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85  2020-11-04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湘乡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教学目标:

      1、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品味文章隽永生动、深沉绵密的语言;以读带赏,尝试

      创作。

      2、品读写景的文字,了解散文对秋景的独特感悟;引导学生在赏景中感悟生命

      中丰富的美。

      授课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利用阅读课自读课文,并完成导学案。

      2、学情分析:收集调查问卷,对学生反馈进行整理分析。

      问题设置:学习这样的写景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方法?

      问卷分析:学生存在阅读方法上的不足。

      教学过程:

      导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为何会对北方故都的秋天产生如此深挚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本,解读作家为何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一、检查自读,整体感知。 

      ①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②这种清、静、悲凉的秋味,作者是通过几幅画面来表现的?

      明确:挑选了若干景物,通过五幅画面来表现秋味。

      二、缘景明情品秋味

      活动一,看“小院秋晨”图,品秋味。

      步骤:

      ①以读品秋味。

      ②你觉得“秋味”都是从哪些描写中体现出来的呢?

      ③如果作者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呢?

      问题设计:

      ①为什么要在“破屋”?

      ②为什么要是“早晨”?

      ③为什么要是“冷色”?

      ④为什么称为“飞声”?

      ⑤为何要写“秋草”?

      明确:(1)对意象的选择。

      选择意象:牵牛花、鸽哨、青天、日光、破壁腰、破屋、秋草

      (2)对色调的把握。(视觉)

      冷色调--雅淡            暖色调--俗艳          “清”

      (3)对声音的描写。(听觉)

      以声衬静(“静”)

      (4)对环境的刻画。

      ①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②“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氛围。

      感悟:凡是属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存在的价值,引起生命的蓬勃之感的,自然可以激发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撩逗起悲凉之感,也不失为一种丰富的审美体验。

      活动二:看“秋槐落蕊图”,品秋味。

      方法:

      1、选择物象

      2、描写角度

      三、知人论世悟秋味

      活动

      讨论思考:毛泽东很多诗词中也写到了秋天,回忆熟悉的词句,联系文人生平,再悟秋味。

      明确:毛泽东生于1893年,郁达夫生于1896年;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两人的经历不同,从事的事业不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要为民族求得自由和解放,他比纯粹的文人更容易看到民族解放的前路和希望。

      郁达夫是进步文人的代表,积极参加文化界抗日工作,但他的第一重身份是文人,这种身份需要他敢于去创造、发现身边丰富的美,他更愿意把“悲凉”当作一种美。

      四、写作迁移:


展开全文阅读
      散文实现深挚情感的表达,需要语言的建构,需要典型的意象,需要创作者对生活和美丰富独到的感悟。请你联系作者笔下的秋景,对下面诗歌空缺处进行补写。

      人说故都的秋,在钓鱼台的柳影里,在陶然亭的芦花上。

      或者在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还有西山的虫唱。

      可是啊,如何比得上,在小院里品一盏浓茶,

      听 高天上破空而来的鸽唱。

      秋是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丝日光,秋是破壁腰旁,

      蓝朵吹着喇叭深情地吟唱。

      秋是槐花的落蕊,撩逗起的淡淡的落寞的   联想  ;

      是房前屋后,秋的 残唱 ;是雨后的微凉,是枣树一生最美的时光。

      那里,是龙儿长眠的地方,那里是我精神的故乡。从没有一处秋的景致,能让我万般眷恋,终生怀想。

      五、总结: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天地有大美,人生有百味,自然能激发人丰富的审美体验,启发人对于生命新的认识和思考。作者笔下的“秋味”与他个人的气质无不关系,但文人的气质,又何尝不是时代塑造起来的? 

      那么,30年后,还是北京,一个双腿失能的青年,他眼中的自然是怎样的呢?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感悟呢?请大家课下品读《我与地坛》。

      布置作业:从第三、四、五幅秋景图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从物象、手法、情感、语言等角度,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点评。

      推荐阅读:欧阳修《秋声赋》 

      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浪淘沙北戴河》《沁园春长沙》

      泰戈尔《飞鸟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板书:                     缘景明情品秋味

      知人论世悟秋味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故都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
下一篇:《故都的秋》参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