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488 2020-02-10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庖丁解牛》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导学目标
1.识记本课的重点实词及通假字,理解文段的基本含义。
2.探究庖丁的优秀之处和原因,感悟解牛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庖丁的优秀之处和原因,感悟解牛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文化传承与理解: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文学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偏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二、背景展示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全文以庖丁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对待客观事物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要“以无厚入有间”,就能“游刃有余”,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表面上看,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
基础知识积累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砉然(huā) (2)騞然(huō)
(3)謋然(huò) (4)批大郤(xì)
(5)导大窾(kuǎn) (6)肯綮(qìng)
(7)大 (gū) (8)新发于硎(xíng)
二、成语积累
写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所包含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3)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意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砉然向然 通“响”,声响
(2)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怎样
(3)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此指拭擦
2.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是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3.一词多义
(1)为吾见其难为:动词,做怵然为戒:动词,作为视为止:连词,因此为文惠君解牛:介词,给,替为之四顾:介词,为了恐为操所先:介词,被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2)然因其固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连词,但是沛公然其计:动词,认为……对
(3)乎技盖至此乎: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呢”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而况大乎:表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4.词类活用
(1)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
(2)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月。
(3)以无厚入有间:形容词作名词,很薄的刀刃。
5.翻译句子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我所爱好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
(2)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译文: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用刀砍断骨头。
(4)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译文: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尚且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
四、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脉络梳理
1.杀牛→ 开端
↓
2.过渡→ 发展
↓ ①目无全牛 (发现规律)
3.回答→ ②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高潮
↓ ③踌躇满志 (灵活运用)
4.点题→ 结局
1.庖丁的解牛经历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这种经历揭示了怎样的生存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全文阅读
答案 (1)分为四个阶段:
①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
③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④目无全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
(2)生存哲理:只有经过了长期的专注做一件事,洞悉事物的内在规律,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获得精湛的技艺。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道家用此来宣扬的人生哲学带有颓废消极影响,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积极启示:做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反复实践,掌握规律,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办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1.下列各选项中,画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砉然(huā) 中意(zhòng) 更换(gèng) 庖丁解牛(páo)
B.踌躇(zhù) 怵惧(chù) 醴酪(lǐ) 切中肯綮(qìng)
C.宫绦(tāo) 酬酢(zuò) 脚踝(huái) 不偏不倚(yǐ)
D.孽障(niè) 绾发(wǎn) 妻孥(nú) 削足适履(xiāo)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足之所履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
C.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 B.技盖至此乎
C.如土委地 D.善刀而藏之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 ? , , ?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野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①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
②除此,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
③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时
④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奇怪迭出
⑤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美景吗
⑥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A.③⑤①⑥②④ B.⑥②③①④⑤ C.③⑤④①⑥② D. ①⑥②③⑤④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知,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B.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C.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D.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合称为“五经”。
展开余文
D.“再拜”是指拜了又拜,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译文: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知,臣之罪也。
译文: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本诗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因其意蕴别致被誉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2)本诗题目《咸阳城西楼晚眺》还有另一种版本《咸阳城东楼》,但编者大多选用了前者,为什么?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巩固提高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C
2. 【答案】 A
【解析】: A项和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的使动用法,让……做王。C项,名词作动词,踩。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3. 【答案】D
【解析】: A项,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项,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项,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4. 【答案】 A
【解析】: 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即“未尝技经肯綮”。C项,省略句,“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D项,宾语前置,“是以”即“以是”;状语后置,“发于硎”应是“于硎发”。
5. 【答案】C
【解析】:A项,“向”通“响”;B项,“盖”通“盍”;D项,“善”通“缮”。
6. 【答案】A
【解析】:③句中的“如”是举例,用来证明首句的观点;⑤句中的“美景”和③句中的“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呼应;①句中的“读庄子”用来切入正题,“手足无措”与⑥句中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呼应;10103;句中的“此与⑥呼应;④句和后文照应。
7. 【答案】(1)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俄”意思是“不久”,为时间副词,排除B、D两项。“益州司马折威风”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故选A。
(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乐》应为《易》。
(3)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不是因“武则天篡位”,而是因武则天的布教施令可能“有亏礼典”。
(4) 【答案】(1)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得分点:花、虽、过)
(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
【参考译文】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多次提拔升迁,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被任命为益州司马,诏书还没有到达,他就想处理政事,还鞭打下属官吏来显示威严。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署还未接到朝廷的任命。何必贪求这几天的俸禄,不等朝廷的旨意,就想处理政事,不也太性急了吗?”房嗣业更加生气。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这小小的朝廷诏书,真假还不知晓,就想总揽一州大权,谁敢保证事情无变?扬州的灾祸,不就是这样招致的吗。”于是就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容满面只好作罢。不久朝廷任命房嗣业为荆州司马,最终没有遂了房嗣业的心愿,百姓属吏因此说道:“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因此渐渐出名。入朝担任司宾主簿,又转任司刑丞。
天授年间,和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当时人们说:“遇到徐有功、杜景俭的犯人就能活下来,遇到来俊臣、侯思止的犯人一定会死去。”(杜景俭)多次升迁担任洛州司马。不久转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曾经因九月宫内梨花开放,拿出一枝向宰臣展示,问道:“这预示着什么吉祥?”众宰臣都回答说:“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唯独杜景俭说:“谨按《洪范五行传》的观点:‘阴阳不互相侵夺秩序,错乱就会有灾祸。’另外《春秋》说:‘冬天没有过分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没有凄冷的寒风,秋天没有久下成灾的雨。’现在已是秋天了,草木枯黄凋落,可是梨树忽然开花,这是阴阳错乱。臣担心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制。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于是行再拜礼谢罪,武则天说:“你是真正的宰相啊!”
延载初年,因为凤阁侍郎周允元上奏弹劾杜景俭与李昭德结党,(杜景俭)被贬为秦州刺史。以后多次升迁做了司刑卿。圣历二年,再次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很多州县都沦陷于贼寇之手。等到事态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把陷落贼寇之手的百姓全都治罪。杜景俭认为他们都是被逼屈从,并非出于本心,请求全都赦免了他们。武则天最后听从了杜景俭的建议。一年多后,(杜景俭)转任秋官尚书。后因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亲近者所说的不公开的话获罪,降为司刑少卿,出京担任并州长史。病死在途中,朝廷追赠相州刺史。
8.(1)本联是实写晚眺远景。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溪水照云,红日西沉,夕阳与楼阁姿影相叠。凉风突起,感觉山雨将来。作者用词精当“云起”“日沉”等有别样意蕴:既有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勒,也让人体会到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2)《咸阳城西楼晚眺》有“晚眺”二字,规定了具体的情境;晚指出了时间,可以更好地印证诗中“日沉阁”等景物;“眺”指出写景的角度,与诗中颔联眺望的远景与颈联眺望的近景——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等相呼应。指出了“眺望”,暗示本诗是登临之作,更符合本诗要抒发的思乡和怀古之愁。
荒淫,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庖丁解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说和做》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