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131  
标签:教师随笔
立足课堂教学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中心稿)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 柳 剑

邮编:311100 联系电话:13819156682

【摘 要】研究性学习倡导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的传统型接受性学习方式。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应该是课堂教学。因此,笔者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论述了“以人为本”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前提,教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并从关注生活热点,注重情感熏陶,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方面论述了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以人为本   问题意识   参与意识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这样描述:“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①。”其目的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深化的新尝试,也是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无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当前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研究性学习由专家的理论探索向学校具体的教学实践发展。但不少学校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做课题。事实上,这种认识有失偏颇。“研究性学习”的中心词是学习而不是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该是教室,即让学生以研究的精神走进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教材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的典型材料,因此它完全可以充当研究的载体。因此,笔者认为,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拓语文教学的研究性空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   以人为本——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前提

“以人为本”的本质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奠定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观的基础。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该是“指挥”,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中会涌现不少富有创见的思想,学生用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主要的是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②。” “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好精神的底子”。可见,研究性学习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   教材——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载体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里涵盖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学名著。从《诗经》、《楚辞》、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到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以及外国的文学作品;涌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辛弃疾、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朱自清等一大批的文化巨匠;体裁也涉及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另外还涉及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象征派等诸多文学流派。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就看你怎么应用。例如:可以设计小论文题《荷塘月色的语言美》、《邹忌的讽谏艺术》、《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父母应该怎样爱子女——从赵太后说起》等,让学生探究和鉴赏;上诗歌单元,让学生回家自己配乐朗诵并录制磁带,在课堂上让学生编演课本剧等不一而足。如果单独一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或者为了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教师可以提供相应材料,把一篇课文放到更大的参照系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领会相互特点,探讨普遍规律。比如让学生比较《致橡树》和《我愿是急流》两诗的爱情观以及诗人运用的表现技巧有何不同?只要我们充分的钻研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参与教材重组,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他们所感兴趣的精神大餐,也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此外,由许多知名教育家和学者编著的《语文读本》,文质兼美,充分体现了“语文立人”的精神,也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极好素材③。

三.     课堂教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形势的弊

端,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样必须立足于课堂、以课本为基础,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否则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对于中学生来说,研究的结果不是目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才干是根本。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来源于课外——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可以取材于课内——教材内容④。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在单元教学、作文教学、诗歌鉴赏等课型中进行。


展开全文阅读
1、树立学生主体观,关注生活热点问题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如果老师只从单方面按教材的逻辑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僵化。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视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认知体,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立足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建立学生主体观。⑤

建立学生主体观,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对什么感兴趣?我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会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做老师最忌讳的就是以老师的身份压学生,那样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想想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将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念,要求教师必须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和社会生活接轨。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经常引进时代活水,抓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必然会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极大兴趣。

当OICQ越来越介入到中学生的生活并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时,教师可以举行“中学生上网聊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当韩寒的事迹经常挂在学生的嘴边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中学生是能力重要还是分数重要”的辩论;当《流星花园》、《我的野蛮女友》等青春偶像剧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谈资,当赵薇、金喜善、贝克汉姆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老师可以组织“如何看待我的偶像”的课堂讨论。那些时刻,青春的热情被唤起,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参与热情之高是老师们始料未及的,教学效果之好也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难以企及的。在这些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关注人类普遍的情感,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亲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却最容易被学生忽视,著名的特级教师赵谦翔言称学生患了“情感冷漠症”。学生们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导致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很少。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比如在学习《触龙说赵太后》时,课前我就问学生:“你们是独生子女吗?”一开始问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致很高,七嘴八舌很热闹。然后我又开始了第二个问题:“那你觉得是父亲爱你多一点,还是母亲爱你多一点?”学生的回答当然也不可能统一。然后我又问不是独生子的学生,“是爱你多一点,还是爱你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多一点?”在这“三问三答”中,像是在和学生拉家常,却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感情距离。然后教师顺势引导:“不管是爱谁多一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今天的父母如此,两千多年前的父母也是如此。”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就完成了新课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情感在亲切的话语中得到了熏陶。随后我又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

“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温暖,离开了父母才真正体会亲情的无价。军训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想家,想父母,与家里通话,总要流下那不争气的眼泪。父母到学校来看我,我更是哭得稀哩哗啦。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还有学生在作文中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从我懂事起,我就为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教会了我读书、写字,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使我更早地学会了独立,独立思考,独立生活。”

看着这一篇篇洋溢着真情实感的文章,我的心被触动了,我知道我的学生们在进行一场灵魂的拷问,我知道他们已经一天天地长大了。我感到很欣慰。

3、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不能几十年如一日的似一潭死水,我们的教学形式也应该时时“换新”,不断的在我们教与学的园地里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事先我发现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特别喜爱,篇幅比较短小,人物塑造也有血有肉。班上有几个学生比较活跃,也具有表演天赋,于是,我改变传统的一字一句串讲的教法,而是让学生编演课本剧。由于满足了学生很想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他们热情高涨,牺牲休息时间进行排练,一字一句斟酌台词,设计舞台动作。尽管只是一个很简单的课堂剧,他们却力求精益求精,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让作为老师的我十分感动。终于,他们的劳动赢得了课堂上的阵阵掌声,同学们在下一周的周记中基本上对他们的表演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项羽向我们走来——一个史传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参读诗文:《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巨鹿之战》、《项羽本纪·垓下之围》、李清照《夏日绝句》、杜牧的《乌江亭》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归纳整理文言常识,然后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历史小话剧,课后指导话剧小组排练。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鸿门宴》,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完全可以断定,一旦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关注学生,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常教常新。

4、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科学上的实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可以说,“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学生对“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一句提出疑问,认为它破坏了这一副塘上月光图的美的意境,前后文也无法衔接,提出应该把它删掉。这一问题是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争议的问题。我告诉学生,以前的教材是没有这一句话的,由此肯定了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同时又指出,现在的教材又把它加上了,恢复了朱自清先生原作的风貌,到底可不可行呢?于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的热情很高,联系前后文,有学生认为这是和作者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复杂的感情相联系的。”有另一学生发言说:“从整体来看,本段是描写荷塘上的月光,采取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这一句是通过树影来侧面表现月影的特征:阴冷、静谧。而这正是作者真实心境的反映。”学生的回答有观点,有论据,表现出对教材的清醒认识以及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的家园的执着走进语文研究性学习,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必将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资料:

① 国家教育部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001.04.11

② 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 《教育发展研究》 2001、5

③黄孟轲《人生平台上的语文》 科学出版社 2002、9

④沈联东: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几个误区  《教学月刊》 2002、7-8

 

 

 

  

[作者简介]:

柳剑,男,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执教于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杭州市余杭区中语会会员。教学论文多次获奖,曾多次荣获各种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13919156682 E-mail:xiaoliu-2001@163.com

标签:教师随笔 立足课堂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多读多写 科学训练 ——浅谈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班级建设和管理初探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