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428 2021-02-20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设计
班级: 姓名:
1.《齐桓晋文之事》
素养目标
1.熟读文本,深入文本
2.对孟子论辩逻辑的理解归纳
3.对孟子的深入理解与感知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二、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资料链接
1.孟子其人(见作者介绍)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1)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了解一下前318年的齐宣王:
齐宣王档案
姓名:田辟彊,前319—前301任齐国君王
偶像:齐桓、晋文
嗜好: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梦想:王天下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一、介绍背景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展开全文阅读
(一)、解题:
“齐桓”即春秋时 期齐国国君“齐桓公”
“晋文”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
这二者都是春秋五霸中的代表人物。
“事”指的是争霸之事。
(二)梳理知识点:
1.闻、徒、道、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王;
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谈论“王道”。
2.何如、王、保民而王、御、若、之、衅、觳觫、若、就、然则、与、易、识、诸、爱、固、诚、褊小、爱。
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肯定齐宣王能够做到。
插入知识提问——考考你: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且焉置土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徒劳无功。
3.徒手擒贼、家徒四壁、徒步前往。
若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4)天涯若比邻、安之若素、置若罔闻
(5)天若有情天亦老
(6)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之
(1)牛何之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顷之,烟炎张天/填然鼓之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异、恶、若、隐、择、宜乎,乃、仁术、庖厨、说、忖度、乃、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戚戚、复、钧、明、察、秋毫之末、舆薪、许、形。
剖析齐宣王未成王道的原因,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4.超、语、诚、折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寡妻、御、举、推恩、无以、妻子、所以、大过人、权、度、度。
为齐宣王指明努力的方向。
插入知识提问——考考你:
乃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家祭无忘告乃翁
(3)此乃大丈夫也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诚
(1)帝感其诚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快速回看课文,思考:孟子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
1.“臣未之闻也”巧妙岔开话题;
2.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其 具有“保民”的基本条件,拉近与齐宣王的距离。增强故事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一羽之不举”“舆薪 之不见”的一组比喻和“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的一组对比性的比喻反复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使得说理形象准确,浅显易懂。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
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梳理知识点:
1.抑、兴、危、构怨、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令、岂、辟、朝、莅、中国、抚、四夷、若、殆、孰、方、齐集、服、何以异、盖、发政施仁、士者、涂、疾、赴愬。
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督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理清“王道”和“霸道”的区别: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事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以便取得胜利。
快速回看课文所学部分,完成以下任务:
①齐宣王之“所大欲”是什么?
②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什么?
③孟子假设邹国与楚国之战,有何意图?
④孟子如何具体描述实行王道的威力的?
2.惛、明、恒产、恒心、士、若、因、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然后、罔、制、产、仰、事、畜、乐岁、凶年、之善、赡、奚、暇、衣帛、之、失、夺、谨、申、孝悌之义、颁白者、然而。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快速回看课文所学部分,完成以下任务:
孟子为齐国描绘的社会蓝图是怎样的?怎样才能实现这幅蓝图?
(二)总结
本文记录的是齐宣 王和孟子的一次对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从而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
展开余文
“高超的论辩艺术、当仁不让的担当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浩然正气。”“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二、升华总结:
尽管孟子理直气壮,论辩艺术高超,但他所宣扬的“仁政”、“王道”,最终还是为齐王所遗弃!没过不久齐宣王攻打燕国,五十天,大获全胜。孟子再次离开齐国。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韩愈)
孟子44岁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到处游说。在自上而下追逐私利的战国乱世,孟子穷其一生践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肩负“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奔走各国推行“仁政治国”的士人理想。尽管四处碰壁,却始终锲而不舍。
我们被他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孟子之谓也,”孟子是中国人的一把利剑,一面刺破旧时代的桎梏与黑暗,一面让人道关怀直抵普罗大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说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说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话语掷地有声,无不充满着激荡人心的巨大力量!
大气象、大关照、大智慧、大丈夫,孟子之谓也。
我们被他大丈夫的浩然正气所激励:一个心忧天下,又百般尝试的人,无论是否成功,他都是一个时代的人杰。
三、补充一部分孟子名言: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反馈检测】
翻译句子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8.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9.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10.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
思考:面对齐宣王这样的游说对象,孟子举“以羊易牛”这件事的目的何在?
1.营造环境,力求接近(提及宣王自己所做但又被忽略的“善事”)
2.发掘善念,放大优点(使宣王为自己的“善念”而感动、信服于孟子“可”的论断,然后可以可守可攻。守是面对齐宣王率尔之问,孟子直接答复“可”,句式短小有力,信心十足;攻是抓住一点善念,得出宣王有“不忍”之心,进而说明宣王有实施仁政,保民而王的慧根,这样的推理进攻,让宣王也感觉良好,信心倍增,情不自禁的问道“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等于被赶到预设的埋伏之中。)
3.这个例子既上接“可”的论断,又为下文仁政不施的荒谬之处做好铺垫。
思考:文中孟子提及百姓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看法以及君子之所为有何目的?
孟子提出老百姓对宣王有所误解着实令人汗出,好不容易才把齐宣王引到保民的正轨上,这样的“误解”又把宣王推回去,是为纵;但是正是这种尴尬,才让齐宣王认可了孟子的看法“不忍之心”需要让人明白,看得见,才不会有误会。这样就等于承认自己有“不忍”之心,而且心甘情愿的做仁德君子,被牵着进了埋伏圈,是为擒。这样实际上看似危险,却从侧面巩固了正面游说的结果。
逻辑思路:
上(近):情形造境
正(赶):防攻有序
侧(牵):欲擒故纵
下(诱):埋下引线
整体论辩特点:
逻辑严密、目标明确、情感浩然,游刃有余(循循善诱、引人入彀、气势磅礴)
(六)思考:
1.孟子的论辩效果如何?
(王笑、王悦等,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之问)
2.这直接说明了什么?
孟子的辩才,孟子的能力
孟子失败的原因分析
1.结合课文以及下面的材料,分析一下为什么论辩能力可谓高超的孟子,在很多纵横家比如张仪、苏秦成功之时却失败了?
材料1:齐宣王,前319-前301年在位。在位时有齐秦之战;齐燕之战;齐魏之战;齐宋之战等。
材料2:(孟子)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辩倒不等于说服:王之大欲
孟子的价值(拓展)
思考1.一下孟子明明知道会失败,为什么还知其不可而为之?
思考2.有人认为他“迂远而阔于事情”,你又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有人为一己私欲而置百姓于水火;有人为百姓而置自己于水火。理想是否崇高就是要看这个目的与标准。我们可以给出提示。)
崇高的理想,就仿佛忠诚,不一定需要理解。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
齐桓晋文之所以不朽,那是他们挽救了命悬一线的华夏文明
华夏最开始是民族,到了春秋时代,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化,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血脉传承,北方游牧民族只要皈依了中华文化,也是华夏的组成部分。到了汉代之后,随着华夏的文明之光辐射四方,华夏已然成为了一股不可磨灭的伟大先进文化,后来异族入主中原也都会渐渐汉化,成为华夏的组成部分。
所以,华夏文化真正的危机不在五胡乱华,不在衣冠南渡,不在靖康之耻,也不在崖山海战,更不在清军入主中原。华夏文明真正的危局是在西周末期和春秋初期的这一百多年时间,那时候华夏面对着戎狄和蛮夷的入侵,真正是命悬一线,所谓的一线,是真实的,那时候华夏文明就真正只有一线之地,那就是黄河以南,淮河、汉水以北的一线之地。
熟知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西周时期,历代周天子都在与北方戎狄进行着连年大战,历代周天子墓葬出土的陪葬品上的铭文大都记载着他们与戎狄作战的赫赫战功。西周前期,国力强盛,与白狄作战,还处于上风,每每能退敌于黄河谷地之外。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周王朝实力下降,白狄等游牧民族渐渐强势,周王朝已处于下风。到了西周末期,戎狄骑兵已经长期盘踞在陇右和泾河上游地区,对周王朝的王畿地区关中平原有了直接的威胁。
展开余文
最后,西周王朝在周幽王时代,甚至被戎狄所灭,镐京被破,幽王身死。诸侯只能护着平王东迁,迁都洛邑,以避戎狄的锋芒。而北方戎狄最为强盛的当属白狄,而白狄中最为强势的要数鲜虞一部。
鲜虞人的文物玉器到了东周初年,也就是春秋初期,白狄势大,这时的白狄已经基本控制了周王朝龙兴之地雍城附近,在关中地区横行无阻;北部,占据着陕西山西北部,以及大半个河北平原,以及山东西北部地区。而正在此时,南方的南蛮也北上,威胁着河南南部地区。所以,此时的华夏文明真就是命悬一线,真正能控制下来的地区也就河南北部,山东东部南部,陕西南部,这一条线。
而鲜虞人最鼎盛的时候,攻邢灭卫,横扫河北,无人能敌,纵使是晋国等大国,也只能避其锋芒,不敢与之相争。楚国强盛的时候,控制着整个南疆。如果此事继续发展,在南方强大的楚国和北方强大的鲜虞及其它狄人的夹击下,诸侯各自为政的华夏文明很难抵御,只能被逐步蚕食。
而正在此危难之时,一个少年,因为一块带钩躲过了公子纠方势力的必杀一箭,赶回齐国即位为君。而后任用仇人管仲,实行王霸之策,改革旧制,内修民政,因地制宜大兴鱼盐,发展经济,同时勤练兵士,使得齐国在十余年内,快速崛起,俨然成为了举世最强的大国,雄踞黄海之滨。
而齐桓公最大的政策就是“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而这当中最有意义的便是攘夷,众所周知,在西周分封的时候,齐国便是为了震慑东夷,有着替天子征伐的权力。而在民族危难之际,齐桓公和管仲果断再度举起攘夷的大旗,而这时的夷不再是东夷,因为东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民族的组成部分,这时候已经基本融入华夏。这时候攘夷,则是南摄荆蛮,北逐白狄。
随着齐国的崛起,齐桓公开始以天下为己任,频繁向没落的周天子示好,以天子的名义主持会盟诸侯,俨然成为了天下霸主。成语老故事“老马识途”,就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帮助燕国对抗山戎的时候,在森林中迷路,利用老马寻路的故事。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齐、宋、曹三国之君各率本国兵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后,三国决定把邢国迁得离狄族远些,齐桓公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靠近齐国较为安全的夷仪(今聊城西南) 。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已是君死国灭,要重新建国,便于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帮助卫国筑新城,使得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 。
同时,也对荆楚采取了遏制的策略,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两者相持不下,通过外交谈判,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于是齐桓公和各小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正是由齐桓公创造了会盟诸侯的先例,将华夏各诸侯拧成一股绳,并南摄北伐,为华夏文明的壮大立下了不朽之功。
代齐桓公而崛起的晋文公,在齐桓公的基础上,更是将华夏文明进一步扩大,数次击败北上的楚国,使得楚国走完了从蛮夷到华夏的最后一段路。同时在山西河北大肆扩张,收复了大片被白狄人占据的河北之地。将白狄人困在了滹沱河上游太行山脉东麓这一狭窄区域,而白狄人也正是在此之后,慢慢的华夏化,最终也走上了华夏文明化的道路,在两百余年后,建立中山国,一切礼仪皆遵循华夏制度,成为了一个华夏诸侯国。
当然,后来的秦穆公也在抵御戎狄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独霸陇右,为华夏文明守卫了关中龙脉之地。即使功绩不如齐桓晋文,但是也是值得后世敬仰的一代雄主。
所以,齐桓晋文名垂青史,不仅仅因为名列春秋五霸。历史将齐桓晋文并列,作为霸主的至高标准,地位远高于春秋其它霸主,这是很有道理的。齐桓晋文对于华夏文明的扶大厦之将倾的不朽功劳,当为万世敬仰。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优秀教学设计
下一篇: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