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4988  2020-01-05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一作文素材
《乡土中国》阅读微写作素材(作文素材)
 【问题一】

      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从《乡土中国》中找理由,给出回应。

      【参考资料】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7页

      大家可以注意到,土地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传统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西游记》中,每次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他都要询问当地的地方性神仙土地爷,土地爷的广泛分布,不正是证明了中国人以“土”为生的民族生存传统和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么?试想如果我们也像游牧民族一样追逐水草而居,那么土地公公又怎么能了解本地家家户户甚至是本地神灵鬼怪的故事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体验着现代性,但是“乡土性”的根还存在在我们的社会基因中,了解乡土中国,就是了解传统中国的精神之根,因此我们需要阅读《乡土中国》。

      【问题二】

      如果我们学习过英语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要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则统一用uncle代表。

      提问:为什么中外会产生这样不同的称呼方式?这反映了中西方家庭有什么不同?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参考资料】

      “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27、28页

      我们发现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发展我们的思辨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学术著作的本质在于“说理”,在于“论证”,这也是未来我们将要在大学乃至人生中所需要的重要素质致以,我们能够从阅读《乡土中国》这部学术著作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训练,因为费孝通先生在文中反复地、多角度多层面地将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将乡村与都市进行对比,将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进行对比,从宏观角度培养我们如何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如在上文《差序格局》的选段中,就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用“捆柴”来比喻西洋社会,意在证明西洋社会具有“团体格局”的特性;用石头击水来比喻中国乡土社会,则是说明中国乡土具有“差序格局”的特性。通过中西方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看出文化、社会的差异与不同,从而更加鲜明形象地阐述问题的所在。因此我们需要阅读《乡土中国》。

      【问题三】

      作者把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请圈出“乡土性”特点的语句,概括其特色。

      提示“乡土性”有三方面特点:



展开全文阅读      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其二,不流动性。“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其三,熟人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问题四】

      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思考: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作者认为,提倡文字下乡,首先要考虑语言和文字的基础。语言是在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所使用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目的是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也就是说,在中国乡土社会,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

      此处重点在于阐述面对面交流的乡土社会没有文字需要,其实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字下乡等同于简单的文字普及。文字下乡,从字面意思理解即城里人将乡下人不了解的知识带到乡村之中,以期改变乡下人愚昧贫穷的状态。但是,文字下乡更多的在于提倡将先进的现代文明如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等传播到乡村,促进乡村的发展。实质是提倡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学习。

      中国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在不流动的中国乡土社会中,虽然世代地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能够记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不能保证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完整地记录和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

      【问题五】

      阅读《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结合文本思考:

      祥林嫂在别人忙于“祝福”的时候凄惨地死去了,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提示祥林嫂是被这些人杀死的:(亲人)婆婆、堂伯、大伯——封建宗法观念(夫权、族权);(主人)鲁四老爷、鲁四婶——封建礼教;(众人)柳妈、鲁镇男女——封建迷信及愚昧、冷漠无情(神权);(知识分子)“我”——有能力反抗封建却不反抗。他们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

      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抗议。但在封建社会里,找不到违反了封建礼教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神权,把祥林嫂置于死地。正像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问题六】

      《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曾经风靡一时,秋菊执着地打官司,为了什么?

      提示从表面上看电影《秋菊打官司》这部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了中国“普通农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很多的评论文章也是这样看的。其实电影的主题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村长因为对方骂自己是“绝户”而动手打人在中国农村并非多么稀罕的事情,再说那个村长无论就他的立场和道德等任何意义上看也不是一个坏人,相反在秋菊难产之际他还能不计前嫌地抢救她,表明他是一个正直仗义的人。但他不肯满足秋菊仅仅道上一个歉的简单要求。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就像父亲打了儿子是不能向儿子道歉的一样,一个领导当然也不能向村民道歉。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封建主义的残余和植根很深的观念。

      乡土社会从古至今的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中国的乡土社会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已经正常运行了数千年,中国乡土社会主要依靠“礼”来调整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中国通向法治的道路还很漫长。遍布全国的大范围的乡土社会是我们在移植法律制度的时候所无法避免、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过分尊重传统的秩序规范,则法治就难以推广;如果用法律强行替代传统规范,那么法律将被排斥和抵制。

      好的电影给我们不断的启发和思索。我们都知道其实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人从事农业生产。电影在这个层次上用小的事件反映大的社会现实,可以说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电影《秋菊打官司》也对现实社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问题七】

      基层镇村的法律意识是什么状态?请你选择一个村镇调查点,调研后,对中国“法律下乡”提出几点好的建议。 

      提示①加强对基层管理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部分乡镇领导认识不充分,一些乡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法制宣传教育是“软任务”,消极应付,导致法制宣传教育流于形式。要对村基层管理干部普遍进行学习法律知识轮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法律素质和法制宣讲能力。

      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QQ、微信、手机报等传播方式为载体,以“法律故事进万家”活动为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法治观念。 

      ③落实属地原则,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化,农民从业结构多样化和居住分散化,使得过去一贯的集中教育方式难以奏效,这也给宣教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参照对流动人员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务工经商人员由所在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他们集中学习法律常识,提供法律援助,依法维护自身权利。 

      【问题八】

      阅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思考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也逐渐在缩小,乡土性也逐渐淡化了,“乡土”观念日渐式微,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你对振兴乡村,有哪些好的建议?请分享出来。

      提示:城市的繁华对自小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的确很有吸引力,因为年轻,视野不够开阔,经历也不够丰富,为了生活、梦想,为了心中那一份向往来到了城市,因为那里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机遇。远离家乡,可逼迫自己实践理想的职业规划,激发自己变得更好。但是远离家乡与“记住乡愁”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恰到好处地处理好这个矛盾,乡土城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 

      好的建议:

      ①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让人们就地城镇化;

      ②珍视历史遗存,转向提升品质、注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

      ③打造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经济,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宿感。  

侯晓旭

标签:作文素材 高一作文素材 乡土中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乡土本色》各章段意概括(1—10)
下一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讲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