸣,网友纷纷为之点赞,表示支持。

  列车车厢是否安静,直接关乎公共交通乘坐体验的好坏。列车车厢是相对封闭、狭小的公共空间,小小的声音在这样的空间里都容易被放大。那些不自觉的乘客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和外放手机视频、音乐,对车厢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其他乘客的侵扰可想而知。

  虽然,同一个列车车厢的乘客,有着不同的需求。但,不同乘客间不同需求的满足不能互为干扰,这应是基本共识。调大音量看视频、放音乐,嗨了自己,却害了别人。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不快”之上的行为令人生厌。另外,如果个别乘客的喧哗和外放电子设备声音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那么其他乘客为了便于交谈,只能条件反射地各自提高嗓门。如此,车厢的噪音便会呈几何式地放大,最终导致车厢闹哄哄的,乘客还有可能因此错过站点,乘车体验大打折扣。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杜绝在列车内大声喧哗、外放电子设备声音等不文明行为,不能仅限于宣传、提倡或仅从道德层面进行谴责,还需要从制度和规矩层面进行刚性约束。

  “乘地铁不外放声音”契合公共利益和价值理性,有助于让公共出行更有品质。对于此类规定,在征求完意见,充分吸纳民意之后,更为关键的是在落实上下好功夫。通过各种媒介做足宣传,让新规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是第一步;其次,为避免新规流于“形式”,还须有必要的惩戒措施跟进,让新规“硬”起来才能有效管束不文明行为。

  此外,“乘地铁不外放声音”作为一种公共文明要求,需要公众参与,作为乘客也应主动自律。毕竟,营造文明、舒适的乘车环境,不仅仅是运营方的责任,更有赖于每位乘客的努力。

乘公交使用电子设备应禁放外音

夏熊飞
在上下班高峰期,有些乘客乘坐地铁出行时,会听音乐、看视频。但是有些人会不用耳机,而是旁若无人地外放声音,这种糟糕的体验想必不少人都经历过。你若上前制止提醒,碰到讲道理的会停止外放声音的行为,遇见蛮横的不仅白眼相对,甚至可能引发冲突。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对此出台“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的规定。

  要知道,如果没有类似的规定,在地铁等公共场合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顶多只能算道德层面的问题。不文明的乘客完全可以“法无禁止即可为”来替自己辩解,深受其影响的周边乘客也就无法名正言顺、底气十足地加以制止。

  事实上,今年已经实施的《长沙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就有这样的规定:在公共场所,衣着整洁,使用礼貌用语,不喧哗、干扰他人。只不过,一些人并没有真正做到讲文明、树新风,没有自觉地将文明行为进行延伸。

  增加“禁放外音”的规定,将有助于营造更加舒适有序的乘车环境。随着5G时代的到来,视频将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如果不未雨绸缪,对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的行为予以明确禁止,那到时地铁、公交等场所将会是一片嘈杂的场景。不仅乘车体验要大打折扣,更有可能因为“声音之争”而引发口角与冲突。可见,建议禁止乘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绝非较真,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看着是小事,实际并非小事的必要之举。 

侯晓旭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三作文素材 2020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职场女性“拒穿高跟鞋”引热议
下一篇: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只给女儿留一元”的遗嘱尴尬了谁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