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1870  2020-01-05
标签: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乡土本色》各章段意概括(1—10)
 第一章  “乡土本色”段意概括

      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2、乡下人、我们民族离不开泥土。

      3、“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在我们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重要。

      4、不流动是“土”的特性,因之而产生“土气”。

      5、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

      6、人口宣泄出去,但老根不常动。

      7、农业本身没有聚居的需要,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

      8、中国乡下大多聚村而居,与美国不同。

      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四点原因:耕地面积小、水利需要合作、为安全保卫、为继承。

      10、村和村之间是孤立隔膜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11、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会。

      12、熟悉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

      13、14、熟悉社会的规矩是礼俗。

      15、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16、从熟悉里的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17、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第二章  “文字下乡”段意概括

      1、乡下人的“愚”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2、乡下人因为不识字而被认为是“愚”我不甘服,因为识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3、教授们的孩子和乡下孩子之比较。

      4、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没有需要和没有练习的机会。

      5、乡下人“愚”是因为(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多。

      6、7、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熟悉)的社会。

      8、文字是为克服人和人接触的阻碍,在面对面社会中无需。

      9、文字所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10、说话时,可以不完整、不合文法,因为我们有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

      11、文字是间接的不太完整的工具。

      12、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直接接触,无需文字。

      13、在特殊生活团体里,必有他们的特殊语言。

      14、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15、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有特殊语言。

      16、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并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

      17、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18、熟人中,抛开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所以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19、文字下乡,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段意概括

      1、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时间阻隔上的问题。

      2、时间阻隔的两个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

      3、4、记忆、概念(词)打破今昔之隔。

      5、人靠记忆学习文化(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

      6、词是人的生活和时间关联的最主要桥梁。

      7、从时间格局上看,乡土社会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有语言无文字)。

      8、记忆有选取,为了生活。

      9、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安定的社会(世代黏着),所需记忆和现代都市不同。

      10、世代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11、写日记的事,印证乡土生活的重复性。

      12、乡土社会不怕忘,因为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生活习惯。

      13、乡土社会中无需文字这样的象征体系来帮助记忆。

      14、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如同放映同一影片(生活定型)。

      15、在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无需文字)。

      16、在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第四章  “差序格局”段意概括


展开全文阅读
      1、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

      2、因为有权利而无义务,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

      3、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4、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

      5、西洋家庭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中国则模糊。

      6、“家”的伸缩性。

      7、我们的格局和西方不同,是由中心(自己)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8、以“己”为中心的亲属关系所联系的社会关系网格,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9、从地缘关系来看,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10、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中讲权利,而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11、“伦”就是差序。

      12、“伦”重在分别,是有等差的次序,是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13、儒家的“推”就是水波浪向外扩张(差序格局)。

      14、中国传统思想里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15、儒家也是自我主义,但注意到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

      16、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把这种道德范围依着需要扩大和缩小。

      17、私的问题在于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模棱两可。

      18、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

      19、在差序格局里,国家观念和西方不同。

      20、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段意概括

      1、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的原因——安居的乡土社会,不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2、道德观念的概念。

      3、团体格局的道德观念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象征在神与信徒的关系上——裁判赏罚、维持公正、保护。

      4、西洋宗教是其道德观念的来源和支持力量。

      5、西方团体格局中平等。

      6、团体中的代理者和成员的关系。

      7、团体格局中由公正而产生权利,而产生宪法。

      8、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和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的特点有很多地方是相反的。

      9、从己向外推的两条线路的道德要素:孝悌与忠信。

      10、“仁”最难说清楚,孔子多次“欲说还止”。

      11、孔子用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来解释仁。

      12、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不得不回到“孝悌忠信”这一类道德要素。

      13、我们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14、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之间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

      15、在公私的冲突里,更清楚地反映团体道德的缺乏。

      16、传统道德里,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17、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18、孟子反对“兼善”、“相同”。

      第六章  “家族”段意概括

      1、辨清两类社群的概念。

      2、辨清概念的意义。

      3、提出新概念——小家族。

      4、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不在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

      5、家庭是暂时性的。

      6、由于家庭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是长期的但受限制,需要多人合作的事务就由其他社群来经营。

      7、西洋家庭主要是生育儿女,其他经营的事务很少;在中国,由于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依需要沿父系方向按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8、我们的家是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

      9、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

      10、家必须是绵续的,就变成了族,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11、中国的家庭是一个事业组织,大小变异可以很大,但结构原则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12、西洋家庭夫妇是主轴,经营生育事务,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的安慰的中心。

      13、乡土社会中家的主轴是父子、婆媳,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14、乡土社会中,夫妇感情淡漠,原因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都拉入所引起的后果。

      《乡土本色》各章段意概括

      第七章  “男女有别”段意概括

      1、提出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

      2、感情定向是指一个人受着文化的规定来发展他感情的方向。社会学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3、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感情。

      4、感情的激动改变原有的关系,而感情的淡漠可以稳定社会关系。

      5、了解产生亲密感,了解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

      6、西方的两种文化模式:古典(阿波罗)——人接受、安于并维持超于人力创造的宇宙安排的一个完善的秩序。现代(浮士德)——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的意义在于克服阻碍,前途就是不断的创造和不断的变。

      7、感情定向上,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8、在乡土社会,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


展开余文
      9、两性的生理差别,阻碍着乡土社会中共同生活的充分了解。

      10、性别的鸿沟是基本障碍。

      11、两性的结合是基于异,是浮士德式的。

      12、浮士德式的恋爱,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是对社会基本事业的破坏。

      13、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的原则,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14、在乡土社会里,“家庭”受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以同性组合为主,异性组合为辅的单系组合的家族代替了家庭,这表示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

      15、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向去发展。

      16、中国乡土社会是实用的现实的,也就是古典的、阿波罗式的,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

      17、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安稳的社会。

      第八章  “礼治秩序”段意概括

      1、“法治”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2、所谓的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对上一段的阐释)。

      3、“人治”是不可能发生的。

      4、人治和法治的区别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5、都认为“无为而治”的社会是最好的状态。

      6、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7、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不带有“文明”、“慈善”。礼也可以杀人,也可以很“野蛮”。

      8、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法靠国家(政治)的权力来推行,礼靠传统来维持。

      9、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帮助人们满足生活的需要。

      10、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满足生活需要的效力)更大。

      11、乡土社会是很少变动的,前人的经验值得信任和保守。

      12、用孩子治牙的事来印证前一段的结论。

      13、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于是人们对传统有敬畏。

      14、礼就是按照不推究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只按照规定的方法去做的仪式去做。

      15、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感,使人主动服礼。

      16、礼不同于法律(法律从外限制人)和道德(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这个习惯是合式的路子,是经过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17、礼治是人们的行为主动地服于成规。

      18、乡土社会满足了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的前提,所以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

      19、礼治社会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礼治和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第九章  “无讼”段意概括

      1、“讼师”在乡土社会是没有地位的,而在都市社会中,律师的地位高。

      2、一套名词改变代表着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3、在都市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法律,所以律师很重要。

      4、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诉讼。

      5、用球赛来说明礼治秩序的性质。

      6、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长期的教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内在的习惯,打官司是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7、乡村里的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

      8、用一个乡村评理的案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9、孔子主张“无讼”。

      10、现代都市的法律不在教化,而在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安全,不发生道德问题。

      11、现代社会中法律随时而变,不知道法律不成为“败类”,律师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职业。

      12、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留存在广大民间,使现代司法不能彻底推行。

      13、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要看怎样去应用法律条文和法庭,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也要先有一番改革。

      第十章  “无为政治”段意概括

      1、论权力的两派:社会冲突和社会合作。

      2、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看,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的临时平衡,在冲突胜负两方的关系中产生,是维持这种关系的必需手段,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这种权力是“横暴权力”。

      3、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看,社会分工产生权利和义务,为保障这种权利和义务,也产生共同授予的权力,它的基础是社会契约和同意,这种权力叫“同意权力”。

      4、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

      5、权力的工具性——得到利益。

      6、权力之所以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

      7、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的限制:生产量除去消费量之后的农业剩余不多。

      8、乡土社会不是一个富于抵抗力的组织,常是皇权的发祥地,但能支配强大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皇权并不能滋长壮健,农业帝国是虚弱的。

      9、中国历史是“有为”(横暴权力)和“无为”(养民)的循环。

      10、在历史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11、横暴权力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乡土社会中影响并不显著,在人民实际生活上,是松弛虚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侯晓旭

标签: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乡土本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相声剧本《新兵生活》(节目台词)
下一篇:《乡土中国》阅读微写作素材(作文素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