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109  2020-09-12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老子》四章优质课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二、预习检测

      1.老子,姓李名耳,字 ,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老子传世作品《 》(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字词注音

      毂 埏埴   牖  矜 赘 泮

      3.词语释意

      毂:

      埏埴:

      器:

      牖:

      企:

      彰:

      伐:

      矜:

      长:

      物:

      处:

      泮:

      累:

      几:

      复:

      过:

      三、文本探究

      1.阅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2.翻译,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展开全文阅读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3.这四章各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后回答。

      第十一章主要讲 。

      第二十四章阐述了 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强调 。

      第六十四章谈

      4.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5.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7.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8.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学习过的荀子《劝学》中有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讲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9.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课后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疑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明“《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展开余文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小题。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

      【注】①泮:通“判”,散,解。

      4.选段涉及了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组)。

      5.这两节选段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3分)

      《老子》四章  导学案答案

      二、预习检测

      1.聃  春秋  道   道    道德经

      2.毂 gǔ 埏埴shān zhí  牖 yǒu    矜 jīn  赘 zhuì   泮 pàn

      3.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埏埴:和泥。埏,揉和。埴,黏土。

      器:器皿。

      牖:窗户。

      企:踮起脚跟。

      彰:表扬,表彰;明显,显著。此处意为明辨是非。

      伐:夸耀

      矜:怜悯,怜惜;自尊,自大,自夸;庄重,拘谨。此处为第二个意思。

      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尊重。

      物:人们

      处:为,做。

      泮:同“判”,分离。

      累:同“蔂”,土筐。

      几:接近。

      复:弥补。

      过:过错。

      三、文本研习

      2.

      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第二十四章: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第三十三章: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道”仍存,这就是长寿。

      第六十四章:

      事物安稳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要在它尚未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没有陷入混乱时治理混乱。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人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人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

      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让事情失败了。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东西,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3.这四章各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后回答。

      第十一章主要讲“有”“无”的辩证关系,以车轮、器皿、房屋来说明“有”“无”是互相依存的。

      第二十四章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要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任务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在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注意,杜绝它的出现。

      4.“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5.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

      6.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7.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8.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金”;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

      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9.老子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

      (1)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四、课后检测



展开余文      1.答案:B(原文第一段中“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中的“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说的是先秦诸子的源流、派别无从谈起。)

      2.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据原文,引用的应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批评的句子才是“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答案:C(“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错,属于因果颠倒。另外“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说法也不当,原文为“可认作”。)

      4.大-小;多-少;难-易;成-败;始-终

      5.①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②在问题出现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进而采取措施。③只有注重积累,方能成就大事。④做事要有恒心,善始善终。

      【参考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老子》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老子》四章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下一篇:《老子》四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