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409  2020-10-24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并分析句段含义,正确翻译文言句子。

      2、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创作背景

      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

      3、韩愈与古文运动

      (1)骈体文

      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

      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4、解题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捕蛇者说》这种事情。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古代还有一些和“说”类似的文体,如表、记、铭、赋、传、书、序等。

      二、课前检测

      1、读课文,掌握字音

      句读(     )      或不(    )焉       相(    )师       欤(    )    

      郯(    )子       传(    )道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2、掌握下列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

      或师焉,或不焉。(     )通(     )

      三、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2、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你觉得老师重要吗?

      3、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二)第二段

      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2、 本段分为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第三、四段

      1、第三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 第四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字词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全文阅读
      A.数罟(ɡǔ))  洿池(kuā)     近谀(yú)     师襄(xiāng)

      B.跬(guǐ)步  经传(zhuàn)  以贻(wèi)之    苌(cháng)弘

      C.骐(qí)骥    句读(dòu)    贻(yí)之   老聃(dān)

      D.驽(nú)马    郯(tán)子    子蟠(pān)    无长(zhǎng)无少

      2.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吾从而师之。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4.下列划线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作《师说》以贻之          贻笑大方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郯子之徒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6. 选出对下列6句中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而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

      

      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或师焉,或不焉

      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9.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类的人;才德优秀)

      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

      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二)解释词义

      师道(     )之不传(    )也久矣 


展开余文
      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 

      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吾从而师(     )之 

      君子不齿(     )

      郯子之徒(     )

      (三)词类活用

      吾师(    )道也

      耻(     )学于师

      小(     )学而大(    )遗

      吾从而师(    )之

      是故圣(    )益圣,愚(    )益愚

      (四)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而耻学于师

      3、则群聚而笑之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不拘于时,学于余。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师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明确对象,有的放矢,议论文要有针对性——《劝学》《师说》整合教学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明确对象,有的放矢,议论文要有针对性——《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整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