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669  2020-10-04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进一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境;领悟作者 的思想感情。 

 增强对李白诗歌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难点:品味意境;领悟作者 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文体知识

1、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文章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 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三、诵读诗歌 配乐朗诵

瀛洲 天姥 剡溪 渌水  脚著 谢公屐 倚石 澹澹  石扉 訇然 鸾 魂悸  长嗟 觉时 

读准字音

实词字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2、云霞明灭或可睹 3、势拔五岳掩赤城 4、对此欲倒东南倾 5、我欲因之梦吴越

6、虎鼓瑟兮鸾回车 7、栗深林兮惊层巅 8、云青青兮欲雨 9、訇然中开 10失向来之烟霞 11、古来万事东流水 12、开心颜: 1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四、初读会意

(一)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 

①入梦的原因是: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五、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一)全诗三节各写何内容?归纳层意。

(二)研读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手法:

2、思考: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看看是怎样表现其高大神奇的? 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4、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

5、思考: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用?

(三)研读第二段

1、第二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请注意以时间和地点为序,将几幅画面找出来,并点出这些画面的特点?

2、【说梦、赏梦】 从梦境的四幅画面入手,体会诗作的主要意境

意境的赏析思路: 

①景——寻意象 

②境——组画面,概括意境特点。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③情——品情感

示范:

月夜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3、思考 “飞”表现了什么?

4、“照”和“送”写出什 么?

5、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白昼山中

登临所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人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天姥山什么特点?

傍晚山中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 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咆龙吟……生烟”一段, 这段描写在表达上有什 么作用?

夜晚仙府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 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 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3、就整体而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 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三)研读第三段

1、思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 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 山”,是消极颓废的心理外露吗?

2、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 墨来描绘梦境呢?

3、探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寄托了诗人什 么情怀?

4、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5、思考: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慨?

6、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何理解?

六、文章主旨

八、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 法做简要分析。(2分)

2、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


展开全文阅读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    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 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 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 计杀掉。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

二、文体知识

1、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文章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 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三、诵读诗歌 配乐朗诵

瀛洲 天姥 剡溪 渌水  脚著 谢公屐 倚石 澹澹  石扉 訇然 鸾 魂悸

长嗟 觉时 

读准字音

yínɡ mǔ shàn lù  zhuó jī yǐ dàn  fēi hōnɡ luán jì  jiē jué

实词字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2、云霞明灭或可睹 3、势拔五岳掩赤城 4、对此欲倒东南倾 5、我欲因之梦吴越

1、的确、实在     2、或许  3、 拔,超出 压倒    4、向东南,作状语  5、 凭借

6、虎鼓瑟兮鸾回车 7、栗深林兮惊层巅 8、云青青兮欲雨 9、訇然中开 10失向来之烟霞 11、古来万事东流水 12、开心颜: 1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弹奏 7、 使……颤栗;使……惊 用作动词,8、下雨   名词作动词 9、在中间 名词作状语 10、原来  11、向东,作状语    12、舒展;13、低头    名作动 侍奉

四、初读会意

(一)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 

①入梦的原因是: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明确: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 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五、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一)全诗三节各写何内容?归纳层意。

第一节、梦游之由(起)—— 叙述

第二节、梦游之境(观)—— 描写

第三节、梦游之吟(叹)—— 议论、抒情

(二)研读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手法:侧面描写、 对比、 衬托、 夸张 神往(热情向往)

2、思考: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看看是怎样表现其高大神奇的? 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 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 “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4、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

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写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这是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瀛洲是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神奇莫测;天姥是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 。

5、思考: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用?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 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景----神奇巍峨    情----景仰向往

(三)研读第二段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3、第二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请注意以时间和地点为序,将几幅画面找出来,并点出这些画面的特点?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山中恐怖    夜晚仙府欢乐

2、【说梦、赏梦】 从梦境的四幅画面入手,体会诗作的主要意境

意境的赏析思路: 

①景——寻意象 

②境——组画面,概括意境特点。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③情——品情感

示范:

月夜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意象:湖、月、影、溪水、猿声 

特点:清幽 

画面描述:(我因神奇的传说,而进入梦幻的世界。)那晚在月 夜清光的朗照下,我飞度过明镜似的镜湖。皎洁的月色衬着我飞 度的身影,伴我抵达剡溪。我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歇息的地方,眼前清波荡漾,耳畔猿声清亮。 

意境概括:这是一幅清丽恬静幽美的画面, 

情感:诗人沉浸其中,充满愉悦神往。

表述要点:景物、画面需突出特征 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 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人的情感隐含在画面中要细心领会、

3、思考 “飞”表现了什么?

夸张——心情迫切 

4、“照”和“送”写出什 么?



展开余文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送——拟人

5、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 治仕途,但很不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明确: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

白昼山中

登临所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意象:日出、天鸡、千岩、迷花 特点:壮美 

画面描述:我脚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登山木屐,径直攀上高耸入云的山 阶。半山腰处正遇远方的海面一轮旭日喷薄而出,空中回荡着天鸡高亢的鸣叫。山中万花迷眼,我在奇石间盘旋,不知不觉中暮色降临。 

意境概括:这是一幅雄奇壮美的画面, 

情感:诗人为之迷醉神荡,乐而忘返。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人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手法——夸张

特点——高峻

傍晚山中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 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意象:熊咆、龙吟(殷、栗、惊)云、雨、烟 

特点:恐怖 

画面描述:夜来临,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震荡着岩石山泉,使幽深的树林战栗,叫层层山 巅震惊。乌云低垂,山雨欲来。水波荡漾,烟 霭迷蒙。 

意境概括:这是一幅惊悚震撼的画面, 

情感:诗人为之惊悸。

特点:昏暗诡谲、阴森恐怖。

“熊咆龙吟……生烟”一段, 这段描写在表达上有什 么作用?

作用: ①对比:神仙世界的澄明、祥和;

②为下文神异现象的出现作铺垫; 

③增加仙境的神秘感,突出现实的丑恶。

象征了腐朽的黑暗的唐王朝社会现实

夜晚仙府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 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 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意象:霹雳、洞天石扉、青冥浩荡、日月、霓衣、风马、 云君纷纷、虎鸾、仙人如麻 

特点:欢乐 

画面描述:忽然,闪电划破夜空,惊雷震碎峰峦。神仙洞府的大门在 巨声中闪开。洞府里青空寥阔,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辉 映,金碧辉煌。看谁来了?绚丽的云霞为裳,浩荡的清风作马, 云神纷纷降临了。猛虎弹起琴瑟啊,凤鸾驾起了车,仙人济济一堂,直觉得眼花缭乱。 

意境概括:这是一幅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的画面, 

情感:让人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 心情。

3、就整体而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 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

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被奇特之景所吸引, “心颜”大开, 幸福无比。

(三)研读第三段

1、思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 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 山”,是消极颓废的心理外露吗?

明确: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 生活的态度。不过,这也是作者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

2、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 墨来描绘梦境呢?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 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 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 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 恶,对自由的追求。

3、探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寄托了诗人什 么情怀?

(1)这是一个瑰丽变幻、自由壮伟的梦。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表达向往自 由乐土之情。写梦中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极端丑恶,写对梦中仙境的 向往正是为了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表现自己蔑视权贵、旷达乐观 的精神。因此,诗歌的前半部分是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则是 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2)这是一个“没有诗人参加”的仙人盛会之梦。 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诗人却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旁观者。套用朱自清 先生的话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看,我们可以把作者的梦境 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宫廷生活的折射。梦境的神奇变幻、扑朔迷离甚至于恐怖, 就好像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 

(3)这又是一个庄周顿悟之梦。通过梦,他及时苏醒,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决裂,不事权贵,回归山水之间。

4、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5、思考: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慨?

明确: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这是消极的人生观。

6、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何理解?

明确:揭示主旨,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描写 神仙世界,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这句话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

六、文章主旨

本诗描写了作者自身对梦境中天姥仙境美景的 向往,表现了作者憎恶现实、蔑视权贵、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和向往自由、追求乐土的美好愿望。

七、李白作品欣赏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将 进 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八、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 法做简要分析。(2分)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 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写出了李 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 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 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 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2、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    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离散(漂泊) 暮春 哀伤惆怅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

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 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 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 计杀掉。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 决心。 

⑵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 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卫国的情操(要切合原诗,有 观点、有分析。)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梦游天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下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