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278  2021-02-20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自主学习案

      了解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学过篇目中的孟子名言:

      1、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孟子》的文章语气极为逼真,大都接近口语,十分生动而有风趣。 

      “好辩”的色彩也是《孟子》的突出特征,其好辩是建立在“仁政”、“性善”之上,理大而言顺,旁征博引,善用现实中的浅显之事作比,故有“善辩”之论。

      《孟子》散文“善辩”的最大的特色是文章的气势。“磅礴、苍健、雄辩滔滔、富有力度是孟子文章气势的基本特征。

      其次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合作探究案

      一、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词: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谈论

      2、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这个话题)

      王:名词活用动词,行王道。

      3.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4、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觳觫:恐惧而战栗

      就:走向

      5、然则废衅钟与 

      与:同“欤”,吗      

      6、不识有诸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

      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  

      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本来 

      9、然,诚有百姓者

      然:是;诚:的确。


展开全文阅读
      10、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形容词做动词,感到奇怪。

      1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小、大:形作名       恶:何,怎么

      1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恻隐,哀怜

      13、是诚何心哉

      诚:真的

      1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当  

      15.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所以:表原因          合:符合

      1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 “尊敬”,后两个是“老人”     及,推及

      二、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是乃仁术也(判断句)

      夫子之谓也 (判断句)

      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 )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省略句)

      将以衅钟 (省略句)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

      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

      牛何之 (宾语前置)

      然则一羽之不举 (宾语前置)

      舆薪之不见 (宾语前置)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宾语前置)  

      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主谓倒装) 

      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是说您这样的人啊(宾语前置) 

      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7、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9、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1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四、请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使君臣受到危害,和诸侯结怨,以一敌八,后果不言而喻),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五、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课后巩固案

      欧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展开余文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洵)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灰跃<捌渚靡玻林婢湫刂谢砣灰悦鳎羧酥怨痰比徽摺H挥涛锤易猿銎溲砸病J奔染茫刂兄匀找娑啵荒茏灾疲猿龆橹R讯偃林牖牒蹙跗淅粗滓樱挥涛锤乙晕且病=逗榉堵邸贰妒仿邸贩财咂词鹿燮淙绾危课∏匝裕恢哂纸晕杂,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节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注】)

      【注】本文创作于嘉佑元年(1056年),欧阳内翰即欧阳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B.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C.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D.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古指黄河以东地区。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故山西境内黄河以东为河东。

      B.场屋,又称“科场”,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引申指科举考试。

      C.布衣,古代平民穿布制的衣服,不能穿精美鲜艳的丝制品,故常用布衣借指平民。

      D.执事,古人对自己的谦称。常用于对话或书信中,如“敢以烦执事”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颖悟超群,文章冠天下。欧阳修幼年聪敏过人,刚成年时就享有极高声誉;参加科举荣登甲科,与梅尧臣作诗酬答,文章天下闻名。

      B.欧阳修才能卓异,受朝廷器重。仁宗任用天下名士时,欧阳修首先入选;他在枢密院任职时,与曾公亮重新编制军事地图和士兵名册。

      C.欧阳修奖掖后进,慧眼识人才。欧阳修赏识举荐的后进大多成为名士;曾巩、王安石和苏父子不为人知时,欧阳修广为游说,他们才名闻于世。

      D.苏洵博观慎书,希望遇伯乐。苏洵苦读文章,历经从惶然到胸中有言而书之的过程;后写成《洪范论》等文章呈给欧阳修,期望能被了解。

      【解答】(1)A.“其兵”为名词,作“分”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C;“转输”的意思是“物资运送”,作“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麟州,是天然地势险要的地方,不可放弃;如果放弃了,那么河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老百姓都不能安稳居住生活了。不如分散一部分麟州的兵力,驻扎合并到黄河以东的各个堡垒,遇到紧急情况了还可以相互支援,并且平时还可以减少物资运送,在谋略方面是适宜的。

      (2)D.“古人对自己的谦称”理解有误,执事是古人对对方的敬称。

      (3)C.“欧阳修广为游说,他们才名闻于世”理解有误,原文是“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游”意为揄扬、称赞,句子的意思是“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年幼的时候敏捷聪悟过人,等到成年的时候,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参加礼部会试名列第一,被选拔列入甲科(进士)。与梅尧臣交往,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庆历三年,掌管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换,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当初范仲淹被贬去饶州时,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认为范仲淹有理而被放逐,(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议事者想要舍弃麟州来节省粮饷。欧阳修说:“麟州,是天然地势险要的地方,不可放弃;如果放弃了,那么河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老百姓都不能安稳居住生活了。不如分散一部分麟州的兵力,驻扎合并到黄河以东的各个堡垒,遇到紧急情况了还可以相互支援,并且平时还可以减少物资运送,在谋略方面是适宜的。”因此麟州得以保留下来。主持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当时的读书人推崇写新奇怪癖的文章,欧阳修极力排斥贬抑,凡是写这样的文章的读书人就摒弃(不予录取)。科举考试(写新奇怪癖文章)的风气,从此就转变了。欧阳修在枢密院时,和曾公亮一起考查全国的军队数量以及河北、河东、陕西三路驻守军队的多少、地理方位的远近,重新编制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被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奖励推荐后进,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还是隐蔽于民间的布衣百姓时,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

      我(苏洵)取出《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这些文章,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浏览多了那些文章,又令人吃惊。等到时间长了,(我)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也还不敢写出我想要说的话。时间久了,胸中积累的话越来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试着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反复诵读古人的书便觉得文思泉涌,写起来容易多了,然而就是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近来所写的《洪范论》、《史论》总共七篇,您看怎么样?唉!我一个小人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是在夸赞自己,用来求得别人的赏识。我只是希望您理解我多年来的苦心,像我这样做绝不是偶然的,愿您察明我的心意。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齐桓晋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设计
下一篇:《齐桓晋文之事》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