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674 2020-09-06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峨日朵雪峰之侧》优质课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发挥想象力,体味“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的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
2.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分析诗人的立意方向与构思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
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鉴赏意象的含义及作用,把握象征的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感受诗歌所蕴含的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学习重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昌耀的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宏大的主题
【课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读课文,利用词典等工具梳理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二)了解写作背景和昌耀先生的生平事迹。
二、合作学习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
(一)阅读学习
1.作家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诗人,籍贯湖南桃源。1936年6月27日生于湖南常德市一个有着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
昌耀早年丧母。父亲王其桂和伯父王其梅,从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父亲王其桂曾任薄一波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的指导员,后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伯父王其梅早年即为中共党员,曾是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主要作品:《慈航》《斯人》《划呀,划呀,父亲们!》《大山的囚徒》《一百头雄牛》《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峨日朵雪峰之侧》《哈拉库图》《慈航》、《意绪》、《哈拉库图》《一十一枝红玫瑰》;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2000年诗人过世后有《昌耀诗歌总集》行世。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2.写作背景
本诗初稿写于1962 年,在异常艰苦的岁月里,诗人仍能执笔抒怀。写诗,已成为诗人冷寂孤独的荒原生活中唯一的慰藉。这首创作于早期、并不太著名的诗作,奠定了昌耀所有诗歌的情绪基调和精神向度,是他生命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强力的确认。
3.峨日朵雪峰
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从方位上可以模糊地说,青海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在峨日朵雪峰的西南方向。
诗歌写的是诗人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所见所思。
4.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
(三)思考问题
1.诗歌首句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怎样理解“此刻”和“仅”两个词的含义?
【明确】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2.“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请分析鉴赏这句诗的内容与表达技巧。
展开全文阅读
【明确】这是个判断句,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从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3.诗人为什么惊异于“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明确】诗人认为,眼前的景物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还未见过有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如此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
4.诗人在作品中是怎样呈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
【明确】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5.“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句诗有怎样的寓意?请简要分析。
【明确】寓意: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分析: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6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四)探究讨论——“思考问题”
(五)问题展示——“思考问题”
(六)评论质疑——“思考问题”
(七)学习总结:学生反思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
【明确】昌耀这首创作于早期的诗作,定格了昌耀所有诗歌的情绪基调和精神高度,是他生命与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强有力的确认。
【板书设计】
三、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表现技巧。
(2)说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两句诗的含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释:①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晚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 “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 “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 “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答案及解析:
1.(1)象征 拟人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只要有脚,再长的路也不怕;只要是人,再高的山也能攀登。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人只要有志气,就没有做不了的事情。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赏析:《山高路远》堪称汪国真诗歌的代表。这首诗抒发了一种进取、执着、乐观、自信的情感,表现了当代青年搏击、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那些无病呻吟的靡靡之音,还有那些空洞乏味的豪言壮语式的诗作划清了界限。它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引导,因而博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在抒情方式上,主要靠形象的议论抒发感情。议论在这里是抒情的主要手段,但它不同于那些干巴巴的说教。它将抽象的思考化作新颖而美好的形象,在形象的议论中暗示情感。在写法上,用浅显平易的语言使诗作明白易懂,易于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本诗的主旨全部凝聚在最后两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上。山高,路远,但人都可以到达,十分形象、含蓄地揭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它其实也是在强调一种精神,一种乐观、进取、执着、自信的生活态度。
2.(1)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二句开头“往岁”二字点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往事,而末句的提到的“新月出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选项不正确。
(2)B
解析:本题考查古典诗歌的内容理解和表达技巧。B选项中,“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A选项中,“歌馆”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C选项中,“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选项中,“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峨日朵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峨日朵雪峰之侧》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
《峨日朵雪峰之侧》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