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555  2020-06-06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近五年(2015-2019)高考各省作文真题分析及范文欣赏(二)
15.(2014课标全国Ⅰ,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材料解读:分析题中所给材料,要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违背”规则,一个是对这种“违背”的看法。材料中明确指出了“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既然是“激烈争论”“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可见,材料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边倒的倾向性,而是让我们见仁见智。也就是说,材料中所出现的现象,到底是违背了规则、破坏了规则,还是巧用了规则、化解了规则、突破了规则?是愚守规则,还是知变通?是在规则之内的双赢,还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公平的竞争,还是钻了规则的空子?是“耍小聪明”,还是有大智慧?这些材料中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倾向性。考生可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立意。

(2)作文立意:①团结协作,互惠双赢。聪明的选手将“独木桥”的残酷竞争,转化为互相合作,从而顺利通过。社会生活也是如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怎样在竞争中寻合作,在合作中求双赢,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展现智慧,变通规则。规则都是人们因时、因地而制定的,它可能曾经是进步的、积极的,在社会发展当中起过推动作用;然而,时过境迁,它可能变成落后的、消极的,反而阻碍社会生活的发展。怎么办?我们不是规则制定者,但是,可以在执行中,通过智慧变通规则,将消极再转化为积极。

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规则是基础,守规则是关键。规则一旦生效,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不折不扣地遵守,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如果面对规则,谁都可以根据自己或者当事双方的需求随意改变,那么,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化的局面,甚至带来难以控制的混乱局面。

[例文]

创新+合作=成功

成功之花,扎根在竞争合作的土壤上,生长于创新思维的阳光中,只有这样,它才能展现出独特的美丽。

——题记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有人说:“团结就是力量。”这里的通,指的是思想上的转变,即突破惯性模式。而团结,亦不仅仅是与队友合作,还要与对手合作。

山羊过独木桥,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是在比赛,然而打破常规,两队在竞争中合作,双双通过独木桥,实现双赢,何乐而不为?

创新与合作促成个人的成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把同学当成对手来看待。今天他比你多做出几道题,多考了几分,明天你发奋要争这口气。看似动力十足,实则“火药味”十足,心情不爽。倒不如把所谓的“竞争对手”看成朋友,在学习中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打破思维定式,把对手看成朋友,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虽说“与人斗,其乐无穷”,然“与人合作,更是其乐无穷”!

创新与合作推动企业的发展。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势必少不了这两个关键词。前几年,香港与珠三角搞“前店后厂”模式,在竞争中合作,相互弥补不足,扩大优势,迅速实现了现代化,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近年来,电商风靡全国,相关企业发展迅猛。百度、京东、腾讯、天猫无一不在转变思维,在与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合作,形成产业链,实现了规模效应,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创新与合作同样推动了国家的崛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兴起,东亚周边国家有点沉不住气。对此,我们的习总书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论,即我们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打破传统的“大国崛起”与霸权相挂钩的思维观念,提倡和平崛起的新思想,并且我们与周边国家利益共生,息息相关,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是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新与合作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完美的成功,双管齐下,才是成功的至高境界。

[点评] 文章立论紧扣材料,醒目切题。标题即论点,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文章从个人、企业、国家三方面摆事实,讲道理,范围由小到大,结构严谨。本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时代感强,如电商、“中国威胁论”“中国和平崛起”、习总书记讲话等,可见考生对时事很关心,并且有自己的想法。视野开阔了,思想境界提升了,写出的文章水平就不一般了。

16.(2014课标全国Ⅱ,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材料解读:这是一则自然保护区的警示语。人们因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但是,正如材料中所说: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由此可展开联想,联系到人类的类似举动。

(2)作文立意:

①从野生动物的角度分析:野生动物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不依赖人类,能够保持动物的本性,由此可得出“反对依赖”等立意。

②从管理员的角度分析:野生动物管理员懂得怎样保持动物的本性,所以才会给游客写警示语,由此可得出“理智的爱才能更长久地保护野生动物”等立意。

③从游客的角度分析:游客的行为反映了他们对野生动物的喜爱,而这种喜爱反而会对动物产生不利的影响,由此可得出“切勿好心办坏事”“别以好心的名义伤害别人”“爱要讲究方式”“不当的爱也是一种伤害”等立意。

  [例文]

拒绝“喂食”,自立自强

    ——一只帝王蛾的遗嘱


展开全文阅读
我亲爱的蛾族后辈们:

你们好!

在我即将结束一生的奋斗历程,告别这个美丽富饶、充满竞争和快乐的世界的时候,虽然有些舍不得,但还是要面对,因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生物也不能违背。为了让你们更了解我们种族的生活习性,更好地顺应生命规律,更快地繁衍发展我们的种群,有些话,不能不与你们说说——权当一只老蛾子临终的叮嘱吧。

在昆虫世界里,我们为何被称为“帝王蛾”?这既不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有长达几十厘米的美丽双翼,也不是因为我们能够对其他蛾类发号施令,而是源于我们无以复加的苦难经历:需要突破命运的苛刻设定,战胜巨大的艰难险阻,才能拥有自由飞翔的生命。可以自豪地说,“帝王”的冠冕,非我辈莫属。

我们的出生,比其他蛾类要苦得多。同样是破茧而出,其他蛾类把茧弄破以后,就可以轻松地走出那个“小洞”;而我们,却要“艰难”地爬出那个比自己身体小得多的“牢笼”。那个过程,回忆起来真是痛苦而且残酷。记得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只感到头昏脑涨,似乎全身的血液都集中到了头部;只感到脸颊红热,晕头转向,甚至分不清东南西北;又感到双翅隐隐作痛,血液好像要从翅膀中冲出……那种感受啊,简直比身处炼狱还要痛苦千倍万倍!然而,只有经历这殊死的一搏,我们帝王蛾才能振翅高飞!

如果有人怀着悲悯恻隐之心,将幼虫的生命通道弄得宽阔一些——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让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力气,就能轻易从那个牢笼里钻出来,那么,破茧而出的蛾子不能算是真正的“帝王蛾”,因为它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飞行功能、成为累赘的双翅在地面爬行。

正因为如此,世上才盛传着“没有谁能够施舍给帝王蛾一双奋飞的翅膀”的话。是的,乞求怜悯、依靠施舍,怎么能潇洒地飞舞于世间呢?真正的生命从来不乞求怜悯和给予,而是致力于磨难中的自立自强、成长壮大。我们虽然不可能成为世界的统治者,但完全可以做自己命运的“帝王”啊!

我亲爱的孩子们,以上所说,既是我生命实践中的体味和感悟,也是我的真诚叮嘱和殷切期望。愿你们都能拒绝怜悯和施舍,一个个练就过硬的飞翔本领,从而发展好我们的种群。这样,我这只老蛾子也就可以含笑九泉,死而无憾了。

祝福生活快乐,种群壮大!

一只深爱着你们的老蛾子

××年××月××日

[点评] 这是一篇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的满分佳作。文章具有如下优点:

(1)新颖的文体样式。考场作文中,固然年年都有书信体出现,但像本文这样,以书信方式写遗嘱的,似乎还从未有过先例。该考生凭着开阔的思路、大胆的想象,将“一只深爱着你们的老蛾子”的心声娓娓道出,读来让人由衷地感叹,作者的构思真是奇妙。

(2)积极的思想内容。文章通篇拟人,所写内容既是“生命实践中的体味和感悟”,也属先辈的“真诚叮嘱和殷切期望”;通过述身世、寄希望,间接反映了“拒绝‘喂食’,自立自强”的深刻主题。值得提及的是,作者可能读过张丽钧的《帝王蛾》,但如此使用材料绝非套作或抄袭,反而能彰显作者头脑之灵活,手法之巧妙。

(3)准确质朴的语言。文章的语言并不华丽,而是明白易懂、简洁流畅,且字里行间满含着深情。比如,“可以自豪地说,‘帝王’的冠冕,非我辈莫属”,这一句洋溢着豪迈之情;“真正的生命从来不乞求怜悯和给予……但完全可以做自己命运的‘帝王’啊”,这两句表述得极为恳切。至于“记得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简直比身处炼狱还要痛苦千倍万倍”这一片段,更是颇具画面感与感染力。作者准确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北京,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①[写作指导] 材料是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中国历史关键时刻的回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需求的思考,激发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考生可以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对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对国家和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与思考等角度,选择自己擅长的话题,写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但要抓住一个明确的中心,用翔实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避免过大过空。

写好这篇作文,考生要开阔眼界,挖掘深度,写出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明确中心。考生想写的点很多,但这些点要构成一条清晰的逻辑轴线,说明“韧性”是什么,在自己选择的话题中怎样体现中华民族的“韧性”。要选有效的事例做支撑,若事例过于零散,则无法聚焦在中心论点上。考生不能“任性”地理解“韧性”,否则,只会削足适履,强行套用。

若从思想文化角度论述,可以联系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等名言。

若从文学艺术角度论述,可以联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元曲,包括“四书”“五经”,其中“柔韧”的光辉无处不在。

若从中国人的品格角度论述,可联系屈原忠贞爱国、杜甫忧国忧民、林则徐为民请命、鲁迅弃医从文、两弹事业自力更生、女排顽强拼搏等素材。

考生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需要在论述中把握这一精神内涵,体现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例文]

文明的韧性

回望历史,上有中华文明的千年传承;展望未来,当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一切的成就,皆离不开文明的韧性。

何为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被折断的性质。何为文明的韧性,是中华文明历经艰险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根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民族精神。

当文明具备了韧性,它所包含的一切才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湮灭,而是一直砥砺前行,凝结成我们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内核,这是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源头。

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千年传承。古有郑和下西洋的文明互通,今有“一带一路”的文明互鉴,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韧性”,在互通互鉴中守护、交融、发展着自己的文明,并用最温和的方式证明自己,与世界文明并肩前行。

当代社会,我们一直强调的命运共同体,正蕴含着中华民族文明特有的“韧性”。我们以坚持平等、互相尊重为基础,以创新研发为道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目的,保护着各方的特色文明,这是中华民族文明中的“韧性”。我们强大又包容,我们愿意在接受世界文明的过程中,逐渐锻炼自己,使自己更加牢固;而不愿关上窗户与大门,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失去了变通,如果这样做,这份文明也注定在全球一体化的大局中陷入被封锁的困境。

当一个民族的文明具备了“韧性”的时候,这个民族的人民也会变得异常强大,这个民族的国家也注定会在世界上获得更多的尊重。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叮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自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誓言、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然……越是在家国危急、文化面临灾难的时候,这种坚韧的力量就越会成为不竭的精神动力,引导中华儿女克服现实的困难,实现一次次历史性的超越。


展开余文
今天的我们正是深受坚韧精神影响的中华儿女。汶川地震时冲在前面的医护人员,迎着火场逆行的消防员,从大学校园走向西部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们,面对各方围堵坚持不懈研究5G创新成果的华为科研人员……我想,中华民族文明中特有的“韧性”,是以生命对岗位的坚守、以奋不顾身对责任的诠释来体现的。今年,美国政府对华为集团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打压,在这种“失道寡助”的情形下,华为CEO任正非却以华丽的反击渡过了这次危机,留下一句“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就是因为有这样的“韧性”才能临危不惧,在危难来临时才不至于大厦倾塌。

中华民族的“韧性”,更体现在这个民族的人民总抱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信念面对生活,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诸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气度守护着这份文明中的“韧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日可期!

[点评] 本文立论高远大气,有情怀,开篇阐述了“韧性”的作用,能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认识,显示出作者认识事物的深度;然后论证怎样才能拥有“韧性”,结合现实生活,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现实感较强。本文由古及今,论据充实,论点鲜明,体现时代主旋律,符合题意。

②[写作指导] 材料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形成正确的、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019的色彩”可谓与时俱进,既考查了我们对2019年前半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的了解,又考查了我们对2019年后半年共和国70华诞的希冀,做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时“色彩”这个词又使文章变得含蓄而充满文学性,让我们把对2019年的抽象的感受用具体的色彩表现出来,实现由感受到视觉的转化。本题做到了社会性与文学性、抽象化和具体化的结合,出题人可谓用心良苦。

我们眼中的色彩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外界之色彩,另一方面是我心之色彩。外界之色彩是外界对我们的客观影响,我心之色彩是我们对外界的主观感受。我们的内心会因为外部的世界而饱受鼓舞,外部的世界也会因为我们的内心而变得更加美好。考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撰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写作。

考生可以写一种颜色,也可以写多种颜色。比如凉山大火,考生可以专注写红色;比如蚂蚁金服植树造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考生可以专写绿色;考生也可以把多种颜色进行结合,比如大火中的白色婚纱和红色火焰的对比。

记叙时,可使用记叙与抒情或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写出独特的个人感受。

[例文]

2019的色彩

“你要知道,你在米兰,我们在北京,虽相距万里,但是距离并不能妨碍我们融入彼此的生活。”视频那头的小麦盯着母亲的脸,若有所思。

小麦主修婚纱设计,教授布置给她的毕业作业是设计一件以“2019的色彩”为主题的婚纱,她想给自己在米兰的留学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小麦已经陆续交给教授几张设计稿,都被一一退回,不尽如人意。

“我想让你再考虑下,”教授语重心长地对小麦说,“‘2019的色彩’这个主题,我们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的博爱,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呈现某种颜色,单纯地追求婚纱做工的精美,那么我们对色彩的理解是不是太狭隘、太封闭了呢?孩子,色彩不是简单的颜色,而是一种情感、一种信仰。”

教授看小麦还是一副疑惑不解的神情,停下手中的笔:“好姑娘,我知道你来自中国,你会很好地诠释你们国家的色彩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完,他丢下若有所思的小麦扬长而去。

“妈妈,我们中华民族的色彩到底是什么?”面对视频中的母亲,小麦的眼泪夺眶而出。镜头对面的母亲沉默不语,等小麦停止了哭泣,平静地和母亲对视时,发现母亲的眼眶也湿润了。

  “小麦,我知道你想做到最好,你出国后,住在哥特、巴洛克风格的意大利,但是你要明白,你是中国人,你的故乡有着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有着红墙黄瓦的紫禁城,有着瓦浪如海……”母亲一口气说出的这番话,让身在异乡的小麦热泪盈眶……

“妈妈,我知道了。”小麦掩面而泣。

“孩子,咱们说点轻松的事吧,你还记得凤凰涅槃的故事吗?……”母亲看似不经意的一番话启发了小麦。

几个月的不眠不休,小麦的毕业设计——“2019的色彩”终于面世了。

对着镜子,小麦整理着装饰成凤凰羽毛的尖尖的头饰,脸上的妆容是羽毛的纹路。她摆弄了一下宽大的裙摆,婚纱的下摆采用羽毛制成,蓬松地展开,仿佛凤凰飘逸的尾羽,阳光下,羽毛中夹杂着的金色亮片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小麦深吸一口气,自信地走上了T台,灯光下裙上若隐若现的凤凰图案,带着圣洁与典雅,与小麦那自信昂扬的神情相映生辉,令观众赞叹不已,她的导师眼中闪着骄傲的光。

微风起,裙袂飘飘,令人心旌摇曳,圣洁自由与东方的典雅神韵融在一起,小麦将“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此刻的小麦终于明白,所谓色彩,是一种情感、一种信仰,而凤凰的金色,则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它是人和人之间的一条纽带,是每一个中国人看到后心中涌起的一种共同的情感,一种民族的信仰。

“妈,我要带着‘金色的凤凰’回国了,一周后见。”

[点评] 本文构思精巧,情节有起有伏,呈现出一位学设计的学生对“2019的色彩”的理解。小麦最初对色彩的理解只停留在某种颜色上,但是在教授和母亲的启发下,她重新思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新的理解,重新确定下“2019的色彩”是“凤凰的金色”,进而表达了“色彩是一种情感、一种信仰”的主旨,语言生动,富于创造力。

2.(2019浙江,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重点考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学科素养,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材料内容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材料中前两句)是两种看法,这两种看法看似对立,其实是每一位优秀作家写作时都应该考虑的。这一部分是材料的引子。第二部分(材料中第三句)是材料的核心,也是审题的切入点。由“作家”和“读者”都加了引号可知,这里的作家和读者都有特定的含义,“作家”指创造生活的人,“读者”指与“创造生活的人”有关联的其他人。这部分还有明确的作文指向: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即你对阅读你“作品”(创造的生活)的“读者”有什么样的看法或态度。重点是界定“生活”“读者”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关乎写作的内容。你的“作品”是什么?“作品”的指向是什么?你的“读者”是谁?这是考生首先要思考的。

关于生活,考生可写的内容很多,但应该主要是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烦恼或快乐。你的“读者”应该包括你自己和他人。写作时要思考“我”的生活与他人(外部世界、大环境)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思考自己追求理想生活时与他人的生活(外部世界、时代)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才是写作的核心。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写作的关键。

可以有以下写作角度:

①“作家”心里应该装着“读者”,但更要有真实的自己;

②笃守自己,莫被“读者”左右;

③“作家”和“读者”共写一本“书”,共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例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自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旨以来,中华儿女已经为此付出了数千年的汗与血,才换来了我们现今的美好生活。翻开尘封许久却依旧熠熠生辉的典籍,我们看到的是上古先贤们以己为书的如一、以身开道的无畏、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而如今,前辈们将身上的重任交给了我们,作为生活的“作家”,新的一页将由我们书写。

若为生活的“作家”,愿能尽览人间欢愁,以自身为笔,以正义为墨,畅言世间往事。人生而懵懂,若无教育,便与野兽无异,唯有不断学习,方可逐渐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意愿固然重要,但更加不可或缺的是睁开双眼,用心对外界进行探索。也正是因此,即使人日渐年长也不应忘记初心。在生活中,人人都是素材的来源,他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他人的诉求与期盼,都是我们应该悉心聆听的,就如我们在懵懂之时学习他人的一举一动,即便成长也不忘初衷。

若为生活的“作家”,愿能放下杂念,摆脱迷茫。当人们开始把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的时候,生活这个词就开始变质。为了追求缥缈无谓的自由,许多做出种种让他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到弃工旅游的兴起,我们看见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变异。或许对于当事人来说此举无可非议,但若这种思想成了一种常态,那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随波逐流?自由是生活的基石,但何为自由却是很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身为生活的“作家”,虽要听取“读者”的意见,却万万不可见者皆学。更何况,人并非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与世界紧密相连的。生活也是如此,虽然掌握在个人手中,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随性而不任性才能为生活之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若为生活的“作家”,愿为人创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创作的终极目的,往大处说,是传播思想;往小处说,是满足创作者获得荣誉的需求。而以生活为书,更应当如此。创作为人,以自己的生活照亮他人未来的道路是每个创作者理应担起的责任,用自己的生活为后来者铺平梦想的道路是每个创作者无上的荣光。在无数的读者眼中,创作者和他的作品是光明的灯塔;在创作者眼中,读者即力量的源泉。创作可以为古人留存回忆,可以为今人排忧解难,可以为后人明灯引航。或许不是每部“作品”都能够满足所有“读者”的期望,但必有“读者”在等待着这样一部“作品”的出世,或许在现在,或许在过去,或许在未来。愿做人类的先驱,在历史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假如我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点评] 本文紧扣题目,观点明确,立意高远,言之滔滔,体现了很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文章以古训为引,奠定立论依据,再对“若为生活的‘作家’,愿能尽览人间欢愁,以自身为笔,以正义为墨,畅言世间往事”“若为生活的‘作家’,愿能放下杂念,摆脱迷茫”“若为生活的‘作家’,愿为人创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三个小分论点进行论述,表达作为生活“作家”的我们,当与“读者”紧密联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观点。本文思路开阔,充满了正能量。


展开余文
3.(2019天津,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重点考查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综合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渗透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2019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形式上采用的是传统的材料作文,列举了三则材料,要求写读后的思考和感悟。在审题上不设障碍,注重对学生思想境界、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查,意在为国家选拔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的有志青年。材料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启迪考生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关系,感受理想信念对引领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重大意义,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方向。

第一则,选取的是作为革命家的方志敏坚信中国有光明的前途的话,表达了即使在国家最凋敝贫穷的时刻也要坚信未来会更好,表现的是方志敏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第二则,选取的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直接点出“爱国”二字。第三则,选取的是科学家黄大年的入党申请,表达了他希望把自己这朵小浪花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热望。正因为有这份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爱国情,才有他归国后的努力拼搏,才有他后来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综合三则材料,可知关键词是“爱国”“小我融入大我”等,要挖掘其意义,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参考立意: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心怀天下,无惧无忧;(3)你若奉献,你必永恒;(4)孤芳自赏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5)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6)立志爱国,坚不可摧;(7)爱国,美其美,忧其忧。

总之,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辽阔、山一样的巍峨。写作时可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如此方能言之有物,彰显个性与文采。

[例文]

我把自身融进祖国的江河

一抔土只有融进巍峨的泰山,才能享受五岳至尊的光环;一朵浪花只有融入奔腾的江河,才能感受江河宽广的胸怀;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伟大祖国的怀抱,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火爆荧屏的《战狼Ⅱ》让我们知道国家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异国他乡,国家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开大学时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只有我们每个人把自己融进祖国,国家才能够富强,而我们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大学创办人严修先生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为南开大学制定的校训。而这八个字中的“允公”,指的是“大公”,即要为社会谋福利,为民众谋幸福,为国家谋未来。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南开学子把自己与时代、与民族、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时代变革的弄潮儿,成为时代进步的引领者。

犹记得南开校友、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周恩来总理一生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奔走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来没有计较过个人的得失,直到去世之前,心中依旧想着国家、想着人民,展示出了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还记得2017年7月的一天,一位老人,一身戎装,坐在轮椅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给他佩戴上了象征着军人最高荣誉的“八一勋章”。这时,老人一个标准的军礼深深震撼了在场的人们,他就是年近百岁、人称中国“核司令”的程开甲院士。程开甲院士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来在李约瑟的推荐下,投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恩的门下,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他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他回国后多次改变研究方向,这在学术界是非常罕见的。有人疑惑,问他原因,他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国家需要!正是程老一次次地为了祖国需要改变研究方向,正是他一次次地不计较小我的得失,把自己融入祖国这个大家庭之中,才有了我国日益牢固的国防力量,才有了国家的日益强盛。

18岁的我们,风华正茂;18岁的我们,也正处在人生中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马上要步入大学的我们,即将迎来新的学习与挑战,但是无论何时,只要心中想着国家,把自己与祖国紧紧相连,那么即便未来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定能克服,无往而不胜。

[点评] 本文开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有一定的气势,另外也非常自然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伟大祖国的怀抱,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作者通过火爆荧屏的《战狼Ⅱ》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的重要讲话,阐述了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看得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同时,结合南开大学的校训,举例具有天津的本土特色。紧接着举了周恩来总理与程开甲院士的例子——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以国家需要为重,将文章的议论推向高潮。最后反观当下,想到18岁的“我们”如何与祖国紧密联系。全文语言流畅,层次分明,紧密联系社会与生活实际,关注当下热点,语言逻辑较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2019江苏,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70分)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重点考查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的能力,涉及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素养,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材料由“物各有性”引导考生进入情境,以“水至淡,盐得味”具体说明“物各有性”。“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既是说“物”的量的积累不能改变“物性”,也暗含着“味”的单调,从而引出后文。“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说“五味”共生共存的意义。“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则是引导考生发散思维,联想到“事”和“人”的方面,开阔考生的写作视野。对于寓意型材料作文题,抓住了材料的寓意,也就找到了写作的切入点。

材料引导考生进行“自我内省”,品味与人相融之道,感悟人人共处之美和对世界的“外在观照”,理解文明、文化、经济的共存和世界的和谐与大同等。若记叙,则应该展现个人生活场景,细致描摹个体的风采,体验感悟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注重真挚情怀的抒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若议论,则应该观照现实,观照文明、文化、经济,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的历史。现实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化的交流证明着世界因共存而精彩丰富,人类因共鉴而发展进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说明了跨越时空的交流能使世界更加和谐、美丽。

[例文]

共存相生,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世间万物,共存相生,但需和而不同。

共存相生,是物各有性的大环境。对事物的绝对统一,便是被共存相生所世俗化。物各有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人亦如此,即“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

人生在世,常常事与愿违,如若事事如愿,则不是人生之常态。共存相生于同一社会,和而不同于心境。“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纵使“偶失龙头望”也依然孤芳自赏的柳三变成全了他的和而不同。一纸皇文是他事与愿违的最好证明。他的“和”是当他与那些花天酒地的达官贵人相遇,共存相生于花街柳巷之时,依然能保持自己的清高。他的“和”,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不是和靖,这不是“梅妻鹤子”式的隐居;他也不是潘岳,不会“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他的不同。物各有性,他共存相生于闾阎,和而不同于世俗。隐士太多了,被遗忘的也太多了,他不想成为被历史遗忘的人,所以他成了柳三变。是故“君子之交淡若水”,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成就慢词滥觞,方为“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能成就人,同样,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和而不同。

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认为,在美美与共之时,共存相生之际,首先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只会催生更多的康瓠,和而不同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不论是“为政以德”“无为而治”,还是“兼爱非攻”“民贵君轻”,皆彼此共存相生,但又和而不同。试想如果诸子百家同而不和,那么不会有春秋时期思想大热潮,而只会是一套死板的政治制度,历史也许只会记住孔子老子,而忘却了墨子孟子。物各有性,人亦如此,诸子百家共存相生于乱世,和而不同于思想。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蝴蝶,也不是人人都能西出阳关,和而不同方能天下大同。

今以观之,共存相生乃万物之常态,和而不同却为本质。共存相生是和而不同的前提基础。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而不同。如果脱离了共存相生,那便失去了最终的存在价值。尤其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21世纪,“互联网+”使得现今社会几乎处处共存相生,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便是和而不同。这便意味着从个人、民族再到国家,都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文化是各国之间差异的根源,我们不能一味中化,也不能全盘西化。和而不同才是文化共存的最好策略。物各有性,如果灭其性,世界上便多了一潭死水。和而不同,方为正道。

世界因“和而不同”而绚丽多彩。世界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花园,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朵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每一种文化都是一枝独特而绚丽的奇葩,世界因为和平而安宁,世界因为不同而美丽。达尔文因为破除传统制作壁画方法的限制,研制出新的画法,才令惊世杰作《最后的晚餐》如此精致细腻;美国想搞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意图在中东实行其美国式的“民主”,这是对“物各有性”的扼杀,其计划最终只能走向破产。

物各有性,人亦如此,世界亦然。共存相生,和而不同,方能“和实生物”。

[点评] 这篇作文,作者从“共存相生”“和而不同”这两个词语切入,可谓审题准确。但作者并没有平均着力,而是把侧重点放在“和而不同”上,可谓视角独特。文章由物及人、由人及世界发展,层层递进,辩证分析了“共存相生”“和而不同”两者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正确的文化观和发展观,彰显了作者的博大情怀和开阔视野。

5.(2018浙江,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作文题材料基于对“浙江精神”的提炼与概括,回望历史,紧贴时代主题,引导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在宏观视野中找到个人意义,思考未来人生。本题把浙江的人文精神提高到时代和家国的高度,体现了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让人耳目一新。

从题型看,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认真解读材料,明确立意方向,并按相关要求来完成写作任务。

材料第一句是对浙江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回望历史,浙江精神有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的“知行合一”和以黄宗羲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立足现实,浙江精神又有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内涵。根据第一句,我们可这样立意:对材料中列举的一种或几种浙江精神进行礼赞或思考;通过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来表现浙江精神;也可挖掘材料中没有列举到的浙江精神加以阐发。

材料第二句存在着因果关联,强调因“文化滋养”,而成就“浙江故事”和“浙江传奇”。根据这种解读我们可这样立意:从各个领域选择浙江人物,可以是文化鸿儒,也可以是平凡工匠,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现代名人,叙写他们的“故事”或“传奇”,追溯他们的成功和对浙江的贡献,赞扬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浙江精神。也可扣住“与时俱进”,礼赞浙江精神世代传承、历久弥新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要明确写作的任务和要求:“浙江学子”是写作者的身份;“人生新起点”则提醒考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思考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如何传承浙江精神,并为浙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告诉考生要立足自我,写出个人的“体验和思考”。

总之,作文可礼赞浙江精神,可歌颂浙江人物,也可追溯历史、展望未来。但不管选择何种立意,都要做到两点:一是化大为小,选择一个小的切口深入思考;二是化虚为实,以具体人物、具体故事来表现浙江精神。

[例文]

浙江秀水育精神

江南之地多秀景,而浙江又是璀璨明珠中亮眼的一颗。在长江之水的浸润下,这片土地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杰,书写了一笔又一笔的传奇,孕育出一种浙江精神。

水,是浙江的骄傲,也是浙江引以为豪的资本。早在远古时期,因为生活条件差,为疾病所困扰的人不在少数。浙江正是因为拥有丰富的雨水,才有了更多的机会来研究上古流传下来的百草之术,汤药熬制技术才得以遥遥领先。依靠着水,浙江形成了特有的汤药文化圈,孕育了浙江人追求生命质量的精神。

水,不仅给浙江人民带来了物质上的帮助,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激励。杭州乃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饮水十分困难。时任杭州刺史的李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凿六井,引西湖之水入城,缓解了城民的用水问题,受到了全城人的拥戴。没过多久,李泌便离开了杭州城,但他的功绩却永远留在了人民的心中。在人们洗衣做饭的水中,看到的是一个刺史的功德。人们惊奇的不仅仅是遥远的西湖之水能够跨越万难来到自家门口为自己排忧解难,也不仅仅是西湖之水以无声之姿养育了整个城市的人民,还有在这六眼泉水的倒影下,看见了自己的身影:如水一般的灵活多变,以柔克刚,如水一般缄默无言却又务实肯干。也许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性子深藏在我们的血脉深处,无论是名动天下的浙商,还是“知行合一”的圣贤,一代又一代涌现出来的人杰,都深受“水文化”的熏陶。水,便是浙江的精神所在。

放眼现代,随着拔起的一座座高楼,城市被规划得方方正正,公路被修得整整齐齐,就连河流也被治理得服服帖帖。曾经横七竖八的河流被牢牢框在了河道之上,人们也不再需要这些河流之水来提供生活所需,它们反倒变成了一种提供视觉美的工具。真正的江河在渐渐消失。一个没有了江河的浙江,还能被称为“浙江”吗?

或许时代的变迁会改变很多东西,但是我们仍然相信,浙江精神永远不会消失。汤药文化仍被津津乐道,“开凿六井”的故事仍被口耳相传,浙江大地上的人才依旧辈辈杰出。在师长们的教导下,这种精神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眼前无水,心中有水。浙江精神流传到了我们身上,也应该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

以水为江,奔流不息。

[点评] 本文紧扣浙江精神这个主题,巧引浙江之江水,谈古论今,深入挖掘浙江精神的由来和本质。浙江水孕育了浙江人,孕育了浙江人的追求精神、尚善精神、务实精神。全文语言流畅,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6.(2018江苏,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写作指导] 材料有三个段落,实际上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花解语,鸟自鸣”的生动画面,触发考生想象,“处处”强调“语言”的普适性和广泛性。

第二句话意在说明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语言,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种,缩小范围,在“打开”二字上聚焦发力。

第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语言的作用,指向三个立意角度。

新材料作文题的审题非常讲究思辨性。首先,我们要抓住关键词语。本材料的核心词是“语言”。“语言”有大自然语言、人类语言,有生活语言、艺术语言、科技语言……“语言”可以让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文学上的语言——鲁迅、李煜、《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艺术上的语言——音乐、电影、书法、绘画等;生活中的语言——良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半句多等。这篇作文有一个“选”的问题,即只能选择一个角度,然后深入发掘;还有一个“扣”的问题,不能随心所欲转移中心词语。比如,写花鸟如何丰富这个世界的日常生活,要紧扣“语”和“鸣”来写,写音乐和雕塑如何创造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要紧扣独特的艺术语言来写,这样才符合作文的要求。

其次,要抓住二元关系。如果以第二句话立意,就要紧扣“语言”与其所“打开”的“世界”这一组关系来写。第三句话有三组二元关系:“语言”与“生活”、“语言”与“生命”、“语言”与“文明”。我们可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充分挖掘“语言”在某一领域内的意义与价值。

由2015年的“智慧”到2016年的“个性与创新”,再到2017年的“车”,最后到今年的“语言”,江苏作文命题循着平正厚重的路子走,考题贴近日常生活,容易下笔,选择空间广。但在具体写作中考生应该避免的误区是:只抓取材料前面的现象而忽略后面的关键句,导致文章流于肤浅、空泛。

  [例文]

犹见遗景诉古音

夕阳欲颓,断桥残垣,圆明园中,孤独的藤椅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这里曾躺过一个疲惫的王朝。

新时代的歌声响起,夕阳下的圆明园守着残垣,用它的语言记录着那不堪回首的过往,以此祭古。人们从圆明园里看到了“过往”,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日出日落,它在那儿。什么是文化语言之于我们?什么是历史之于我们?凄惨的夕阳和着圆明园的呜咽,讲述着那段中华儿女不堪回首的沉痛历史,西风向晚诉说着悲愤。

现如今,一些著名作家和学者会在作品被指出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的差错后,匆匆修改,文字复见于众人,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文化的缺失也理应被揭示。被篡改的历史哭天喊地,古迹身上那几处“疤痕”证明了一切,它们诉说着,用它们自己的语言。

古迹蕴含的语言,是文化的灵魂。我们的文字中,楷书如泰山,行书如流水,草书若飞龙。古迹固然没有文字那样惊艳四座的外观,但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古迹的语言是无声的。可能是丘峦高阁,可能是山亭江楼,也可能是墓碑之石,它总是这般低调,润物无声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魂,让文字的内涵更真更准。

古迹蕴含的语言,是中华儿女的文化底气。晨光熹微,北京的城墙在尘烟中颤颤发抖,它在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它害怕,怕自己的诉说不被后人听见,怕自己从三国以来见过的历史不被人们知晓。梁思成夫妇等人发起了保留城墙的倡议,保护这北京的魂。他们为它发声,它为他们翻开蒙灰遮尘的历史,人于它,它于人,它于文化,皆有迹可循。

是耶?非耶?

文化学者余秋雨访遍中国历史遗迹,倾听它们的语言,对它们的眷恋深入骨髓。身为年轻人,我也想随他开始文化的苦旅,读到的不是风景绮丽,而是文明古国的千年芳华。

古人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却说“一切物语皆古语”。不枉年少,想一衣带水,期月相随梦魂归,看千年前,挥毫写出的华丽诗章、锦绣文字,看千年后,凝固的笔迹附在那古老的碑石上隐着墨香。看镌刻成文的史书伴着帝王的遗物出土,新鲜泥土气息中发掘出炎黄子孙的“精气神”。

诚然,它的语言,并不被多数人读懂,这也恰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感染后人,那动人心魄的规模,也许是它雄浑的腔调。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被联合国大量收录,它们让中国人挺直脊梁,让古老的民族屹立东方!

薄雾轻扬,朦胧中,我仿佛看到哭泣的北京城墙,看到风雨飘摇中的伟大民族,看到墨香四溢的大雁塔……

我在这儿,带着炎黄子孙自信的文化底气,浅笑:“古迹的语言是通向历史文化的,很重要。”

[点评] 文章由圆明园“守着残垣”的特殊语言引入,揭示这种特殊语言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作者选择一个小而具体的切入点,以小见大,层层深入揭示语言内涵。选材切合题意,内涵丰富,运用恰当自然。

教师用书专用(7—25)

7.(2017天津,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该作文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点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①关注传统文化,饱含人文情怀。人伦关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命题意在引导考生调动家庭与个人、长与幼的相关经验,重新理解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慧及其对于青年成长的宝贵意义,引导考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体现。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阅历中选材,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唤醒内心的真挚情感,又思考个人的精神成长,富有人文情怀。

②立意角度丰富。“长辈”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的亲人或老师。依据材料,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立意角度多元,可叙可议,便于各层次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③富有思辨性。写长辈、写日常生活很容易入手,但以“十八岁成人”的眼光来重新思考,在思想碰撞中触摸灵魂,则需要考生处理好感性生活与理性思考的关系,需要处理好表象与本质的关系,需要思考延续传统与突破传统的关系,需要思考传统中核心价值的恒定与时代变化的关系……要写出深度与个性,就要具备处理这一系列辩证关系的理性思考能力。

[例文1]

英雄不平凡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题记

你说你从小便淘气,成了家中的混世魔王,带领着村里的孩子上蹿下跳,明明总是被家长骂,却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个大英雄。

我笑得开怀,想象着你身披大红褂子对着一帮孩子“指点江山”的严肃模样,便打趣了你一句:我可淘不过你。

你忽地收起了脸上的笑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你很早便辍学,独自去了深圳。那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仅有初中学历的你只能去刷盘子,刺骨的凉水一下子便触动了你的泪腺,一个大男孩便这样毫不顾忌地哭了起来,哭一个人的无助,也哭自己的无能,那时你便决心要变强,强大到可撑起一个家。

我一愣,不再去看你的眼睛,亦不再看你眼中的无奈。哪个才是真正的你?是不近人情且无趣的那个,还是要强的、将感情埋藏在心底的那个?

你唤我一声孩子,对我讲:人有时要对自己狠一些。你说你当初拼命地攒钱,终于攒够了成人学校的学费后,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那是一段极其难忘的回忆。在工作时仍不忘回忆老师要求记下的内容,当双手浸在冰冷的水中时,大脑飞速地运转,即便累得睁不开眼,嘴角也仍挂着笑。

说着说着,你竟又笑了起来,双眸中溢出了光彩。我有些愣,从你的表情中读出了满足,我将它与你督促我学习时的严厉模样做了比较。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却也陷入了更深的迷雾中。

你抬眼看我,拿起身前的一杯热茶,浅嘬了一口,称赞了一句“真不错”,便继续说。你自成人学校毕业后便辞去了刷盘子的工作,因为你知道你不属于那里。你背起行囊,坐上了北上的火车。这一段全新的旅程未曾让你感到不安,反而让你充满了自信与希望,因为你知道你要开始活出你自己了。你从最低处努力着,直到拥有今天的成就。你说,这些对你来讲,时刻都是安心的,没有丝毫的焦虑与不安。

我听了低笑起来。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我似是读懂了你。捧起我身前你沏的茶,不禁称赞了一句“不错!此茶似你”。似你的平凡,似你的清贵,也似你的不平凡。

爸爸,此时考场上的我想大声对您说:您是我心中不平凡的英雄!我爱您!

[点评] 文章选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父亲的半生,情感真挚。文章的叙述视角新颖,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的形式,使文章亲切感人。同时,作者文采飞扬,注重推敲字句,用词贴切,佳句信手拈来。

[例文2]

一梦黄粱一壶酒

那个故事我读过好几遍了,上小学时读出的是孩子的好奇,上初中时读出的是主人的迂腐,上高中时读出的是匠人的守候。现在,我跟随一个年轻人,重读这个老故事。

这是一家不知传承了多少年的老店,隐藏在小巷深处,却不见冷清。顾客多是老者,面前一盏黄酒,闲适地聊着。店里的伙计是一位老人,正在忙。

那个老伙计,其实就是老店主,他主要负责酿酒。将米放进酒器,加上水,老人有些吃力地弯下身子,细细地感受米的温度是否合适。酿酒,最重要的材料是酒曲。老店的酒曲应是秘方,用锦缎盒子包着,盒子样式古朴,略显陈旧。只见老人小心翼翼地量出一块酒曲,放进酒器,又仔仔细细地包起来收好,然后指挥着小伙计把酒器封上。

也没见有多复杂的工序,怎么这儿的酒就那么出名?年轻人怀着满腹疑惑,见老者得空,忙迎上去问。老人听罢开怀大笑:“工序当然有,这才是第一步,不过这‘黄粱醉’出名不光是靠的酿酒的工序哩!”老人请年轻人坐下,顺手斟了一盅酒,开始了回忆。

酿这“黄粱醉”靠的是手法,酒曲的制作尤为重要。选豌豆、碾麸皮……总共五道工序,每道工序要学两年。然而在这之前,还要先“练手”,直到能做到捏着刚出锅的豌豆不松手,这是为了释放豌豆最本真的香气。这一练又要十几年。老人十八岁起跟随父亲学艺,四十几岁才能酿出一壶优等的“黄粱醉”。

  这门手艺纯靠代代相传,除苦练外别无他法。“其实现在啊,我都不藏着掖着了,只希望有个人把手艺传下去,谁管什么家族了。”老人狠狠地抿了一口酒,出神地看着门外朦胧的雨,双眼也似乎蒙眬起来,这是因为映着门外的雨,还是因为匠人无人知晓的孤独?

年轻人亦要了杯“黄粱醉”,深棕色的酒浆看似平淡,可又有谁知道,这酒水沉浮间翻滚着多少未知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一次又一次地改良,一辈又一辈地传承,一口酒下肚,回荡在胸腔中的,是匠人们流传千载的情怀。

年轻人走出小巷,酒帘在风中徐徐飘摇,小桥流水一如千年前古朴,好像从未改变。他突然明白有一种东西,在酒曲与米粒的碰撞间升华,在杯盏的推换间流动,在酒香萦绕中弥漫。他看不见它,却知道,它就在这儿。

在老者湿润的眼中,年轻人读出的不再是老人的守旧和落伍,而是匠人的坚持和守候。他终于知道,若没有这样的坚持和守候,有多少传统工艺会失传呢?

读者诸君,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者是我的爷爷,年轻人就是我。

[点评] 文章语言简洁凝练,概括力强,而且娓娓道来,蕴含深情。“年轻人走出小巷,酒帘在风中徐徐飘摇,小桥流水一如千年前古朴”“他突然明白有一种东西,在酒曲与米粒的碰撞间升华,在杯盏的推换间流动,在酒香萦绕中弥漫”等等,这些充满诗意的语言,耐人寻味。

第三段,用“放”“弯”“量”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老人的动作,体现其专注的工作态度。

第六段中,用“狠狠地”“出神地”等修饰语,“蒙眬”“孤独”等形容词,对老人的神态进行了描写,同时辅之以环境描写,更好地表现出老人的孤独。

8.(2017山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 材料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书店的这一经营模式可谓“创新”。但是继续向下读,我们会发现“创新”这个主题并不是材料的主旨。第二层,“两年来……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聚焦“深夜”这一特定时间,列举“夜读”的人群。本层意在表现人们对于知识、文化的渴望。第三层,从“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一直到结尾,工作人员用自己的“说法”诠释书店的“做法”,“来看书”就是“我们的读者”,“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本层表明做法——不驱赶,亮明深层的原因——进店的都是客,方便别人也有价值。把进店的人都当成顾客,平等相待,绝不“嫌贫爱富”“选择性服务”,这是一种富有尊重、平等情怀的商业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顾客被选择性地尊重或歧视,有很多商家在谄媚和歧视的转换中暴露出唯利是图的丑态,这都是不正常的、不文明的商业行为。可以说,材料的主旨是在现有的浮躁、唯利是图的商业环境下号召经营者对周边人的“尊重”与“包容”。这正是在目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下,我们急切需要营造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空间。这一层才是考生在思考立意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例文]

有宽容,德乃大

宽容似火,融化人们心头的坚冰;宽容似水,溶解人们心里的芥蒂;宽容如光,驱赶人们心中的黑暗。宽容是门学问,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美德,它以一颗博爱的心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书店“24小时经营”,无论是市民、大学生,还是外来务工人员,甚至流浪者、拾荒者,都不会被驱赶,它以宽广的胸襟让“夜读人”在知识的星空里尽情遨游,去寻找自己的那颗星。独特的经营模式带给人们非凡的感受,它让走进书店的每一位读书人都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与理解,让漂泊的人找到了归属感。“深夜书店”是中华传统美德——宽容情怀的载体,它承载着文明与和谐。

开诚心,布大度。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有一天,身在京城的张英接到一封家书,信中说,邻居盖房时,多占了家里一墙宽的宅基。看完书信,他马上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听说信的内容后很受感动,主动把自己的墙拆了,往后退了三尺,这当中的地方便闲置起来。后来,从这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小巷。正是因为宽容,才有了“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大度。“六尺巷”是中华传统美德——宽容情怀的载体,它承载着友善与仁义。

温暖的宽容,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催化剂。每个社会的角落里都蜷缩着一群人,他们渴望被社会接纳,但却被嘲讽、蔑视、伤害。宽容无疑可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现阶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并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做得还不够,还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如果能让被这些问题困扰的人融入社会,不再被排斥于人心的高墙之外,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4小时书店”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他们这种有温度的宽容,让“弱势群体”获得了温暖,为寒冷的社会注入了鲜活的正能量,引领着我们散发良知的光和热,照亮前行路。

在未来,这愿景定不遥远。

[点评] 本文立意精准,针对书店“24小时经营”这一事件,将立意定位于“宽容、德行”。本文标题新颖,化用“有容乃大”,将其整合为自己的标题。作者积累颇丰,旁征博引,极具说服力。

9.(2017江苏,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写作指导] 本次作文的立意要注重对“车”的解读。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是生活常识,也是材料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第二句话,从车的种类、形态等方面加以提示引导,意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第三句话,是材料的核心所在,也是作文的重心所在。“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记忆中的。它既是本句中几个分句的主语,也是不同写作角度的相同出发点。车见证时代发展,承载世间真情,进而提升到车具有的形而上的意义:折射观念变迁,蕴含人生哲理。可以说材料本身就是一段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发人思考的“纳米”文章。它提示考生,车中有情,车中有理。车的背后有观念,有哲理。

从表面来看,“车”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是人类科技进步的表现。但这样的立意未免肤浅。我们要具体分析材料:①见证发展与承载真情;②观念变迁与人生哲理。可以说如果把车看作实用性质的工具,那么可以立意为科技的进步;但如果要深入到更深的层面,需要从“观念”的改变这一哲学思辨的层面思考,可立意为观念变迁可改变世界固有的样子。但综合来看,其实本质上应当是人类的思维与观念的改变推动世界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人人眼中有车,所以容易上手;个个感受不同,所以精彩纷呈。写法上考生也可各扬己长,既可以就材料的提示多维度思考,写议论文;也可以选择和“车”有关的故事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叙写,写记叙文;还可以写说明文和抒情散文。

参考立意:

(1)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时代发展,可以结合核心价值观中“富强”这一角度,写一曲国家富强的赞歌。

(2)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可以从时下社会对“共享单车”的思考谈共享理念。

[例文]

车行大道,智在其中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唯见两道车辙留下,诉岁月如歌芬芳不息,诉来路漫漫其修远兮,诉大道伶仃仍当寻之而行。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车行处。有些车,已然远去,但车中的智慧今天的我们依旧应当莫失莫忘。

一辆大车,一双睿智的眼睛,一席布衣,几位弟子。他们云游四海,以博大宽厚的思想去接纳,去包容,去教诲。他们没有对酒当歌的潇洒,却有内心的从容与安宁。夫子的木车,是解放思想、自由驰骋的天地——分明是一辆小小的、封闭的木车,分明已隔了千年的光阴,坐在《论语》前的人们,依旧能听到思想的天鹅那扑棱棱展翅欲飞的声音。车中的智慧,是挣脱束缚的牢笼,去行走、去思考、去追寻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一驾马车,一位面容沧桑的中年男子,一场起起落落的人生。他站在车的前部,看着两边的景色向后退去,回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不禁长叹了一口气,心里想着:“人生在世实不容易,要想明哲保身,只能像车前的横木一样,默默无闻地奉献,虽然作用不大,但是不可或缺,亦要像车后的痕迹,不引人注意不大富大贵,但也无灾无祸,平安喜乐。”想着,便对帐中的妻子说:“你腹中的孩儿,便取名为轼吧,日后他若有了弟弟,就唤作辙。”车中的智慧,是低调为人,不张扬,安安静静,做好自己。

一骑慢车,一匹瘦马,一封长笺,一大片缓缓行走的云霞。那时候的人们,如木心所说的那样:“从前的日色都过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没有迅捷的网络,耀眼的灯光,喧嚣的喇叭声,只有清晨豆浆店冒出的白雾,人们和善的微笑,蝉鸣不辍,那种缓慢的生活节奏,拥有明亮澄澈的温暖。慢下来,别使劲

地踩着油门,别横冲直撞地飙车,别焦急地看手表骂着红灯;别让汽油烧尽了你内心的安宁,因为真正的快乐只源自平和与舒缓。车中的智慧,是慢下你的节奏,莫辜负了静美的岁月。

一辆奇车,一双沾满灰尘的双手,一群神色各异、议论纷纷的闲人。卡尔本兹略有些紧张但是坚定明亮的眼睛注视着这个有些庞大的家伙。“他真是异想天开,竟想用蒸汽机代替马。”“反正就看看热闹罢了。”本兹坦然一笑,走过这些人身旁。事实胜于雄辩,他成功了,开创了新的时代。他的成就,出自他的创新思维,也出自他的对自己创意的信心以及对闲人之语的一笑了之的豁达与洒脱,不甘放弃的执着与勇气。车中的智慧,是对创新的坚持,是面对质疑的信心与决心。

车轮还在转动着,人们也在继续前行着。车中的智慧,并不深邃,但是若能用心汲取与把握,人们的步伐便能似水上行风,潇洒自如,且歌且驰骋。

[点评] 本文作者选取了历史车轮中四个特定的画面:一辆木车、一驾马车、一骑慢车、一辆汽车,分别代表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明哲保身的宋代文人活跃的阶段、木心笔下的静美的慢时代以及代表改革创新的新时代。车轮依旧在转动,但车中智慧我们当应永存心中。小作者语言优美流畅,如散文诗般娓娓道来;层次清晰,步步推进。从文中,我们看到了小作者厚实的文学功底和颇高的文学素养。

10.(2017北京,26<1>)作文。(50分)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写作指导] 纽带:比喻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从“纽带”的含义入手,可以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当下与历史的联系等。

逻辑性与思想性并存:写议论文,不能局限于罗列材料,以“事”论“事”,要从文化、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发掘论题背后的价值,让读者受到启发,体现文学的美学价值、文化涵养与终极关怀。

[例文1]

说纽带

大千世界,寰宇八方,纽带无处不在。人与人交往,友情是纽带;千里姻缘一线牵,爱情是纽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亲情是纽带;社会和谐、人心安定,公德是纽带;传承有序、家国长存,民族精神是纽带。正是因为有了诸多纽带,每个人才不会感到孤独,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正是因为有了诸多纽带,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世界和平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亲情是最温暖的纽带,它给了我们一生的依靠。初临人世,是亲情呵护我们成长,塑造了我们健康的身体,更培养了我们生而为人应有的美德;三十而立,亲情是我们的臂膀,在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人心中,家都是最温暖的港湾;步入暮年,亲情是我们的手杖,支撑着我们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而亲情这根连接了一家人的纽带,也连接了每个人的一生。

信任是最坚实的纽带,它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石。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条件,有了信任,才有了友情,有了患难与共,有了合作共赢。特别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信任更是连接每个网民的纽带。因为信任,生死之交可以托付家小;因为信任,陌生人可以相隔千里进行贸易往来;因为信任,每个人都可以放心地在网上购物,在网上随意叫外卖,把零钱存进余额宝。

和平互助是最有力的纽带,它给了世界人民一个灿烂的明天。在这颗星球上,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民族构成、宗教信仰、经济状况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但只要本着和平互助之心交往,大家便有了共同的目标,有了携手共进的可能。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现在的“一带一路”,中国人正用和平互助这条纽带,串联起地球上越来越多的角落,各国人民摒弃前嫌,共同发展。正是有了和平互助的纽带,整个世界才拥有了更为灿烂的明天。

时代在变,世界在变,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纽带会越来越多,每个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这些纽带的连接,表明了我们并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享受了这些纽带带来的好处,更应用实际行动去维护这些纽带。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珍惜他人的信任,以诚为本;珍惜和平互助之路,做到彼此尊重。若能如此,整个世界将更加美好。

[点评] (1)排比铺陈,颇具气势。文章以排比句开端,多角度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纽带,结尾又以排比句收束全篇,读来很有气势。(2)视角全面,由小及大。考生选取了亲情、信任、和平互助作为论述对象,按照个人与家人、个人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国与国的顺序展开论述,由小及大,步步推进,视角全面,将纽带的意义全面深刻地展示了出来。(3)关注现实,内容新颖。考生在论述过程中,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网上购物的新潮流,同时引用了“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新倡议,体现了关注现实、贴近时政热点的选材标准,颇具时代气息,更具说服力。

[例文2]

说纽带

“咔嚓”一声,剪刀剪断了我们和母亲之间的脐带,从此我们与母亲之间有着无数条纽带,条条线线,绵绵不断,我们因母爱这条纽带的连接,行为不至于走失,心灵不至于荒芜。

纽带将我们与故土紧紧联系在一起。俗话说“狐死必首丘”,翻开唐诗宋词,入眼多为乡愁之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这条纽带让崔颢眺望故土的目光充满了惆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这条纽带让远在万里之外的游子归乡心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之曲”这条纽带让驻守边疆的将士们心怀温暖……

无法割舍的纽带不仅让我们深深地思恋故土、家园,更让我们热爱我们的生活。纽带埋藏在平时生活的繁杂事件中,一片旧花瓣、一张老照片就能引来如潮般的思念,一个物件、一棵老屋门前的老槐树都能够作为纽带让我们的思恋之情汩汩涌出。我们依赖故乡是因为我们对那方土地爱得深沉,特别是当游子孤身一人飘零之时,这种纽带带给我们家乡的温暖与安心,我们远走他乡的心灵将不再漂泊,心有所属,心有所归。

纽带还存在于人与文化之间。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随着时间的沉淀,祖先们世世代代的文明早已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血脉之中。面对西洋乐器,我们只能感慨于乐曲的柔和与演奏的庄严,却很难领会到音乐里的感情。但埙、二胡、笛子、古筝……一段段熟悉的韵律从远古传来,轻易流进你的内心,让你流泪、欢愉。这些乐器并非优于西洋乐器,只是它们作为纽带,有着共同的象征,映射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而我们则几乎出于本能地自觉连接我们与文化之间的纽带。面对当今社会严重的西方文化碎片式的侵扰,这种纽带更让我们主动靠近传统,回归传统,传承传统,认同并自豪于我们是中国人。

纽带将我们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像母亲的脐带一样给予我们生生不息的血脉。没有纽带,内心就会无所适从,从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有了纽带,即使被埋没在种种事务之中,它也会在你彷徨、踌躇之时给予你担当与责任的信心。没有纽带,我们将怎么在这个信息淹没的时代明白未来的方向?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又将走向哪里?纽带会将我们与过去和未来相连。

[点评] 本文以纽带为线索,论述了我与母亲、故土、文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纽带的作用,链接了“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又将走向哪里”等哲学问题,倡导在纽带的连接下,回归传统,不迷失方向,立意深刻,恰当地引用诗词,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11.(2016天津,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针对当下青年人阅读方式命制的材料作文题,也是一道较为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中给出了几种阅读方式,要“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来完成写作。该题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导向积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与思考。

“阅读”这一话题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围绕“阅读方式”设题,引导考生反观自身的阅读行为,却颇具匠心。该题角度多元,考生可写传统的书本阅读,也可写时尚的网络阅读;可写精读的深入,也可写速读的实用;可写传统阅读方式的局限,也可以反思快餐式阅读的不足;还可以写自己在阅读方式选择上的心得或困惑……

[例文]

轻翻纸上岁月,跨越青春流年

折纸一翻,时代翩跹而过,科技如骏马奔驰而来,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打开阅读的七彩大门。然而我并不倾慕各种琳琅满目的开拓品,始终坚持着从纸质阅读中磨墨温书,邂逅真情与感动。

轻翻纸上岁月,爱上那浅浅的铅字。

最爱月华如水,云淡风轻时,伸手抚摸那灵动的文字,看它们好似竹书上争鸣的百家,好似龟背上镌刻的花纹,好似瓶底汉隶的飘逸,一个个方块字深藏历史的流芳和贤者的智慧。我曾在《培根随笔》中看到过一句话:“厄运并非没有许多安慰和希望,幸运并非没有许多恐惧与烦恼。”这两排铅字就这样牢牢系在我生命的页签上。于是当我失意时却并未一蹶不振,反而浴火涅槃,期待重生;而当我好运不断时也并未得意忘形,反而未雨绸缪,不竭余力。那浅浅的铅字,凝聚时光的智慧,让我锐意进取,牢记心间。

轻翻纸上岁月,爱上那淡淡的墨香。

最爱翻开书扉页的一刹那,墨香就会流溢开来。那窖藏的厚重与清新,似乎把时光酿得回味悠长,带来了特有的时代气息。我曾品味《千年一叹》,当读到余秋雨先生从希腊到尼泊尔的贴地穿行时,空气中弥散的墨香,似乎把我带到那年那日,他行走的痕迹和虔诚的朝拜,轻易就击溃了我心灵的防线;他品论人生并朝见历史,逐渐填补了我的肤浅空白。这份淡淡的墨香,沉淀岁月气息,让我身临其境,近在咫尺。与古人并肩,与岁月齐步。

轻翻纸上岁月,爱上那泛黄的书页。

最爱四下寂静,悄然无声,听书页被翻动时留下碰撞历史,叩问灵魂的巨响。我曾在《骆驼祥子》中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善良真诚沦为行尸走肉,唯有在泛黄的书页中留下挥之不去的落寞的影子。我曾在《阿Q正传》中看到一个麻木的魂灵从愚昧无知走向生命的终点,唯有在泛黄的书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民族的耻辱。我曾在一本又一本的书中,从一页又一页泛黄的纸上,看到一个满目疮痍的民族饱经忧患,历经风雨,从屈辱与苦难中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那泛黄的书页,奏响时代的强音,如黄钟大吕,响彻寰宇,让我内心空灵,充满智慧,敢于直面历史,正视兴衰。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现代化的阅读方式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我唯爱纸上阅读,爱它那浅浅铅字、淡淡墨香和泛黄书页。这份传统我会继承下去,直到永远。

轻翻纸上岁月,跨越青春流年。唯愿:一书,一人,一青春,常在。

[点评] 文章以亮丽的标题展现给大家清新的情愫,行文中“爱上那浅浅的铅字”“爱上那淡淡的墨香”“爱上那泛黄的书页”一点点地把我们拉回到过去轻翻纸上的岁月,扣题精准,语言灵活,善用长、短句,于语言的变化中体现出小作者的语言功底。读罢全文,让人感慨不已。

侯晓旭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近五年(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18—2020年高考三年模拟经典作文题例析
下一篇:近五年(2015-2019)各省高考作文真题分析及范文欣赏(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