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02  2020-02-2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重点难点: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庖:厨师   丁:人名   解牛:分解、分割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二、字词正音:

      踦yǐ(支撑,接触)    騞huō(象声词)   砉huā(象声词) 謋huò(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   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窾kuǎn(空)      

      怵chù(害怕,恐惧) 间jiàn(间隙) 向 xiǎng  通“响” 盖 hé 通“盍”

      三、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一个解牛技艺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

      四、梳理课文结构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第二课时

      六、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

      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七、联系第三节,思考讨论:

      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解牛之道

      2、课文是怎样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目的何在?

      对比  突出“道”之重要

      对比: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臣之刀十九年---以无厚入有间

      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八、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寻“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遵循”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 然”,尊重事物的规律。

      其三,谨慎的态度。“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九、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作者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十、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参考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展开全文阅读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文本基础整合】

      知识要点

      虚词: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通假字  

      砉然向然     通“响”  

      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 

      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 通“枝”指支脉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  

      古今异义  

      奏刀騞然                奏:古—进      今—演奏 奏乐  

      乃中《经首》之会        会:古—节奏      今—表示能力,会议  

      进乎技矣                 进:古—超过      今—动词,从外面到里面  

      所见无非牛者             无非:古—没有不是     今—只,不外乎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古—会合,接触     今—碰见 遇见 

      依乎天理                 天理:古—指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天道  

      视为止,行为迟  

      行为:古—行,动作;为,因此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因其固然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连词,表转折  

      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古——虽然这样,但是     今——连词,表转折 

      吾见其难为          难为:古—很难下刀       今—使人为难

      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             省略句  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视为(之)止,  行为(之)迟 

      精彩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展开余文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 

      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参考答案: 

      1.D(盖通“盍”,何,怎么。) 

      2.B(“以”作介词“凭、用”解;A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作介词“替、给”解,“为之踌躇满志”作介词“因为”解;  C项“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而”表转折,“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的“而”表修饰;D项“进乎技矣”作介词“比”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作介词“对”解。) 

      3. C(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  

      【高考对接】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其学务躬行实践     ②其公廉乎      ③亦讲学于其乡 

      ④至其知古今          ⑤端亦高其行谊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笃志研究 ②坐下著足处 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屏不用 ④毁淫祠百余

      A.笃:坚定   著:zhù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惑乱的

      B.笃:忠诚   著:zhuó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滥设的

      C.笃:坚定   著:zhuó踏    屏:bǐng除去   淫:滥设的

      D.笃:忠诚   著:zhù踏     屏:bǐng除去   淫:惑乱的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年荒劝振         劝振:指勉励赈灾

      B.就墓次受学       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C.端亦高其行谊     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D.命诸生延致之     延致:指去请……回来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

      A.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B.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C.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D.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展开余文
      5.既葬,庐墓六年。                  (  )

      A.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B.已经安葬了(父母),守墓达六年之久。

      C.安葬(父母)以后,守墓达六年之久。

      D.已经安葬了(父母),修庐冢守墓六年。

      6.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  )

      A.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B.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C.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D. 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7.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     D.②③⑥⑦

      8.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参考答案:

      1.B解释: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2.C解释:考查实词。①句“笃”修饰“志”,应解为志向坚定;②句“著”读zhuó时可作“附着”讲,但此句解释时变通为“踏”更好;③句“屏”读bǐng时可作“除去”讲,“摒”是“屏”的后起字;④句“淫”是“过度、过甚”义,“淫祠”是滥设的祠堂。

      3.C解释:考查实词。“高其行谊”中的“行”指品行,解释为“行为”是错的。

      4.D解释:考查阅读句子。“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

      5.A解释:考查阅读句子“既”作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六年”作为“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

      6.C解释:考查阅读句子。“服从”是两个词,“服”在句子中解释为“心悦诚服”是贴切的,而“从”解释为“听从”是恰当的。“争讼”文言文“争”与“讼”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个语境中仅作“争辩”讲显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语境义。

      7.D解释:考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①②③⑥句表现曹端至孝;⑦句“贫不能归”可见为官时的清廉。而④⑤句属教化和公德。

      8.B解释: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A项提到的“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项李德“离开时”应为“离去后”,“对曹端的学生”应改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为人师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 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庖丁解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社戏》第三课时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