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086 2019-10-09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研读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刘红枚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对《乡土中国》的研读,借助文学作品及生活实际对专题进行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力求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索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学术性著作,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本书重要术语及观点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加以理解,深入理解书中的重要观点对中国社会的诸多现象有基础性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观点是否符合当今需要,可以做深入探究。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中有《乡土中国》全文,也有阅读方法、研读题目等,为学生阅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但更具体的指导需要教师课堂教学。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的第四课时。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本书的基础阅读,并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进行了批读,学生读懂了一些内容。但因为学术论著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思辨性,因而学生对某些内容理解困难,且缺乏批判性阅读和专题阅读的思维和方法。本节课将在研读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明确研读的概念及意义。(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
2.深入理解作品,选择研读专题。(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
3.建构对学术著作研究性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
4.明白小论文的写作方法。(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重点:建构对学术著作研究性阅读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选择研读专题。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研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重庆出版社,2018.9)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学用书》(重庆出版社,2018.9)
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重庆出版社,2018.9)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
教学活动一:导入,理解研读
《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若要给一个没有读过《乡土中国》的人用一两句话分享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方面。你会分享什么呢?
学生活动一:分享《乡土社会》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的一个方面。
老师PPT展示本书的目录结构。
学生活动二: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本书有没有疑问呢?若有。在哪些地方呢?
抽生二三人分享疑问。
对书中内容存疑,再想方设法把它弄懂,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性阅读的过程。
研究性阅读,简称研读。百度百科对它的解释为:研读,钻研阅读,是一种深入性的阅读,以获得较深入较全面的知识为目的,区别于浏览性阅读,趣味性阅读等。
我们也可以将研究性阅读理解为在阅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方式去研究获取新的知识。
《乡土中国》的整本书研读,就是要“结合现实生活,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全面深刻地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梳理本书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并且用这本书的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自己感兴趣的重要问题或专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深度的探究”(《<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p10)
“主要观点”“内容体系”“逻辑结构”“重要问题”“专题”,这些词为我们点出了《乡土中国》研究性阅读的方向。
研究性阅读的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阅读?“当没学问的人大惊小怪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可以见怪不怪;当没学问的人熟视无睹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却可以见微知著。”(万维钢)研究性阅读让我们的思维更具思辨能力,让我们变得更有学问。 通过分享,迅速切入《乡土中国》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研读的兴趣和明白研读的意义。同时暗扣研读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6分钟)
展开全文阅读
其中:
活动一2分钟
活动二2分钟
老师讲解2分钟
教学活动二:选择研读专题
在语文阅读中,研究性学习最常用的方法是专题学习。词典中,“专题”有两个基本概念:1.某个东西的内容集中收集,就形成专题,如新闻专题。2.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我们此处可以选第二种理解。
怎样选择研读专题呢?我们来看看学霸苏轼的研读方法,看能否从中借鉴一二。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苏轼)
“但得其所求者尔”“一意求之”,对我有用的东西,我择其内容专心阅读,深入探究。(有用)
或者对某个点感兴趣,就深入研读哪个方面。(有趣)
又或者发现初读时批注的某个疑点还没解决,于是多方查证解决。(有疑)。
(又或者在研读的过程中发现前人没有研究到的空白而又有价值的领域。此点点到为止。可归纳为有趣。)
选择研读专题的方法:有用、有趣、有疑。
整本书阅读,其专题的题目常常和这本书的名字有关。如:“乡土中国的家文化考察”“乡土中国的地缘与血缘”“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乡约——乡土中国的一面镜子”“从乡土中国挖掘礼制基因”“从乡土中国中窥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等。
学生活动三:结合有用、有趣、有疑的选题方法,小组讨论,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中产生一个专题,派人写到黑板上。
老师做简短点评。
学生活动四:翻阅《<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第三部分研读(p154-168),看看有哪些专题。这些专题大体从什么角度来设置的?
专题角度大概从以下角度设置:逻辑结构,理解观点,阐述观点,探究现象(形成小论文),开展演讲、辩论、社会调查等活动,探究写作技法等。
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研读专题和学生的研读专题一起呈现。 引入其他有代表性的方法如苏轼的研读方法,课内外勾连,总结选择研读专题的方法:有用、有趣、有疑。并用此研读方法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中产生一个研读专题。同时和书中编者的研读专题放一起选择,既是对前面所学方法的学以致用,又是对学生的肯定和欣赏。(10分钟)
其中:
活动三4分钟
活动四3分钟老师讲解3分钟
教学活动三:探究研读方法
如此多的专题,我们选择一个让许多同学产生疑问的观点句来探究研读方法。
例子:《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由这句话我们可以切入的专题是什么?请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的相关内容,调动自己的积累,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学生活动五:小组内分任务合作探究:可切入的专题是什么(小组成员一起探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中哪几个章节涉及这个内容,相关内容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释的(2-3人),调动自己的积累(书中的事例、影视作品中的事例、生活中的例子等)加以论证(2-3人),你的结论是什么(小组成员一起探讨),记录并代表小组发言(1人)。
抽1—2两组学生回答,其他组补充。
老师点评。可参考以下解析:
由这句话的关键词——“道德”、“法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可以切入的专题可能有:谈乡土中国的道德与法律、谈乡土社会中的中国人情、谈中国社会的礼治与法治……
书中相关内容:乡土性、差序格局、礼治秩序……
积累补充如后面的六个例子。
怎样把零散的内容形成一篇小论文?我们来看一篇小论文《从<乡土中国>看中国的人情与法治》。
学生活动六:学生默读学案中的小论文,并思考以下问题(提示做勾画和旁批):
一.要完成本文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作者可能怎样做到的?
二.完成小论文的步骤有哪些?
抽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至少需要以下知识和能力:第一类,知识储备。如对概念的阐述,相关名言,对《乡土中国》相关知识的了解,乡土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型,儒家容隐制度,当代的法制现状……第二类,分析论证的能力。如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调查研究等方法);第三类,谋篇布局的能力。
作者可能这样做到的:本身就知道(本身的知识结构);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调查法)等。
总结完成小论文的步骤有:
1.选择专题(话题)。
2.筛选资料(储备中有用的+文献研究)。
3.运用资料分析论证(多种论证方法)。
4.形成小论文。
回到题目中总结研读方法:
找到专题或题目切入点——弄懂信息,梳理专题逻辑——与阅读经验进行勾连(可查阅相关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形成小论文)
(以下内容在“学生活动三”中老师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提供给学生以拓展学生思维:
例一:《儒林外史》“风影案”。第45回,余持代哥哥余特顶罪,被作者当做正面人物来歌颂。
例二:(亲亲相隐)“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展开余文
例三:《大明律.名例律十八。亲属相为容隐》条:“凡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妻之父母,女婿,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容隐。”
例四:《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从村子里一次次出去告状打官司,又一次次回到村里面对倔强的村长,她一次次想要讨个说法,选择了法律,得到了说法。当救命恩人村长完善王善堂被带走的时候,她又说那不是她要的说法。
例五:前几年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女大学生举报自己的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 结合“有疑”的专题选择方法和书中的研读题目“法制”“礼治”,产生有代表性的一句话,通过这句话来逐步建构对学术著作研究性阅读的经验和方法——小组内先分任务合作探究,建构以下经验:切入专题的方法、筛选资料、分析论证、获得结论。然后通过小论文的示范,以作者完成小论文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建构自己完成小论文需要准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总结出完成小论文的步骤。最后建构并总结研读方法。(21分钟)
其中:
活动五10分钟
活动六6分钟
老师讲解5分钟
例六:“在一些媒体上,一方面在不遗余力的宣扬正当程序,诉讼时效,回避制度,谁主张谁举证之类的现代法治理念,但与此同时,又在大力褒扬那些主动送法上门,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反复劝阻要求离婚的夫妻,以避免一个家庭的破裂之类的动人事迹,媒体的主事者也许没有意识到,在本质上是相互对立的。”(北航法学院教授翟志勇《“公了”与“私了”奇妙平衡》)
解析:
例一:可以看出讲求理的儒家一向重视家族伦理,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孟子“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当时人与现代人有不同的法律意识。
例二:孔子认为,直躬的行为不能算作“行直道”:反之,孔子把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看作“直”的行为。孔子认为孝悌之爱重于伸张正义,主张给亲人包庇罪过而非大义灭亲,体现出儒家价值体系中对亲人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上下级之间互相仁爱的重视,在当时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例三:大明律将亲亲相为容隐写入了法律。换句话说,亲人犯罪,隐瞒不报官是合乎伦常的,不应予以追究。
例四:秋菊想要的是王善堂对她的赔礼道歉,是处于中心的那个“我”的尊严受到了挑战。后来她生儿子之后,她的问题得到了大部分解决。法律在她心目中是次要的,她心中的说法更重要,她心中的“道德”高于法律。在这里,法律有了伸缩性。
例五:女大学生举报自己的父亲,从伦理角度来说,算是不孝行为,不合古已有之的“亲亲相隐”的文化传统;从法律角度,又算正确之举,对父亲实施的是终级关爱。前者重“情”,后者“理”“情”兼具。
例六:在现代司法体系中,社会的秩序要靠许多规范的协同运作才能适当维持,其中包括道德,礼俗,以及人为的法律家训,行规等,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基本的道德伦理秩序。在这里,中国的道德和法律有了弹性。)
八、布置研读任务(3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P157-168研读专题中选定一个感兴趣的探究题;也可按“有趣、有用、有疑”的标准来自定一个探究主题。
2.若小组选择以论文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的题,请组长分配任务:选择专题或话题(小组全体成员,2天)——筛选资料并简单写出分析论证(3-4人,5天)——形成小论文(2-3人,3天)。共计10天。
3.若小组选择其他如演讲、辩论等题目,小组长分配任务参照以上内容实行。
九、参考书目
[1]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2][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怎样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翟志勇.公了与私了奇妙平衡[J].北京日报,2014年2月24日第20版.
[4]卢保娣.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J].安阳大学学报,2004,(3).
[5]程敏华.浅谈《儒林外史》风影案www.docin.com
小论文:
从《乡土中国》看中国的人情与法治
在中国历史上,人情曾是中国伦理特殊的人际互动与社会交换形式,既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的社会性。正如俞荣根[1]所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有时说的是私情,这时候说“人情大于王法”是贬义的;但在“天理”、“国法”、“人情”这一序列关系中的“人情”,更主要的含义是“民情”、“民心”,是“民”的对应概念。这种情况下说“法顺人情”,又是褒义的。而在当代社会,人情是一个应用广泛且涵义十分复杂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人的感情,也可以指人们之间的情谊,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指“面子”、“尊严”等。
中国人普遍遵循的人情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种社会交往行为和交往规则。于是,中国的人情就是在熟人社会中一个靠面子办事的“普通原则”。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村和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农民离不开土地,即使是现在,农业仍是农村生活的物质基础。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非到万不得已,绝不流动。同时,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和西方国家的团体格局有着很大的不同,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一种私人联系的增加。在这种中国特有的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法律和道德都因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关系而加以一定程度上的伸缩,即以“人情”的好坏来作为处事的判断依据。
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它的秩序是一种自动的秩序,是个“无为而治”的社会。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律规则,在乡土社会并不起主导作用,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生老病死,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漫长的时间积累下来许许多多经验,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人们形成了对事物评判的准则,也约定了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乡村的每一个人在相应的位置上,履行相应的职责,乡村社会有自身的公正和道义的秩序,社会权利和被渲染的乡村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保护的网络。乡土自身的礼仪和秩序有效地应付着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乡土社会的秩序中生存,要知礼,懂人情,懂规矩,礼治秩序统摄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样一个中国的传统的环境中,“人情”的生根发芽和生长,并不出人意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土中国在面临着现代化不可阻挡的潮流时开始了极为艰难的转型。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治和法律制度逐渐深入乡土社会内部,农民被迫以现代化国家的公民身份,直接面对政治和政府。由于教育和学校制度的改革,传统道德系统也处于变化之中,乡土固有的精英开始分化和蜕变,礼治社会渐渐失去其内在核心,逐渐转向新型“法治”秩序。
于是,人情传统与法治精神并存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一大特点。只是这种并存不可避免的有着鲜明的抑或是暗自的冲突。古代儒家主张为亲者隐、为尊者讳、爱有差等,所谓瞽叟杀人、皋陶执法、舜携父而逃、视弃天下如弃帚,这种“容隐”[2]是中国古代法的一大特点。在现代,许多人按习惯依人情进行交往处理各种事情,希望通过人情关系使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以便更好地获得个人需求的满足。很显然它们都与现代法的精神相悖。现代法治社会要求以法立国、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法律之上,包庇也是犯法的行为。在立法领域,人情对个人并无多大意义。而进入公共管理领域,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希望通过人情对执法及司法人员施加影响,以求得对自己有利的效果。因而,在当代社会,人情对法治有一定的干扰与破坏作用。
从制度上加强防范人情对法治的干扰和破坏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回避的一项课题。也曾听说过“法律不外乎人情”这样的说法,不禁要想,这里的人情,如果是指“情理”、“民情”、“众人之情”或“社会舆论”,那么法律的产生不正是是为了保障这种“人情”的吗?如果法律的产生以人情为基础和底线,适应并能体现“民情”或是相同意义上的“人情”,那么在执法和司法上人情与法治的对立和冲突会不会有所改善呢?或者换个思路,何不充分考量中国社会的人情因素,立足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建设一种别具洞天、另辟蹊径的社会主义法治?也许,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应该是人情与法律的完美结合,只是走到这一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原作者施梦雅,刘红枚作删改)
注释:[1]俞荣根:当代著名学者,中国法学名家。[2]容隐:"容",容许、允许也,"隐",隐瞒、隐匿也。所谓容隐,又称为"亲亲相为隐"或"亲属相为容隐",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一项规定,指“禁止亲属之间互相控诉或者作证,以保护传统的伦理秩序”的规定。
一.思考:要完成本文需要哪些知识?作者可能怎样做到的?
二.总结:完成小论文的步骤有哪些?
展开余文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研读课(2稿)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发展思辨能力”“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等。通过对《乡土中国》的研读,借助文学作品及生活实际对专题进行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完成部分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力求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索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学术性著作,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本书重要术语及观点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加以理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观点是否符合当今需要,可以做深入探究。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的第四课时。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本书的基础阅读,并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进行了批读,学生读懂了一些内容。但因为学术论著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思辨性,学生对某些内容理解困难,且缺乏批判性阅读和专题阅读的思维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产生研读专题的方法。(体现“发展思辨能力”)
2.建构对学术著作专题研究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体现“发展思辨能力”“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3.明白研究性小论文的标准格式。
4.培养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体现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等“发展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建构对学术著作专题研究阅读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难点:产生研读专题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小组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学参考用书》
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
教学活动一:导入,问题引出研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常被中国人誉为母亲;它无私地给予了我们果腹之食、蔽体之衣。土地是中国文化之根,乡土是游子魂牵梦萦之所。对于诸多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都能找到原因。《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经过前面的略读、精读,同学们读懂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的不少内容,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
学生提出疑问。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性的问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解决。
对于其他问原因、问特征、问应用等体现思维过程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探究。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研读。
研读:钻研阅读,是一种深入性的阅读,以获得较深入较全面的知识为目的,区别于浏览性阅读,趣味性阅读等。(百度百科)
整本书研读,就是在理解一本书的每一篇文章或章节后,对整本书进行深入的研讨。《乡土中国》的整本书研读,就是要“结合现实生活,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全面深刻地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梳理本书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并且用这本书的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自己感兴趣的重要问题或专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深度的探究”
研究性阅读的意义:让我们变得更有学问,让我们的思维更具思辨能力。
“当没学问的人大惊小怪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可以见怪不怪;当没学问的人熟视无睹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却可以见微知著。”(万维钢)
迅速激发对研读的兴趣,了解研读的概念和意义。 5分钟
教学活动二:选择并确定研读专题
老师出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1)为何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具有伸缩性
2)“差序格局”及其影响
3)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4)乡土社会中的礼治和法治
若本节课我们要进行专题研读,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哪一个呢?
绝大多数同学会选3
选择研读专题的方法——
确定研读专题应注意——
1.专题表述应客观
题目: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中国式××”——该词汇在2012年12月被《咬文嚼字》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插队”等等。对于一个尚未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就对它赋予了褒贬色彩,大家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我们把它变化成
——传统社会。
2.小处着手,循序渐进
法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说:“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思考应按秩序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初的研究对象应具体而微。在“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这个表述中,有几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呢?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应该先研究哪一个?
——父子关系的特征
3.确定范围,限定来源
本专题研究基于《乡土中国》一书。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确定专题为:
从《乡土中国》中看
传统社会父子关系的特征 通过问题引出感兴趣的题目,此为确定研读专题的方法之一,顺势引出研选择研读专题的多种方法。既有训练(有趣的问题),又有知识。作为研究性专题,研读专题的表述应该客观、对象应该具体而微,基于整本书阅读的专题研读应有确定的范围。 7分钟
教学活动三:在探索中总结研读方法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苏轼的研读方法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苏轼)
适当阐释后,总结“一意求之法”(也有人叫“八面受敌法”):要研究什么专题,就研读和它相关的内容,其他无关的内容都不涉及。今天我们要一意求什么呢?——父子关系。那我们就只看父子关系的部分,“但得其所求者尔”。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任务,以速读、跳读的方式地毯式的搜索本书中写“父子关系”之处,并思考该处体现了传统社会中”父子关系”的什么特征。
教师巡视学生。
大约四五分钟后,抽学生上黑板写出书中写“父子关系”的页码。
(二)一意求之-概括、分析、归纳传统社会的父子关系特征。
1)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30页
2)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76页
3) 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76页
4) 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100页
5) 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淘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115页
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115页
6) 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117页
7)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120页
……
抽生回答,在对话、分析、引导中根据书中内容概括出父子关系的特征:
父对子:负责教化
子对父:孝道服从
父子间:血缘事业
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重头戏。学生所花时间较长,师生对话,生本对话,教师要不断地在对话中引领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
中国社会的乡土特性产生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以人为中心往外推产生种种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基本关系。
五伦。父为子纲。“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的准则。
(三)搜寻材料,验证观点
1.举出书中的事例来论证父子间的这些关系
例1:101页,某甲上了年纪,抽大烟。……
论证了父亲没有做到教化子女的责任,儿子没有尽到孝道的责任。各自受罚。
例2:68页,贪污的例子。
亲亲相隐。差序格局。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例3:舜的例子。
舜承皋陶释放瞽瞍,也不去为瞽瞍的行为进行辩解辩护,选择的是把父亲从监狱里偷出来,默默地背着父亲远走天涯。天下,法律,孝道这三者发生冲突的时候,舜的选择是什么?
孝道是第一位的。
2.举出书外比如书籍、影视中的事例来论证父子间的这些关系。
参考如:
孝道:二十四孝的例子,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等。
血缘:《雷雨》中的周平,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像父亲一样的冷血,可同时他又崇拜父亲的作为,并以自己是周家的继承人为荣。
教化:《三字经》中相关语句。
负责、服从:朱自清小时候被父亲严加管教,父亲对他相当负责甚至严苛,父亲看到小朱自清文章所评不好、字句被删改太多,就训斥儿子,甚至一把火把小朱自清的作业烧掉。在父亲严格督促下,小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朱自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事业:子承父业;父债子还。
很多名人如朱自清、胡适、鲁迅等的婚姻都被家长安排。家长安排婚姻考虑的是什么呢?
家族的兴旺,家族的事业利益链,而非尊重个人情感。
(四)辩证思考,发展看待
1.传统的父子关系的特征有怎样的利弊?
弊:不平等,不尊重个体等。
利:社会中稳定的力量等。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乡土,是否中国父子关系的特征也发生了改变呢?
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
在新时代,怎样构建和谐的父子关系?
学生回答。沟通,理解等。
师小结:
对于文化,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好的方面继承,不好的方面抛弃。
通过探究,更加懂得了父亲对待我们的方式背后具有的文化原因。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理解,所以宽容。当我们以后再看到父亲的某些对待子女的方式时,我们的内心也将更加平和和温柔许多吧!当我们不再对父亲苛求,放下我们的执念,我们也将创造出和父亲更加和谐美好的父子关系,甚至为我们的后代创建更加自由民主幸福美好的亲子关系。而这,正是我们研读《乡土中国》这本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经典书籍的意义和价值。 资料助推下学生自主研读整本书,概括归纳要点,交流分享提升,解决专题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明晰专题读方法。(20分钟)
教学活动四: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先选题,后研读。
一意求,他勿念。
明观点,材料验。
辩证思,发展看。 进一步总结,提炼研读方法(2分钟)
教学活动五:研读成果转换成小论文
老师提供一篇学生用今天所学研读方法写成的论文。然后完善格式,形成标准小论文。
研究性小论文的格式: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规范的小论文是学生将来做研究必将接触到的内容,是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同时为后面研读展示课做准备。(5分钟)
八、任务布置(2分钟)
1.科代表组织小组长与组员商议确定选题。选题可以从研读题中选择,也可以自定。
2.小组长分配组内人员:2人查资料,2人拟提纲,2人成文。
3.时间节点:选题2天;查资料3天;拟提纲2天;成文3天。
4.10天后交成果。
九、参考资料
[1]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2][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梁莉,周志家.中国传统父子关系中的“孝”及其含义[J].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6月第3期.
[4]卢保娣.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J].安阳大学学报,2004,(3).
[5]刘鹤丹,罗兴刚.传统父子关系的论争与家庭伦理的当代重构[J].苏州大学学报,2015年4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研读课(3稿)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发展思辨能力”“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等。通过对《乡土中国》的研读,借助文学作品及生活实际对专题进行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完成部分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力求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索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学术性著作,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本书重要术语及观点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加以理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观点是否符合当今需要,可以做深入探究。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的第四课时。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本书的基础阅读,并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进行了批读,学生读懂了一些内容。但因为学术论著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思辨性,学生对某些内容理解困难,且缺乏批判性阅读和专题阅读的思维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确定研读专题之注意事项。(体现“发展思辨能力”)
2.建构对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究阅读的经验和方法。(“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3.明白研究性小论文的标准格式。
4.培养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体现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等“发展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建构对学术著作专题研究阅读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小组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学参考用书》
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
教学活动一:导入,初选研读专题
诸多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都能找到原因。《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老师抛出前期从学生中产生的有代表性的专题四个:
1)为何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具有伸缩性
2)“差序格局”及其影响
3)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4)乡土社会中的礼治和法治
绝大多数同学会选3.在前期学习《乡土中国》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的角度激发对研读的兴趣。 3分钟
教学活动二:确定研读题目
出示题目: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题目决定着研读的方向,首先要确定题目。问:本题目中有几个关键词?然后逐个分析关键词。重点是对“中国式”的理解。
“中国式××”——该词汇在2012年12月被《咬文嚼字》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插队”等等。对于一个尚未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就对它赋予了褒贬色彩,大家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我们把它变成?
——传统社会。
法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说:“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思考应按秩序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初的研究对象应具体而微。在“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这个表述中,有几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呢?两个。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且对于问题的研究,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应该先研究哪一个?
——父子关系的特征
又因本专题研究基于《乡土中国》一书。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确定专题为:
从《乡土中国》看
传统社会父子关系的特征 研读专题的表述应该客观,对象应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基于整本书阅读的专题研读应有确定的范围。 7分钟
小结:确定研读题目(专题)要注意表述应客观,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如果是对某本书的研读,最好能确定范围,限定来源。
教学活动三:在探索中总结研读方法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苏轼的研读方法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苏轼)
适当阐释后,总结“一意求之法”(也有人叫“八面受敌法”):要研究什么专题,就研读和它相关的内容,其他无关的内容都不涉及。今天我们要一意求什么呢?——父子关系。那我们就只看父子关系的部分,“但得其所求者尔”。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任务,以速读、跳读的方式地毯式的搜索本书中写“父子关系”之处,并思考该处体现了传统社会中”父子关系”的什么特征。
教师巡视学生。
(四)一意求之-筛选书中相关信息,归纳传统社会父子关系的特征。
1.从目录中筛选体现“父子关系”文字的主要范围,然后找出对应的体现父子关系的文字,并注明体现怎样的父子关系。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2.从全书其他章节找出体现“父子关系”的文字,并勾画批注。
教师提示:基于本书文字特点,在涉及“父子关系”时,作者少于大段论述,有些地方文字少但观点鲜明,能体现父子关系,也应勾画出来。
学生勾画的内容可能有:
8)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30页
9)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76页
10) 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76页
11) 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100页
12) 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但是性质上,严父和专制君王究竟是不同的,所不同的就在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淘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115页
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115页
13) 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117页
14)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120页
……
以上为部分例子,学生说出大部分即可。然后根据学生所说归纳板书父子关系的特质。
疑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横轴”“纵轴”,横轴为同辈,纵轴为代与代之间。再理解“事业”。
事业【解释】:
1.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百度百科)
1.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现代汉语词典》)
理解段落中的“事业”,乡土社会中中国家庭的事业——“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进一步得出父子之间的关系有事业伙伴的关系。
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观点的过程中点评、追问、引导。学生每找出一个地方,师生共同提炼总结一个特征。注意引导学生的方法:关键字词、上下文勾连、推论等。
师生共同概括出父子关系的特征:
父对子:负责教化
子对父:孝道服从
父子间:血缘继替事业伙伴
在分析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
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格局,以自己为中心往外推出种种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父子关系是传统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这五种关系即是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也可以参照书中56-57页关于“伦”和“差序格局”来加深理解。
(三)搜寻材料,验证观点
1.举出书中的事例来论证父子间的这些关系
例1:101页,某甲上了年纪,抽大烟。……
论证了父亲没有做到教化子女的责任,儿子没有尽到孝道的责任。各自受罚。
例2:舜的例子。
舜承皋陶释放瞽瞍,也不去为瞽瞍的行为进行辩解辩护,选择的是把父亲从监狱里偷出来,默默地背着父亲远走天涯。天下,法律,孝道这三者发生冲突的时候,舜的选择是什么?
孝道。
若有学生举例68页父亲贪污的例子。
明确:此例子主要论述的是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间接体现父子关系的紧密,血缘。也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亲亲相隐”。
2.举出书外比如书籍、影视中的事例来论证父子间的这些关系。
参考如:
孝道:二十四孝的例子,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等。
血缘:《雷雨》中的周平,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像父亲一样的冷血,可同时他又崇拜父亲的作为,并以自己是周家的继承人为荣。
教化:《三字经》中相关语句。
负责、服从:朱自清小时候被父亲严加管教,父亲对他相当负责甚至严苛。朱自清的作文写得不好会被父亲一把火烧掉,小朱自清对父亲畏惧且服从。
事业:子承父业;父债子还。
很多名人如朱自清、胡适、鲁迅等的婚姻都被家长安排。家长安排婚姻考虑的是什么?家族的兴旺,家族的事业利益链,而非尊重个人情感。这里体现的父子关系既是血缘关系,也是事业伙伴的关系,同时父亲在对儿子施行着“负责”“教化”的权利。
(四)辩证思考,发展看待
1.传统的父子关系的特征有怎样的利弊?
弊:不平等,不尊重个体等。
利:经验对下一代的帮助,社会中稳定的力量等。
2.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乡土,是否中国父子关系的特征也发生了改变呢?结合你自己的经历或者身边人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部分发生改变,部分没有。原因何在?结合乡土中国的血缘与地缘等来解释。乡土中国子承父业,是以土地作为纽带,当今社会,很难子承父业,是因为社会巨变,越来越多人远离乡土,大学选科繁多,职业工种多样,绝大部分父子之间几乎没有土地这个纽带了。
但是,“文化”却仍然具有延续性。请学生翻到书44页。齐读:
“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的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小结:更加理解我们的“父亲”,他们的言行,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言行,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 资料助推下学生自主研读整本书,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学会筛选信息,这也是学会快速阅读的重要抓手。在筛选的信息基础上概括归纳要点,交流分享提升,解决专题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明晰专题读方法。
对“事业”一词的处理,传递一个理念: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遇到概念性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工具书来自主解决。若是学术性的问题,不可以仅仅依赖“百度”。
此处对应书中章节,将“父子关系”和“差序格局”关联起来,既复习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又加深了传统社会“父子关系”的理解。
这是一个提升的环节,也是得出结论,反观所得所获的重要步骤。让学生以辩证思维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 22分钟
教学活动四: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先选题,后研读。(明观点)
一意求,他勿念。(筛信息)
析关键,材料验。(抓特征)
辩证思,发展看。(喜收获)进一步总结,提炼研读方法
3分钟
教学活动五:研读成果转换成小论文
老师提供一篇学生用今天所学研读方法写成的论文。然后完善格式,形成标准小论文。
研究性小论文的格式: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规范的小论文是学生将来做研究必将接触到的内容,是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同时为后面研读展示课做准备。 5分钟
八、任务布置(2分钟)
1.科代表组织小组长与组员商议确定选题。选题可以从研读题中选择,也可以自定。
2.小组长分配组内人员:2人查资料,2人拟提纲,2人成文。
3.时间节点:选题2天;查资料3天;拟提纲2天;成文3天。
4.10天后交成果。
九、参考资料
[1]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2][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梁莉,周志家.中国传统父子关系中的“孝”及其含义[J].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6月第3期.
[4]卢保娣.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J].安阳大学学报,2004,(3).
[5]刘鹤丹,罗兴刚.传统父子关系的论争与家庭伦理的当代重构[J].苏州大学学报,2015年4月.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乡土中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从《乡土中国》看中国的人情与法治(教学论文)
下一篇: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