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793 2020-03-28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网课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一中 杨红燕
【单元说明】本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包括四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内容上有评论古今施政得失的,有讨论学习经验的,有阐述从师学习重要性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达成以下几个目标:
1、聆听先人教海,感受古人智慧,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色和人格魅力:孟子长于雄辩、荀子的循循善诱,贾谊的寓炽热爱国情于厚积薄发的才调,韩愈奋而抗流俗不平则鸣的勇气。
【实施步骤】
事先建立班级语文学科群,方便作通知、授课、资料或作业的上传和检查等工作。
一、课前预习
利用QQ,上传以下内容:
1、与作者、作品有关联的诗歌或名句——王安石的《孟子》、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贾生》、毛泽东《贾谊》、郑板桥的《新竹》等诗歌及简析,以及孟子、荀子、贾谊、韩愈的名言。
2、有关作者作品、背景简介的助读资料
3、作者相关思想介绍——孟子的思想(性善学说、理想人格、、“仁政”思想)、荀子的思想(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贾谊的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韩愈与“古文运动”。
二、课堂学习
利用QQ直播间,师生互动,进行课文内容学习。
(一)分组进行文言字词、文言现象学习与总结,包括: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实词与虚词)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事先让科代表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老师上传课文文白对译的ppt,各小组分头承担任务,各司其责,完成本小组的学习、总结、成果上传的任务,要求做到字句落实、现象明了。
(二)以“思想见解”“论证技巧”为中心、以师生合作探究为方式的课文内容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2、孟子是怎样解答梁惠王的疑惑的?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3、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①巧设譬喻,迂回曲折。②逻辑谨严,层层深入。③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劝学》
1、《劝学》的主旨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的(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反复设喻,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3、写作特点总结: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喻体。②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③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④语言上,短句排比,正反对比。
《过秦论》
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3、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
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五个方面。
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5、课文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请具体分析。
①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②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的对比;
③陈涉与九国的对比;(5)
④陈涉与秦国的对比;(4)
⑤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1—5)
6、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①“施仁政,行仁政”。
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
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师说》
1、第1节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指出了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试分析之。
2、为了证明分论点(一)“师道之不传久也;欲人之无惑难矣”,作者评说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反面论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
①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②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展开全文阅读
③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这三个方面是递进关系。
3、为了证明(正面论述)分论点(二)“圣人无常师”,作者以历史事实为据,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结尾交代写作缘由时,说道自己写作此文仅仅激励李蟠吗?你认为本文还是写给谁看的?
还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号召后学: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它激励我们同学们,反思自己,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三、课后巩固
内化课堂知识,使之为我所用,这对于文言文学习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后巩固”上有以下四点安排,老师按小组做好学生名册电子稿登记,已备评比鼓励。
1、课前让学生用比较稀疏的行间距抄下课文原文,将笔记记录整理在行间距里。上完课拍照上传给老师;
2、配套文言字词、文言现象练习巩固,如上上传登记;
3、课文挖空练习;
4、布置背诵任务,家长检查后发语音给老师;与课文背诵配套的课文情景式默写练习(或诗歌单练)。
四、拓展
利用QQ空间,发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供有余力的同学拓展学习。
1、文言文相关规律,如“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五种判断方法”、“使动用法的三种类型”、“识别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形容词作名词的规律”等。
2、与课文有关联的难点或知识面拓展的文章,如《孟子是怎样怼农家的?》《“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释疑》《文言字词巧思妙记》《高考120个实词与成语结合记忆》等。
五、“网课”教学的“三丛”“四得”“一失”
1、网络是现代科技为我们建立的交叉的网,运用于语文教学,可以使得教学过程具有“三丛”的强大背景。
三丛:教师与学生之丛、学生与知识之丛、学校与家长之丛
2、“四得”是指网络教学不同于现实课堂教学的别样收获
一得:学生知识状况。因为是网络直播,教师虽然正对的是全体学生,但学生每个人又可以单独和老师“私聊”或群上“公聊”,能即时师生对话,没有了现实课堂教学的羞怯、顾虑。
二得:作业针对性。因为作业是每个人私发,老师可以即时、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的优劣、缺漏,还可以把高质量的学生作业特意发给某学生以学习或激励,反馈即时有效迅捷。在诗歌鉴赏题和作文教学上尤其有优势。
三得:教师间学生状况互通。班主任是“县官”,语文教师是“现管”,他们对学生的作用不同,而网络可以让二者沟通无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四得: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比如家长检查孩子的背诵情况、教师向家长报告某学生收到某大学学长联系互动后学习劲头上“雄心勃勃”的状态、某学生作业质量高的“喜讯”、家长“私聊”自己孩子在家的学习状况……
一失:教师对学生学习不自觉的状况,在措施上不像在校那样实效性强。
杨红燕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鹊桥仙·纤云弄巧》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下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学设计(共3课时)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