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文言文阅读翻译
阅读:970  2020-06-26
标签:文言文阅读翻译
松江太守赵豫居官慈惠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①赵豫,字定素,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②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①,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③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④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⑤始与豫同守郡者,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并皦皦著名绩,豫尤以恺悌②称。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乙

      松江太守赵豫居官慈惠。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始皆笑之,遂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不知讼者乘一时之忿,经宿气平,或众为劝解,因而获息者甚多。比之钩钜③致人而自名英察者,其所存何啻霄壤!

      (节选自《坚瓠续集卷之四》)

      【注】①灶丁:旧称煮盐工。②恺悌:和乐平易。③钩钜:辗转推问,究得情实。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简廷臣九人为知府()(2)专务益军()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勾及姻戚同姓()

      A.勾结 B.摄取 C.招引 D.征调

      (2)留一履以识遗爱()

      A.爱护 B.喜好 C.恩惠 D.吝惜

      17.把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18.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19.根据第②段文意,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

      20.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请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

      [答案]

      15.(1)选择 (2)从事,致力于【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理解时,根据语境推断。(1)句子意思是“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简”选择,选拔;(2)句子意思是“专门致力于扩充军队”,“务”从事,致力于。

      16.(1)D(2)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解答时,要依据平时积累结合上下句和句子结构特点来分析。(1)句子意思是“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联系前面的“专务益军”看,与“牵连”表意有关的是“征调”。故选D。(2)句子意思是“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练习句子结构看,“爱”应该是名词,选“恩惠”的意思更合适。故选C。

      17.当时卫军放纵专横,赵豫逮捕其中特别横暴的人,用棍杖打完后再把他们发配到边关,众军于是安定顺从。他一心一意安抚人民,帮助百姓休养生息。【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难点字多根据字形和语境推断,平时训练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恣横”,放纵专横;“执”,逮捕;“尤者”特别横暴的人;“杖”,名词作动词,用棍杖打;“配”,发配;“遂”,于是;“帖然”安定顺从的样子;“拊循”,安抚;“休息”,休养生息。

      18.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断句完毕,再回读一遍审查。句中“良家子谨厚者”是定语后置句,意思应该是“谨厚的良家子”,该词组是名词性词组,做“择”的宾语,与“为吏”一起构成动词词组,表达完整语意,“为吏”后应停顿;“训以礼法”,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形式,单独表意;“均徭节费”是由动宾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减吏员十之五”是又一动词词组,表明采取的另一措施。要求用“/”为第①段画直线部分断句,故断句应为: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展开全文阅读
      19.赵豫关注民情,敢于上奏章为民直言,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减少重租,获得休养生息。【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段落大意,找到问题对应的有效信息区间,再结合具体问题做分析。要概括松江百姓上书请求赵豫留任的原因,从情理上讲,需要找赵豫深得民心的做法。根据第②段文意,原因在“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的表述中,一是赵豫敢于上奏章为民直言,使百姓都获得休养生息,二是减去“十之二三”的重租,他做到了关注民情,帮助百姓摆脱酷吏的压迫。

      20.甲文中赵豫“患民俗多讼”“好言谕之”,以和乐平易的方式改善民风,意在引导人们关注地方治理中施教易俗的重要性;乙文中赵豫居官慈惠,以民为重,作者意在通过对比赞美赵豫的仁爱为民,批判那些为求政绩和英名而不恤民力的酷吏。【思路分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通过阅读两则材料,把握内容要点,从人物言行和情节结构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写作意图。题干提示“甲、乙两文都记录了赵豫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要求“分析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意图的差异”,分析时主要围绕处理民间诉讼的故事来看,在甲文中,赵豫是以和乐平易的方式改善民风:“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患民俗多讼”表现对民风的关注,“好言”表现他的平易,“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意在引导人们关注地方治理中施教易俗的重要性。乙文,“太守赵豫居官慈惠”这是正面交代。“每见讼者,非急事,则谕之曰‘明日来’”这个做法以及“因而获息者甚多”的结果和甲文相近。不同的是,乙文最后一句用反问句形式,把“钩钜致人而自名英察者”拿来与赵豫进行对比,批判那些为求政绩和英名而不恤民力的酷吏的同时,突出了赵豫的仁爱为民。

      参考译文:

      甲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

      等到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致力于扩充军队,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刚到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等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有的被劝阻,多停止不再来起诉了。

      起初与赵豫一同守郡的人,苏州况钟、常州莫愚、吉水陈本深,都光明磊落有良好的政绩,赵豫更是因和乐平易著称。

      乙

      松江太守赵豫在官任职慈爱仁惠。每每看见诉讼的人,如果不是紧急的事情,就告诉他们说曰“第二天来”。起初大家都笑他,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不知诉讼的人乘着一时的愤怒,经一夜气平,有时众人对他们劝解,因而事情得到平息的非常多。比之辗转推问,究得情实使人来而自名智慧过人明察的,他们的存在何异于天地!
标签:文言文阅读翻译 松江太守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岘亭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李嗣业传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