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495  2020-10-13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参赛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课前学习

      1.题解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是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怀古是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本词中出现的古人有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 颇。

      2.感受感情基调  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圈出。

      欢快、忧愁、寂寞、伤感、豪迈、痛恨、恬淡、闲适、悲愤、思念、 激昂、消沉。

      3.查阅资料,填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辛弃疾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任后,一方面,他积极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南宋朝廷上下一片北伐声,激起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然而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令他忧心忡忡。

      课堂探究

      思考题一: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极具代表性。请在文中找出典故,并指出这些典故的来源和作用,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 权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风流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 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可堪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 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思考题二:本词运用了四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结合词句内容完成下表。

      对比 目的 作用

      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思考题三:这首词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词人通过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1)这两个人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作者借此表达出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上阕在塑造这两个人时,详写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目标检测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展开全文阅读
      5.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有“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8.词中作者借“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课后巩固 

      对比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思考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

      注  这句话是曹操对孙权的赞叹之语,全句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刘景升即汉末群雄之一的刘表,有三子,但都没能将其父的基业发扬光大。

      (1)这两首词在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 相同点:①都表现了对三国英雄孙权的敬慕,表达了词人渴望像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②这两首词都做到了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③都注意化用古人语言,活用典故成语,借古讽今。

      不同点:《永遇乐》颂扬了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讽刺了刘义隆急躁冒进,上下阕形成对比;而《南乡子》则用三问三答来表达情感与思想。

      (2)这两首词都用到了问句,各自有何作用?《南乡子》中的两个感叹句有何作用?

      答 《永遇乐》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为赵国效劳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一旦被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的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最终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报国无门,辛弃疾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他的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南乡子》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让人深思。“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这里的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词的下阕结尾处同样有一个感叹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之子一类的废物,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永遇乐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声声慢》参赛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参赛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