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855 2020-10-30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统编版必修上册《劝学》《师说》基础知识梳理
一、重要实词的识记:
《劝学》
1.輮使之然也(使……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2.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强,宏大) 劝学(勉励,鼓励) 闻者彰(清楚)
3.绝江河(横渡) 跬步(古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4.镂(雕刻) 圣心备焉(具备) 风雨兴焉(起) 功在不舍(停止) 锲(刻)而不舍
5.君子博学而日参(验,检查)省(省察)乎己 跂(提起脚后跟)而望
蟹六跪(蟹腿)而二螯(蟹钳)
二、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5、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6、虽有槁暴:“有”同“又”。
三、古今异义:《劝学》
1、輮以为轮——“以为”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金”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用心”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5、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走狗。
6、下饮黄泉 “黄泉” 古义:地下水。今义: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8.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古义是两个词,是土地方圆。今义是某处所。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是两个词,是那个人。今义是多指男性配偶的礼貌称呼
《师说》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从而”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四、一词多义:
《劝学》
1.绝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 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 强
①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 假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假装)
④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 望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 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④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 闻
①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见闻、见识)
③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听说)
④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
⑤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⑥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展开全文阅读
《师说》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知识点2虚词
于: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从,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善假于物也 引出动作支配对象,不译
之:
1.锲而舍之: 代词。
2.青,取之于蓝: 代词。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的。
5.輮使之然也: 代词,木。
虚词:“而”: 1表转折
.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 2. 表修饰
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3. 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 4.表递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5. 表因果\表承接 而神明自得 6.表假设 锲而不舍:
.焉: 1.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语气助词,“啊、呢、了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3.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相当于“之”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于是、于此”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怎
6.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师说》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知识点3:句式
《师说》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3.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4.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劝学》
(一) 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展开余文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知识点4:词性活用
《劝学》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师说》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抛砖引玉:文言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1、翻译的范围: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
2、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通俗的讲,译文要符合汉语言的特点,注重一句话的完整性,即内容、结构、文采,也就是内容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顺畅,语言载体的文采文学性。
3、翻译的方法:增、删、补、留、调、变。
增:就是把原来单音节的文言词语翻译成双音节或者多音节的词语,比如,表示肯定的“可以”是两个音节,而文言文用“可”一个音节就完成了,《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可以”是两个词,“可”翻译成“可以”,“以”翻译成“凭借”。
删: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删去一些辅助性的成分。“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例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翻译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本身无意,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例句:“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例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留”,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句中划线的词分别是帝王记年、人名、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4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5文言文五步阅读法:
(1)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 ①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②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③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④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⑤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2)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①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②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③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④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⑤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3)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①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②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③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④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4)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 ①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②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③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5)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 ②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③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④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侯晓旭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统编版必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统编版必修上册《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公开课导学案
下一篇:
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