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788  2020-09-12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老子》四章精品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字音、字形、文言知识;

      2.[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体会老子的哲学思想。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老子的思想精髓: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导入

      以动画《老子说》导入,体会老子的思想。

      二、阅读

      毂(ɡū)(    )埏(shān)埴(zhí)(     )凿(záo)(   )户牖(yǒu)(   )赘(zhuì)行(   )泮(pàn)(    )

      三、反馈

      四、讨论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日余食赘行、其脆易泮、起于累土  古今异义:跨者不行、埏埴以为器、自见者不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其未兆易谋、常于几成而败之、是以圣人欲不欲、学不学、慎终如始  特殊句式:宾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状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莫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用一句话概括每一章的内容。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自矜自伐,道者不处;自知自胜,竭力实行;为与未有,慎终如始)

      3.本文在语言表达与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①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是格言。②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第十一章以“车”“器”“室”设喻,形象阐明了对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五、展示

      六、精讲

      1.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补全文言知识。

      2.其中体现的老子的思想及其当今的价值。

      七、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3.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八、作业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

      (1)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有什么不同?


展开全文阅读
      孔子主张先让百姓富裕起来再教育他们,而老子则主张让百姓无知无欲。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在选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如“富之”“教之”“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等,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二者的不同即可。

      (2)你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

      我赞成孔子的主张。孔子把教育问题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作用是让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

      我赞成老子的主张。“无知无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虚其心”“弱其志”,就是使百姓没有伪诈之心,没有争强之志;“实其腹”“强其骨”,就是使百姓生活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没有过多的欲求。这样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老子》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老子》四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下一篇:《老子四章》实用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