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822 2020-02-16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通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熟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魏征(580~643) 字玄成,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_诤臣_”称之。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 陈述自己意见 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虚心以纳下”的道理。(用原文词语回答)
3.名句填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写作借鉴
(1)写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观点: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2)素材:“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二、读译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二)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⑤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安定) ⑥安土重迁(安于,习惯于)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安慰,抚慰,动词)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舒适,形容词)
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稳,安定,形容词)
2.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形容词) ②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副词)
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真实的,形容词)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名词)
⑤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随意,副词) ⑥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动词)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名词) ⑧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动词)
⑨忌不自信(相信,动词)
⑩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形容词)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展开全文阅读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寻求,动词)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动词,惩治)
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训练,整治,动词)
⑤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安定、太平,形容词)
5.当:
A.dāng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是时 / 有大石当中流。 (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犯法当死(动词,判断、判罪)
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连词,通“倘”,如果)
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动词)
⑧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副词)
B.dàng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作)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下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与“上”相对,等次或品级低)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在下位的人,臣民,形作名)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动词)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形作名)
⑤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谦逊待人,动词)
⑥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攻克,动词)
⑦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使放下)
⑧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名作状,向下)
7.克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能愿动词)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攻破,动词)
③奉公克己(克制,动词 ) ④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动词)
8.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名词)
⑤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遮盖、掩盖,动词)
⑥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超过、胜过,动词)
⑦盖亦反其本矣(通“盍”(hé),怎么,何不)
(三)词类活用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权)
3.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4.克终者盖寡(副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使动用法,使……虚)
6.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使动用法,使……正)
7.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意动用法,以……为乐)
9.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作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四)古今异义的词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②今义:尽情)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②今义:认为)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五)成语积累
1.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2.恃才傲物: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3.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4.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5.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六)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展开余文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翻译: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答案
1.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2.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
3.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4.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
5.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6.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三、走进课堂,合作探究
(一)梳理课文,探究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课文第二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总结历史教训,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劝谏君王积其德义
3.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请以表格形式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提出的“十思”,也可以概括为“五戒”:
“十思”内容 “十思”含意 “十思”实质
“见可欲”
“将有作” ① 戒奢侈
②
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来加强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 ③
“乐盘游”
“忧懈怠” ④
⑤
⑥
⑦
戒小人
“恩所加”
“罚所及” ⑧
⑨
答案:①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②念高危 惧满溢 ③戒骄傲④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⑤戒纵欲⑥虑壅蔽 惧谗邪,⑦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⑧⑨戒赏罚不公
(二)探究论证方法
1.第一段中有哪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
“源不深……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斯以伐根……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三)研究作者智慧及作品的现实意义
1.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要中听,你能说说在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做的吗?
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贬低自己来抬高君王,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2.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地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当然也是可行的。
四、课上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B.夫在殷忧 殷:深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承天景命 景:大
(C 谦虚)
2.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②择善而从之 ③必竭诚以待下 ④震之以威怒
A.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而”不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D 而: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承接; 以: 连词,来,表目的; 介词,用)
展开余文
3.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欲流之远者, ; ,必积其德义。
(2)怨不在大, ; , 。
(3)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溢, ;乐盘游, ;忧懈怠, ;虑壅蔽, ;想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
(4)则智者尽其谋, , , 。
(略)
【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浚 jùn )
A.木(chǎng)之长者 浚(q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恶
C.克终者盖(gài)寡 董(dǒng)之以严刑
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百司,百官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项中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的“哉”,前一个表疑问语气,后一个表肯定语气;C项的“所”,前一个是代词,代动词“加”涉及的对象,后一个“所”与“为”共同表被动;D项的“则”前一个是“就”,后一个作“是”讲。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B )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治水军八十万众
5.翻译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1)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1)德素以闻太宗。
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2)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
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谏太宗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张昷之字景山。进士及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