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402  2020-10-13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声声慢》参赛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课前学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

      (1) 凄凄惨惨戚戚    戚戚: 忧愁悲哀的样子。

      (2)乍暖还寒时候    乍: 读zhà,初,刚。这里指写深秋忽冷忽暖的多变气候。

      (3)最难将息      将息:  调养,静息。   

      (4)有谁堪摘      堪:能够。意思是没有人能有摘花的兴致。

      (5)怎生得黑      得:捱得到。怎样挨得到天黑呢。

      (6)梧桐更兼细雨    更兼:更加上,更夹杂着。意为细雨打在梧桐上。

      (7)怎一个愁字了得     了: 概括。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

      2.查阅资料,填空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 婉约 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醉花阴》;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  《菩萨蛮》    《武陵春》  、《声声慢》等。

      《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作者也因此被誉为 婉约派正宗 词人。清代沈谦赞叹婉约派词家二李“极是当行háng本色”,“词家二李”指的是 南唐后主李煜 和 南宋时期的李清照 。清代王士嫘léi将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与 辛弃疾(字幼安) 并称为“济南二安”。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多是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多是怀旧悼亡,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词风凄婉哀怨。

      课堂探究

      思考一:1、《声声慢》创设凄凉意境,传达愁苦感情出奇美妙,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最突出的手法有两点,请把它概括出来,并举出具体例句。

      答:(1)借叠字的运用,直接渲染凄凉心境。(直接抒情)例句:“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借情境意象的铺叙,间接表现悲苦心情。(间接抒情)例句:①借铺叙情境抒情的:“寻寻觅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②借意象描述抒情的: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2、在这首词里,有一句话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找出来。这一句话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在全词中起怎样的作用?又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答:(1)这个千古绝调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形式上特点是:巧妙运用叠字(14个字,7组叠字)

      (3)在全词中起的作用是: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使全词富有音乐美,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增强了感情。

      (4)抒发感情的手法是:十四字,三个叠字句,从神态、环境、心情三方面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每一个层次的叠字之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同样是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感情极为强烈。

      思考题二:本文的诗眼是“愁”字,本诗借用淡酒、秋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抒写愁情, 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愁情的?(回忆所学诗句,探究意象的寓意)。

      1.黄花喻  女子憔悴的容颜。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也是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同时寄托孤独寂寞的情怀。 菊花,一种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诗人孤独寂寞情感的寄托。    

      2.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3.雨是   哀伤﹑愁丝    的象征。   

      4.酒是   “愁”   的象征。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晚年凄凉惨淡

      5.晚风渲染了一种   愁情   。           


展开全文阅读
      6.过雁是离愁、思乡的象征。

      愁: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国愁--亡国之恨。

      主旨:  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

      目标检测

      1.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它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十四个叠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4.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抒发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5.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词人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等,词人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答:1.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2.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3.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4.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5.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6.下面是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推荐语,请你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写一段推荐语。要求:语言有文采,不必拘泥于所给例句的形式,要突出该词的特点,不少于50个字。

      这是一幅气吞万里的江山图景,一部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它用窥民疾苦的目光取景,用浩然正气构图,用报国热情调色,再用如画的语言将其装裱得浑然天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晓畅易懂;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意境优美;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情感真挚。一首《声声慢》,道出了人间多少愁绪。

      课堂小结

      比较鉴赏

      1.苏辛均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通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答:(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2)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答案二: (1)相同点:①景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都雄奇伟壮,场景都气势恢弘,意境都雄浑壮阔。

      ②人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儒雅潇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这样的形象充分体现出豪放气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

      ③事件方面。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出豪放气势。

      ④情感方面。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两首词的结尾虽都有点儿感伤,但不同于婉约风格的伤感,而是苍凉、忧愤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

      (2)不同点:①形象上,所写之景及人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写的是周瑜,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轼与辛弃疾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周瑜高雅洒脱,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做中郎将,三十四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而满腹经纶的苏轼却不但未被重用,而且被贬。苏轼写本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特别仰慕周瑜。孙权十九岁成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二十岁作为三军统帅,不畏强敌,以少胜多。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

      ②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如:“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字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二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

      ③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而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初嫁”衬周郎;而辛词用典颇多,典中套典,自然精当。

      ④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豪中带旷,即借周瑜的英雄气度抒写自己的豪迈、旷达;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的是借颂扬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壮举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豪放之中蕴含更多悲壮之气。

      知识卡片

      1.词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原为按曲歌唱的歌词,叫曲词或曲子词,也称长短句,乐章或诗余等。词牌不等于题目。词在结构上大多是分段的,段在音乐上叫片或阕,阕是乐曲终止的意思。词大多是双阕的,也有一阕或多阕的。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全盛于宋代。词史上出现了“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流派。

      2.怀古诗  题材特征是标题中含有“咏史”、“怀古”“登某地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内容情感多是缅怀先贤,表达敬仰和惋惜;自比古人,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和伤感;借论古之得失,借古讽今,忧国忧民。手法多用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化用典故、借古讽今等。

      3.婉约派和豪放派  宋词按其风格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比较狭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其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秦观、周邦彦、姜夔等。豪放词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内容上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其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岳飞、陆游等。

      4.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5.衬托,也叫映衬。运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衬托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的作用大致说来有以下两种:①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②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

      衬托的常见形式:

      1.以景衬情,即通过对具体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2.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此外,衬托的方法还有以小衬大、以丑衬美、以虚衬实、以反衬正等。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声声慢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参赛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