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088 2020-12-22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屈原列传》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作者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 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史学家、 文学家、思想家。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主要作品:《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史记》等。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本纪记帝王, 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史记》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鲁迅先生曾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楚辞》文体特点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汲取了楚地民歌的营养,运用楚地方言韵律,写成诗歌形式,反映楚地的民风。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赋、比、兴的糅合形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语言上,突破《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字数不等,句法参差错落,起伏回宕,并且多用“兮”字增强韵律和表达充沛的感情。
西汉时期,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合编为《楚辞》。从此《楚辞》便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 “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风”和“骚”分别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1)屈平属草稿未定 (2)谗谄之蔽明也 (3)疾痛惨怛 (4)谗人间之
(5)《小雅》怨诽而不乱 (6)上称帝喾 (7)靡不毕见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9)蝉蜕于浊秽 (1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1)齐与楚从亲 (12)乃令张仪详去秦 (13)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14)虏楚将屈匄 (15)亡走赵,赵不内 (16)杀其将唐眜
(17)子非三闾大夫欤? (18)被发行吟泽畔(19)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20)受物之汶汶者乎 (21)而蒙世之温蠖乎? (22)《哀郢》
三、对照课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完成任务单。
任务单一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
实词 重点
虚词 特殊
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一段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第一段内容: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问题: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任务单二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二段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
内容: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原因。
问题: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任务单三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三段 屈原为何写《离骚》
明确: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
展开全文阅读
内容:评论屈原的作品《离骚》和屈原的高尚品质。
问题: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任务单四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四、五、六、七段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明确: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 “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 “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 “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 “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 “复之秦”:之:动词,到。
内容:叙述了楚国在屈原被黜之后,为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侵凌,日削月割,内外交困的情形。
问题: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④复释张仪⑤诸侯击楚⑥赴秦身死
任务单五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八、九段 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
1、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内容:顷襄王怒而迁之
问题: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 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任务单六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十、十一段 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内容:屈原自投汨罗和他对后世的影响。问题:
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任务单七
段落(疑点用红笔标画)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 段落内容 思考
第十二段 最后这段的作用。
明确:
前两句是这篇传记的资料来源,一是屈原的作品,二是实地探访;二是抒发复杂的情感。
四、研习课文
思考1: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要求:先找出原句。
明确:
提示:王甚任之(1)—→王怒而疏屈平(2)—→屈平既绌(4)—→顷襄王怒而迁之(9)—→遂自沉汨罗以死(10)
点拨:任——疏——绌(黜)——迁——投
思考2: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任——疏
第二部分(4——9自然段): 黜——迁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 投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 影响
第五部分(第12段):总评
思考3:认真研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1)试着将第3段划分部分。
第一部分:《离骚》的写作缘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盖自怨生也”
第二部分:介绍《离骚》的文风特点和主要内容。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文风特点
上称帝喾……故死而不容。——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赞颂屈原的伟大人格。
(2)从作者夹叙夹议的论述中,找出屈原的“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屈原的“志”主要体现在忠君爱国与坚持真理两方面。
①忠君爱国:“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②坚持真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者也。”
(3)作者司马迁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将其评价成什么?
明确:司马迁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将其称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钦佩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思考4.第4——7自然段,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文章第4—7段,叙述了楚国在屈原被黜之后,为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欺凌,日削月割,内交外困得情形。先是怀王惑于群小,为张仪利诱,背信弃义,与齐国绝交,导致外无强援。接着,怀王盛怒,“大兴师伐秦”兵败,失去汉中地;又“悉发国中兵,又深入击秦”为魏偷袭,陷于“大困”;“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这中间,又内惑于宠臣靳尚、宠姬郑袖。最终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这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命运,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楚王父子昏庸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
思考5:研读第8—9自然段:
(1) 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
(2)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明确:
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间接评价《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指明了“圣君治国累世 而不见者”的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从这两段本身来看,从两个角度来写:
①从为臣角度写。屈原——被绌被迁而心系怀王;怀王——屡受秦骗却至死不悟。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②从为君——怀王角度写。运用议论方法,突出“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的后果。
思考6:第10自然段自然段,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品格。是对人格的赞扬和景仰。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同时,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思考7:第三段最后一句“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明确:志:忠君爱国、坚持真理。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这篇传记主要就是为人才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绝,却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致穷困潦倒,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王一再排斥,再被顷襄主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贾谊是汉初最有才气,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之一,但终未被重用才能无从施展,终生郁郁不得志。司马迁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李景星《四史评议》: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抑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
五、写作方法
前人评价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与《史记》中其他许多传记不同,《屈原列传》在叙述中融入大量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试着分析一下“传”“评”结合的特点。
明确:
寓评于叙(第10、11段)第十段与渔父的对话,这一段取材于屈原的《渔父》,几乎照搬,既是屈原自述其志,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赞美和礼敬。
夹叙夹评(第3、7段)
篇末总评(第12段赞语)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优秀教案
下一篇: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过秦论》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