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文言文阅读翻译
阅读:5609  2019-12-07
标签: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攀龙《可楼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可楼记

(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矣。

[译文]

有一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一间小楼。楼大一丈见方,四面开窗。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九龙山耸立在西。小楼筑成,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山使我感到和顺舒畅,水使我觉得悠远闲静,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好呀!多快乐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思就是我心满意足以为可以了。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想要游遍天下名山,寻找一个象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寄居下来。我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及的,没有可以满我之意的,何以现在对这间小楼却以为可以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大患,产生于不满足。人的意向中的有所不满足,产生于人的意向中的有所不可以;无所不可以,这就无所不满足,这就无所不快乐了。现在的人极力谋求山珍海味,顶多享受一饱罢了;极力建筑高楼大厦,顶多享受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极力营造亭台花园,顶多一年中去游赏一两次罢了,这些都有何用呢!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只要可以寄托我的志趣就行了。天下的山与水都是一样的,我有了这座小楼,也可以了。当然,有所可以也就会产生有所不可以,犹如事物都是有正有反对待的一样。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这样说来这座可楼也是多余的了。

[赏析]

明代名臣陶望龄爱竹赏竹,一定要是深山中的大片竹林,才觉满足。后来,他的友人朱晋甫植竹百竿,造了个小亭子,对他说:我能天天伴竹而坐,身体满足于荫凉,耳朵满足于风声,眼睛满足于疏影,内心满足于意趣,所以给亭起名为“也足”。陶望龄听了朋友的话,恍然大悟,写下《也足亭记》,阐发知足常乐的道理,同时代的高攀龙知道后,也将自己的楼命名为“可楼”,并作《可楼记》明志。从“也足”到“可楼”,命名虽异,命意则同,都是告诫人们:可以了!满足吧!

据《明史》载,高攀龙“少读书,有志程朱之学。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四川佥事张世则进所著《大学义》,诋程、朱章句,请颁天下。攀龙抗疏力驳其谬,其书遂不行。”他常研读二程、朱熹之理学著作与山西大儒薛文清之《读书录》,心领神会,受益颇丰。又亲撰《日省编》《崇正编》,将先朝大儒针对儒、释差异所发之论汇集成书,以抵制阳明心学所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之主张。是时,朝纲废弛、国力渐衰,首辅王锡爵大肆剪除异己,朝廷之内,直言进谏之士为之一空。御史袁可立上疏针砭时弊,神宗却妄信王锡爵,将袁氏削为庶人。袁可立乃高攀龙同年,又是朝中难得一遇的有识之士,故高攀龙闻此而愤激不已。遂上《君相同心惜才远佞以臻至治疏》,对王锡爵严加指责,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神宗亲佞远贤的不满。神宗大怒,谪高攀龙为广东揭阳添注典史。又,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二月,高攀龙以遭亲丧为由,居家不仕近三十载。在归乡赋闲的这三十年中,高攀龙于漆湖之畔(今蠡湖东岸)建造了一处读书静坐的“水居”,取名“可楼”。“水居”坐拥环山,临湖而处,清幽雅致,远避尘嚣。于“可楼”之中,存楼主人悟得之“治国平天下”的“立本致用之学”。高攀龙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毕生之志,“居与游无出乎家国天下”。因此,高攀龙为“可楼”作记,以述其置身“水居”之所思所乐。

为亭台楼阁作记,在高攀龙之前,早有佳构。即以明代为例,刘基的《苦斋记》、宋濂的《阅江楼记》就颇具特色;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更是精美而真挚感人。高攀龙这篇《可楼记》却异乎前人,名曰“记”,实则重在“议”,即只是平平略记其楼之建构和登望之乐,而把主旨和重心放在“可”与“不可”、“足”与“不足”的哲理与感叹上。

文章开篇用一个自然段写自己为什么名其楼为“可楼”,虽记述了四面开窗,登望湖山景色而静穆悠远、优游自得心态但在全篇中,它却只是为议论蓄势,有如放矢前的张弓。按常理推之,接下来作者当就可与不可展开题旨了,然而文章又故作迁回,写了一小段自己年轻时所理想的“可”,以及观览祖国名胜后“无足可吾意”的“不可”。二者对举,似乎又否了第一自然段说的“可”和年轻时企望的“可”。从文气上看,似乎仍是引而不发;从逻辑和内蕴上看,这一段却是作进一步的铺垫,并迂回曲达,摆出了“不可”与“可”这矛盾和作者的疑惑心理。当然这样写正反映了作者经历、人格和他所处明末社会环境的真实情感和心路历程,但在写法上,也避免了平庸和浅露。

第三自然段,既是文章的高潮所在,也是作作记的主旨所在。以传统的观念言之,“知足不辱”、“知足常乐”,而今人不知足,虽所得“止于一饱”,所安“止几席之地”,仍要“极力以营其口腹”、“极力以营居处”凡此种种,既是对现实的影射,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怀疑,更是对人生和处世哲理的探索。虽然高攀龙明言这种“不足”产生的“不可”是“人之大患”,并表明“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但明白人看来,其中隐含着作者的不平、愤与不记个人得失的操守。他的不论穷达而主持正义,他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精神于此文之中亦可窥其一斑。


展开全文阅读
高攀龙的杂记文多表现自我的精神境界。如《水居记》写洲中水居泊然自得的境界,《可楼记》写人生追求,这样的文章不是文士之文,没有对楼亭的刻画和环境的描写,因为在他心中,可登可览的楼本身无足介意,精神的完满自足才是最根本的。

[作者简介]

高攀龙(1562—162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行人。上书指责“陛下深居九重”,被贬谪为揭阳县典史,又逢亲丧家居,三十年不被起用。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在家乡东林书院讲学,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影响较大,时人称为“东林党”。高攀龙为首领之一。天启六年(1626年),崔呈秀假造浙江税监李实奏本,诬告高攀龙等人贪污,魏忠贤借机搜捕东林党人。该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著有《高子遗书》12卷。

一般来说,明代散文总体说来,前期沉寂,貌岸然而无生气。其后,文派纷起,但又复古、拟古,散文创作颇多优孟冠,不能“自为其言”。到隆庆、万历之际,企图摆脱古人束缚而要求“直抒胸臆,唐宋派也提出了写“新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的主张,公安派还倡导“独抒性灵”。高攀龙虽不以文名,但他顺应潮流,写出这种简洁而有自己见解的,有含蓄特色的散文,是难能可贵的。
标签: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攀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孔子德行科弟子闵子骞德行分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