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阅读:2639 2020-02-19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原文及配套练习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子后,不敢不告也!”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套练习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四)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五)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展开全文阅读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
1.知其不可而为之
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极尽嘲讽;荷蒉者友善、委婉地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适时改变自己。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六)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以长幼之礼接待子路。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C
12、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长沮、桀溺耦而耕
B.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 耰而不辍
D.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B
13、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
“鸟兽”喻指长沮、桀溺,孔子表示自己不可能与这种人打交道,而是积极入世。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B
14、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不要超过15字)。(3分)
15、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超过15字)。
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不要超过15个字)。(6分)
14、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15、天下不太平,越要改革; 天下不太平,就知难而退。
_______________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子曰:“滔滔②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③易之?且而④与其从辟人之士⑤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⑥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⑦?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7.对下列句子中加黑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从政者殆而 殆:危险
B.使子路问津焉 津:渡口
C.而谁以易之 易:交换
D.耰而不辍 赋:停止
【答案】C(易:改变,改革)
8.选出下列加黑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①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②趋而辟之
B.①是鲁孔丘与 ②丘不与易也
C.①何德之衰 ②不得与之言
D.①而谁以易之 ②子路行以告
【答案】A(A.均表表修饰,可译为“着”;B.①通“欤”,吗,②跟,同;C.①这样,②他;D.①跟,同,②把,“行以告”是“行以之告子”的省略。)
选段内容理解:
1.接舆佯狂避世,长沮、桀溺躬耕避世,他们都是不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展开余文
2.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3.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 。
②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译文: 。
③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译: 。
【答案】①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②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一样,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荡不安,那么(你)能跟谁一起来改革这种状况呢?③飞禽走兽是不能跟它们同群共处的,(我)如果不跟世上的人群相处又能跟谁呢?
内容理解:
1.接舆是楚国有名的狂人,他的佯狂实际上是一种避世之法。他与当时众多的隐者一样,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便为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山林鸟兽同群。
2.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因此接舆以凤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
3.面对接舆的嘲讽孔子虽没能直言想法,但却可以由接舆的“知其不可为而逃之”,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
4.孔子对隐士的“不合作”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过于消极无为无法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结合上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认识。(3分)
答:
解析:(1)、D (语段中并没有明显的表明孔子的“严厉批判”的态度,甚至从《微子》的很多语段中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的社会无道,孔子对隐者的不合作态度还是比较欣赏的,且孔子亦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但出于对自身道德主张的坚守,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在任何社会都是应该秉承的。(1分)孔子所处的年代,政治不清明,天下无道,举世皆浊,有隐者隐遁山林与鸟兽同居,但孔子却认为人与鸟兽不同,即使世事艰难,也应挺身而出扭转大局,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义理的,没有不尽力为之奋斗的。(1分)
在当今社会,政治清明时局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我们应始终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参与变革,慨然担当起社会的责任。(1分)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论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齐桓晋文之事》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下一篇: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课文原文阅读及配套练习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