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713 2020-12-10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 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审美鉴赏与创造: 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 爱欣赏之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一首诗歌《归园田居(其一)》。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谥号 “靖节先生”、自号 “五柳先生”,他的诗歌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田园诗人”。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归乡后,作《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本课所选为第一首。
三、朗读课文
1、教师找一名学生朗读,给予诵读指导。
2、播放朗诵录音。
3、学生齐读。
四、新课讲授
1、教师强调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2、解题:“归园田居”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归)
追问:标题只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去何处? 4、归去如何?
3、分析、解决问题。
(1)从何而归? (用诗中原句回答)
明确: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2)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 (原文诗句回答)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做官,非本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
追问:陶渊明一生做官辞官多次,难道仅仅用一个“误”字就能解释吗?
明确: 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②彻底悔悟。 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园田”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它是不是根本原因呢?请在诗中继续寻找答案。(提示:点题的诗句是哪一句?)
明确:守拙归园田
追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不归园田就无法守拙?)
明确:守拙,即守住“正直善良”的本性。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官员皆是尔虞我诈左右逢源,没有这种本领就无法得意于仕途。所以,正直良善之辈就会感到压抑束缚,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归园田是他最好的归宿。
所以,诗人“归园田”是为了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向田园)
(4)归去如何?
① 学生齐读:“方宅十余亩”至“复得返自然”。
② 思考:诗人描写了田园的哪些景物?田园的景色有何特点?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明确:
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近景,亲切可即,环境幽雅美丽)
远村、炊烟。(远景,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所闻: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 和平 )
景物特点:恬静 空阔 幽雅 朦胧。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这里,作者所写的都是乡村生活常见的景物,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好,令人向往。因为这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远离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可以说,这里是一方净土,一处充满清幽宁静的心灵家园。
小结:总之,这几句话,诗人抓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③简介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问:我们以前学过的使用白描手法的作品有哪些?
展开全文阅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4、探究、合作
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明确:(1)我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我反对这种说法。a.陶渊明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不愿同流合污,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官场的反叛; b.“性本爱丘山”,这是陶渊明的个人追求; c.陶渊明处在乱世之中,纵是文武双全,有济世之才,一介书生,除却不甘之外,也只有悲愤和无奈,既然改变不了现实,还不如独善其身。
(3)辩证地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从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感来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如果人人都因对社会不满而消极避世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如何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但陶渊明的归隐是坚守节操,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五、课堂小结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厌弃官场的高洁,他不仅创作了最美丽的诗文,且塑造了最完美的人格。它的独特艺术个性及高尚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六、学生尝试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陶渊明笔下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请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顺序和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
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亲切可即,环境幽雅美丽) 近景
远村、 炊烟 (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远景
所闻: 狗吠、鸡鸣 (以动衬静,更显宁静、 和平 )
小结: 景物特点 恬静 空阔 幽雅 朦胧
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吴义欢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文学类(小说散文)文本阅读题常考题型答题要点及格式(高考复习指导)
下一篇:
名著导读《唐吉诃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