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712  2019-11-06
标签:备课资料 高三备课资料
《论语》选读简答题大全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仁者爱人》)

      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③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 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讱:说话谨慎

      21.请用 1 个成语概括上述材料体现出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囗囗囗囗。(2 分)

      2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的理解。(4 分)

      21.参考答案: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答出任意 1 个得 2 分)

      22.参考答案:(一)①约束自己,回归周礼;②践行仁道,从我做起;③谨言慎行,三思而为;④ 成就他人,推己及人(1 点 1 分,意到即可,共 4 分)

      2017浙江卷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子贡属于_____。(2分)

      22.一语“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答案】

      21.德行 言语

      22.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2018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2个小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21. 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2. 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案】

      21. “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2. 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2019浙江卷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______的说法。(2分)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答案:

      21.(2分)先生在说自己自谦

      22.(4分)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3分)


展开全文阅读
      22.孔子强调“以直报怨”,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4分)

      21、遵循严于律己、 正直待人、实事求是的原则。(2分)

      22、不违背。(1分)孔子强调“以直报怨”,体现了与人交往中的正直原则。(1分)“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准则。强调待人要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待人要恕,即待人要仁爱宽厚,能推己及人。在强调忠恕时也是有原则的,强调能明辨是非,因为无原则地忍让只会破坏正直、公正。(2分)所以并不违背。

      ①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②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③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21.材料①中“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是指 ______,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指待人_______。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即“______ ,______”。(2分)

      22.“怨”是我们常见的情绪。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我们该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怨”。(4分)

      21.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2.①在交往中,我们应坚持“忠恕”的原则:在对待他人时尽心竭力,用自己的真心化解“怨”;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多审视自己的不足,多包容别人的难处,努力化解心中的怨恨。②列举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具体略。(每点2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______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______者(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23.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

      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颜子 恶衣恶食

      24.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2)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②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注】①奚:为什么。②施:施行,延及。

      21.材料(1)中,“牛刀”喻指______。(2分)

      2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4分)

      21.礼乐之道(或“道”,或“礼”)

      评分标准:共2分。若答“大力气”“大材小用”“小题大做”等,都不给分。

      22.①为政的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孔子因闻“弦歌之声”而戏笑,表明对子游政绩的赞同。这反映了其“礼治”的为政观。

      ②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应是践行“孝悌友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推己及人、亲亲仁民)。这体现了其“德政”思想。

      【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说:‘孝呀,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是从事政治,怎样才能算是从事政治呢?(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材料二: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①,虽褐宽博, 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缩:理直。

      21.第二则材料中“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句所蕴含的精神与孔子的______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2 分)

      2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异同,并评析材料中所表现的精神。(4 分)

      答案:

      21. (2 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22.

      同:都体现了两位圣人的执着精神和担当意识(1 分)

      异:孔子说“不敢不告”时渗透着无奈,这种担当与责任更多是对统治阶级负责;孟子说这些话时正与公孙丑讨论关于勇气的话题,话语渗透着一种磅礴之气,这种担当与责任是针对万千大众的。(2分)

      评价:

      这种执着和担当,这一面对强权,即使有千万人的阻挠,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的勇敢和无畏,对今人有积极的启发意义。(1分)

      译文: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 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难道就不害怕吗?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 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21、22题。(6分)

      【材料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选自《荀子.儒效》)

      【材料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选自《中庸》)


展开余文
      21、概括材料二画线句的主要观点。(2分)

      22、两则材料的“知行观”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21求学要精进不已、坚持不懈。

      22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学习须“知行合一”,所学知识必须付诸实践。

      异:《荀子》将实践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强调实践对于学习来说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庸》将“行”(实践)视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与“学”“问”“思”“辨”并列,但并未明确突出“行”在学习中的根本作用、终极地位。两者相比,前者对“行”的重视程度胜过后者。

      [译文]

      (对待学问道理,)没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学习的功夫到实践这一层次也就停止了……圣人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断没有毫厘之差,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专注地实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阅读两则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材料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材料三: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论语.里仁》

      材料四: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

      【注】 ①几::轻微,婉转。 ②劳,操劳。③矶:激怒。

      21.结合第一、二则材料,概括出 “孝”的本质。(2分)

      22.结合第三、四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孟关于“孝”的主张。(4分)

      21.敬爱的态度情感。(2分,意思相近即可)

      22.孔子认为子女不能对父母有怨恨,即使父母有过错,即使劝说无效,都不能怨恨。其强调的是对父母“孝”的绝对性。孟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可以有怨恨,认为有大错时,子女的怨恨就是孝的表现。孟子认为“孝”有主次轻重之别,特定情况下,可违而并非盲从。(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金丽衢十二校第一次联考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材料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21.“出则弟”句中“弟”的意思是________,“则以学文”中的“文”指的是______。(2分)

      22.请从材料二、三中任选一则,谈谈你对“仁”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4分)

      21.顺从和敬爱兄长(1分) 文化经典(1分)

      22.

      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自古以来,它就激励着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牺牲。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子曰:“知①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

      【注】①知:通“智”。

      21.季康子对百姓提出了“敬、忠以劝”的要求,“敬”是指严肃认真,“忠”是指______,“劝”是指______。(2 分)

      22.结合两则材料,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具备哪些素质?(4 分)

      尽心竭力 勤勉努力

      智 仁 庄 礼 能

      材料一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材料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材料三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①,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

      【注】①可:适用。②耒: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

      21.“郁郁乎文哉”中的“文”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出自材料三的成语是_________。(2分)

      22.根据上述材料,请对孔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作简要评析。(4分)

      21.完美 守株待兔

      22. 孔子主张沿用周代的礼乐制度,他是周朝礼乐文化的捍卫者,有其保守的一面。(2分)而韩非子反对用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的社会,主张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采取适当的治理理论和方法。他反对传承,否定了历史的作用,也有其不足之处。(2分)

      (1)子曰:“富而可求①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2)义,利也。______________(《墨子?经上》)

      (3)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

      【注】①可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②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21.第一则材料中“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句的大意,和《论语》课文中的哪句话接近?(1分)

      22.结合这三则材料,简析孔子和墨子的义利观。(5分)

      2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合乎道义的富贵可以去追求,即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也愿意做,说明孔子主张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材料二、三中,墨子认为“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是天下的良宝;而 “义”即是“利”,是国家百姓的利益,因此墨子认为义、利是统一的,重利贵义。

      (能结合材料分析1分,孔子义利观2分,墨子义利观2分。)

      (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论语?里仁》)

      (3)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孟子?告子下》)

      注:(1)几(jī):轻微、婉转的意思。(2)劳:操劳、劳烦。(3)矶:激怒

      21、“弟子服其劳”中“弟子”的意思是______ 。(2分)

      2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孟的孝道观。(4分)

      21.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只写“年轻人”给1分)

      22.(1)孔子认为的“孝”是从内心到行为都孝顺父母,要保持和颜悦色。(1分)即使在劝说父母不被听取的情况下,也要恭恭敬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1分)

      (2)孟子认为的孝是要客观理性对待父母错误,不能盲目顺从。(1分)父母过失大,却不纠正,是不孝的;面对父母的小过错,不能随意发怒,要尊敬父母。(1分)

      “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展开余文
      2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分)

      2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4分)

      21.(2分)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2.(4分)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时也表明了孔子的通权达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8226;里仁》)

      材料二: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与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8226;备内》)

      材料三: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8226;显学》)

      21.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法家的“义利观”的异同。

      22. 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或法家之“义利观”的看法。

      21. 同:儒家和法家都认为“利欲之心”是人的本性。

      异:儒家主张义利并存,重义轻利,义在利先;法家主张以法制利,贵法不贵义。

      22. 儒家、法家在义利观问题上都认为“利欲之心”是“人之本性”,但在如何“制利”的问题上观点又显著不同,前者强调重义轻利,以义为主;后者强调贵法轻义,以法为主。两者的观点对于我国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实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们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阅读下面 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8226;为政》)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8226;梁惠王下》)

      21. 这两则材料所说察人的角度有何不同?

      22. 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孟子察人观点的看法。

      21. 材料一认为察人应看其自身表现;材料二认为察人要广泛听取别人的评价,再对其进行具体考察。

      22. 孟子的察人观点比孔子的更全面,是对孔子观点的一种发展。孟子认为察人不能偏听偏信,要将听取意见与观察其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这样察人才会更加公正、准确。他的观点对我们今天选人用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孟子说:“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述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小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已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荀子8226;儒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中庸》)

      注:“措”意为终止。

      21. 概括材料二“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句的主要观点。

      22. 两则材料的“知行观”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21. 求学精进不已、坚持不懈。

      22. 同:两者都明确学习须“知行合一”,所学知识必须付诸实践。

      异:《荀子》将实践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强调实践对学习臻于圣人之境具有的不可替代作用。《中庸》将“行”(实践)视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与“学”“问”“思”“辨”并列,但并未明确突出“行”在学习中的根本作用、终极地位。两者相比,前者对“行”的重视程度胜过后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8226;为政》)

      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8226;公孙丑上》)

      21.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_____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_____来治理人民。

      22. 孔孟提出治国理念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21. (1)道德 (2)仁政

      22. ①如果用政令、刑法来治理人民,人民只求免于受惩罚而缺乏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治理人民,则能使人民有归附之心。②如果用怜悯之心治理人民,那么治理天下则易如反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8226;阳货》)

      子曰: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8226;雍也》)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①,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依其所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8226;告子上》)

      〔注〕①赖:通”懒”。

      21. 上述材料中孔子所说的“习”相当于孟子所说的“ ”。

      22. 孔子、孟子对青少年品性教育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21. 所陷溺其心者

      22. 孔子与孟子都认为环境对青少年品性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强调青少年成长以家庭人伦为出发点,而后推己及人,逐渐成长为博学博爱的君子仁人,体现了由内而外的自主力量。

      孟子侧重阐述外部环境对青少年品性产生的深刻影响,强调由外而内的塑造力量。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8226;八佾》)

      ②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8226;阳货》)

      ③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朱熹《论语集注》)

      21.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与材料①中“礼,与其奢也,宁俭”的“礼”有什么不同?

      22. 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儒家推崇礼乐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1. 前者指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后者指与前者相应的具体礼节、仪式。

      22. 儒家推崇礼,目的在于维护秩序;推崇乐,目的在于追求和谐。

      礼和乐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人有由内而外的恭敬和顺。所以,孔子反对追求玉帛的多少和钟鼓的大小等外在形式而忽视恭敬诚笃的内在的做法。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8226;为政》)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韩非子8226;心度》)

      21.管理国家,孔子主张____,韩非子主张_____(2分)

      22.针对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观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 分)

      21.德政(礼治),法治。

      22.两者结合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如果一味施行仁政会纵容坏人,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惩戒会变本加厉;如果一味施行严刑酷法,会使人害怕,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8226;为政》)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悻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

      21. 根据上述材料,用一个词概括孔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

      22. 上述材料中,孔子与荀子对“刑”的态度有何不同?请做简析。

      21. 礼(或礼治)

      22.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反对为政以刑(法),认为一旦用刑来执政,会使百姓丧失道徳感(“无耻”)。

      荀子提倡“礼”“法”并用,对百姓不仅要用礼义教化之,还要用法禁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1)孔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8226;八佾》)

      (2)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吾从众。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④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8226;子罕》)

      【注释】①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用工细,故贵。②纯:黑丝,以黑丝为冕,省时。③拜下: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④泰:骄纵傲慢。

      21.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_________的社会现实。

      22. 材料(2)中,孔子既“从众”又“违众”,你如何理解?

      21. 礼崩乐坏

      22. ①“从众”,是因为孔子赞同世人崇尚俭省的风气。

      ②“违众”,是因为孔子反对臣下越礼犯上的态度。

      这一矛盾表明了孔子重视礼与仁。 对于涉及原则性的,则须坚持;对于无关道德伦理的,则可变通。这体现了孔子灵活处世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8226;述而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8226;泰伯》

      21. 第一则材料中“乐亦在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22. 综合两则材料,简析孔子的义利观。

      21. 处身在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的清贫环境里,也不改求道的快乐。(安贫乐道)

      22. ①不反对在符合道义的前提下获取名利或富贵

      ②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

      ③君子要坚守道义;政治清明时要为国家作出贡献,政治黑暗时,要学会保全自身。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8226;宪问》)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①,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8226;八佾》)

      【注】①反坫(diàn):先秦诸侯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21. 两则材料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

      22. 两则材料,孔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管仲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21. (1)仁者 (2)不知礼

      22. ①材料一是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来评价的;

      ②材料二是从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角度来评价的。

      ③孔子的仁爱观主要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非小节小信,这体现了孔子通权达变的处世哲学。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材料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材料三: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为?”

      【注】①专对:古代使节,只接受使命,至于如何去交涉应对,只能随机应变,独立行事。这叫“受命不受辞”。

      21. 材料一陈亢评价孔子“君子之远其子”,体现了孔子作为教育者______的品质。

      22. 综合材料二和三,从教育的内容方面分析孔子对教育的相关认识。

      21. 不偏私(一视同仁)

      22. ①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包括诗教、礼教、历代文献、社会实践、尽心待人、诚信交往等,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②教育要重视实践,学以致用,不学《诗》,无以言,但熟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改事、不会出使外交,也没有什么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②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1. 解释狂者、狷者的意思。

      狂者:________ 狷者:________

      22. 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21.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的人 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的人

      22. ①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

      ②君子待人接物要把握好尺度,求和谐但不能无原则地混同。

      阅读下面 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12539;八佾》

      材料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12539;泰伯》)

      21. 材料一中,孔子说 “礼”具体指_____。孔子认为礼也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教育儿子孔鲤“______”

      22. 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21. (1). 周代的礼仪制度 (2). 不学礼,无以立

      22. ①以诗歌来兴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养成最高人格。

      ②“兴”“立”“成”是反映了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8226;雍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论语8226;里仁》)

      【注】①约:贫困。②安仁:把仁德作为自身修养的需要。

      21. 第一则材料中“知者乐水”是说智者认识和处理问题______,其特点有似于水。

      22. 结合两则材料,概说不仁者要向仁者和智者学习些什么。

      21. 灵活变通

      22. (1)不仁者要向仁者学习静处和长寿之道,并把仁德作为自身修养的需要。

      (2)不仁者要向智者学习寻求快乐之道、灵活的处世的态度以及如何利用仁道。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8226;阳货》)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8226;为政》)

      21. 第一则材料中体现了孔子的______教育原则。

      22. 结合第二则材料,请就孔子所认为的君子特点进行评析。

      21.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重于言传)

      22. ①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②人如果只说不做就会一事无成;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③孔子不仅用这个“君子”的标准来教育学生,而且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这对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①,俭,吾从众。拜下②,礼也;今拜乎上,泰③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①纯:黑丝,以黑丝为冕,省时。②拜下: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③泰:骄纵傲慢。

      21.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______的现象。

      22. 材料二中,孔子既“从众”又“违众”,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1. 礼崩乐坏

      22. 不矛盾。①“从众”是因为孔子赞同世人戒奢以俭的风气;“违众”,是因为孔子反对臣下越礼犯上的态度。②孔子认为,对于原则性的仁、礼等必须坚持,对纯属外在形式的则可变通。③孔子的行为,既表明了他对礼与仁的重视,又体现了他通权达变的思想(或处世的灵活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8226;里仁篇》)

      君子战虽有陈①,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②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选自《墨子》)

      【注】①陈:阵法。②丰:繁盛。

      21. 简括儒家与墨家关于“君子”的行为准则。

      儒家:

      墨家:

      22. 对于“君子”之道,你欣赏儒家的还是墨家的?请作简要评析。

      21. (1) 儒家:一切行为必须符合仁义之道

      (2)墨家:勇敢的品质,兼爱之心,良好的德行。

      22. (1)我欣赏儒家的君子之道。君子追求富贵,但取之有道,否则宁守清贫。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品行在物质至上的当下尤其值得提倡和坚守。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仁义,那么人与人之间会更温暖,社会也会更和谐。

      (2)我欣赏墨家的君子之道。墨家强调君子必须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重,明辨是非,率先垂范。每个人只有先做好自己,才有可能影响身边的人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观过知仁。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1. 孔子为什么三次提到“女安”?

      22. 宰我认为守丧一年即可,孔子觉得“予之不仁也”,子路“期而不除”孔子亦“非之”。结合材料,简述孔子这样评价的原因。

      21. ①强调人要有仁心,行为应遵从仁心。②将君子的行为和宰我对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确内涵。

      22. ①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现,违背仁德。②子路因亲人去世而过度哀痛,虽然有违中庸,但情有可原。③宰我和子路的错误各属其类,观过,可以知是否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秀;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1. 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22. 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21. ①过错是掩盖不了的,人应该知错能改;②人不必回避过错

      

      22. 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标签:备课资料 高三备课资料 论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狼》教学简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