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470  2020-10-27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拿来主义》名师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并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鲁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同时为振兴中华文化发挥自我的一份力量。

      一、预习新课

      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先驱,一个时代的伟人。他思想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这篇深刻的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历史的车轮碾过岁月,今天我们已经迈入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地球村意识,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之广阔,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 “不薄洋人爱古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首先要拿来。然后再进行挑选、创新。我们要沐浴在古今中外文化圣贤的光辉里学会成长。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总体感知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导读理解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明确: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3、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的。

      明确: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提示: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明确:(1)第1、2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展开全文阅读
      (3)第6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5、文章第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联系上下文,对第8、9两个自然段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第8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要求和重大意义。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请仿照句①的方式对下文中的比喻论证进行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而绣花时,每一针下针都要准确;绣花也必须是一针一线才能做成的事情;绣花还是个慢功夫,一两天绣不出好花来。

      ①绣花每一针都要准确,说的是扶贫一定要精准有针对性。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答案:②绣花要一针一线,说的是扶贫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

      ③绣花是个慢功夫,说的是扶贫是一项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步步为营。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反对党八股(节选)》参赛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