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4460  2020-09-12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老子》四章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学习引导】

      《<老子>四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篇文章。本篇课文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从“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

      的方面探究“对待”的关系。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偏执于一方面,如“有”“知人”“胜人”,可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要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老子》的相关知识及老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同时,还要把文章中包含的哲理提炼出来,结合生活经验,看看是否有道理。

      【素养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

      【学习重难点】

      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学习过程】

      一、文化常识

      1.了解老子

      老子,姓    名    ,字     ,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       、       、      和      ,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       》(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人物轶事

      老子降生

      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和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老夫人与家将侍女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3.了解老子思想

      61548;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61548; 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4.了解《老子》

      《       》,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     》、下篇《     》,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展开全文阅读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二、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毂(    )    埏埴(     )  户牖(    )  

      矜(    )  赘(     )    强行者(     )     

      泮(    )      累土(     )       几成而败之(    )

      (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毂:                                  

      ②当其无,有车之用:                                  

      ③埏植:                                  

      ④户牖:                                  

      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思考2】研读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企者不立:                                  

      ②跨者不行:                                  

      ③见:              ④彰:            ⑤自伐:            

      ⑥长:              ⑦其:            

      ⑧行:            ⑨物或恶之:              ⑩处: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展开余文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思考3】研读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强行者:                                 

      ②不失其所者:                                 

      ③死而不亡者寿: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思考4】研读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其安易持:                                 

      ②其未兆易谋:                                 

      ③泮:                                 

      ④其微易散:                                 

      ⑤毫末:                                 

      ⑥累土:                                 

      ⑦无为:                                 

      ⑧欲不欲:                                 

      ⑨学不学:                                 

      ⑩复:                                 

      释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思考5】拓展阅读

      原文: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遊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菜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思考: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四、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分析】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是者不彰          彰:明辨是非

      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伐者无功

      A.此五霸之伐也 B.十年春,齐师伐我     C.坎坎伐檀兮     D.平伐其功

      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展开余文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老子名言

      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七、阅读与思考

      ①老子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哲学现象。

      ②老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问题,一个具有二重性的矛盾体。一方面,老子是“礼”家,据载孔子就曾向其问过“礼”,但是他晚年又对“礼”加以尖锐的抨击,然而,在《老子》一书中,他又大谈慈、俭、孝、祭祀等有关“礼”的问题:老子强调“道”的本源性和宇宙的生成性,但又认为其不可说,把“道”神秘化、虚无化地遮盖起来,从而在语言与“道”的关系上构成一对矛盾体;作为隐者,作为“不言”“贵言”“希言”的倡导者,他不著述不收徒,但偏偏在出关的时候,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思者自道”,这种发愤著书与他所倡导的清静无为确乎是一种矛盾;他的著述被有的人认为是“阴谋家的治世之术”和“君人南面之术”,但他在书中却又明明白白地反对专制独裁统治,反对战争,反对社会的一切不平等。这诸种矛盾,无疑构成了老子的神秘面孔和《老子》一书的神秘色彩。

      ③老子那种退回源头,主张无知、弃智的做法,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他那种清静无为,也被看成不思进取的表现:至于“小国寡民”,更被人看成是一种退回到原始社会的消极思想。也许这些都是可以批评或值得商榷之处。但是,无论如何,老子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通过“道”反对了神、上帝这种“有神论”的哲学源头,同时,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建立了哲学的概念、范畴和体系,中国哲学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和范式的建立,都与他相关。同样重要的是,他的“哲学诗”或“诗性哲学”,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的思维和诗学品格。老子的贡献是抹杀不了的。

      ④老子的思想智慧,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外儒内道”“刚柔相济”的观念,制约着中国文人的心理张力结构,规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自身的完善。他的思想不仅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教育、法律、经济、逻辑学、心理学和宗教方面,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思想意义。

      ⑤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汉代以后逐渐被神化和宗教化,成为道教的教主,被称为“太上老君”。他的思想与道教的主张有联系,但两者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老子的思想对后世道家的派别有很大的影响,从先秦到明清,受老子影响的道家学派很多,如以庄子为代表的逍遥派,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以养生为中心的养生派,以汉代的扬雄为代表的强调“玄之又玄”的玄学派,以汉代的刘德为代表的知足派,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贵无派,以及在“道隐无名”宗旨影响下的隐逸派等。可以说,两千多年来,老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的重要经纬。

      ⑥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对西方也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最晚在隋代,《老子》一书就传到了日本。而平安朝初期,大批注释《老子》的书籍,如河上公、王弼、梁武帝、唐玄宗、成玄英等人的注释本相继传到了日本。到了德川时代,日本形成了自己的老子学派。20世纪的日本学者对老子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出版的译注本和研究著作有300余部。

      八、作业

      谈谈你对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不少于300字。

      答案

      一、1.李,耳,聃,春秋,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道家,老庄,太上老君,道德经。

      4.道德经,德经,道经,道法自然

      二、

      (一)明确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矜(jīn)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三、【思考1】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毂: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②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③埏植: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

      ④户牖:门窗。

      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

      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2.明确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思考2】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见:同“现”    ④彰:彰显     ⑤自伐:和“自矜”一个意思,自我夸耀。

      ⑥长:长久        ⑦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⑧行:同“形”    ⑨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⑩处:为,做

      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2.明确: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思考3】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

      ②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明确  运用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

      【思考4】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③泮:同“判”,分离

      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⑤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⑥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

      ⑧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

      ⑨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

      ⑩复:弥补、补救。

      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明确   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

      【思考5】明确   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②见周之衰,乃遂去。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四、明确   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

      ②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③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

      五、随堂检测

      1.【答案】C

      【解析】C项,“复”是动词,弥补、补救;句子译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故选C。

      2.【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伐”是动词,夸耀。

      A项,“伐”是名词,功劳,功业。句意: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B项,“伐”是动词,讨伐,攻打。句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C项,“伐”是动词,砍伐。句意: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D项,“伐”是动词,夸耀。句意: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故选D。

      二、【答案】(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老子》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老子》四章名师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下一篇:《老子》四章优质课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