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62  2021-03-01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课文说明 

      《不求甚解》通过对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的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或抠字句而忽视精神实质的理解,提倡观其大略的含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才能真正会意。这对于纠正在读书问题上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均有积极的作用。了解本文意旨的关键是理解作者提出关于“不求甚解”真正含义。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读“不求甚解”的。

      第一部分(1自然段):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这是本文议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一是全引原文,言之有据,认为它不好的原因的断章取义,“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 ”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首先,“一定要好读书”,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全在于会意”。“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 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读者的心扉。 

      第三部分(4~9自然段):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彼此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就是结论。

      《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同时也是一篇驳论,论证方法有其特色。①运用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②运用例证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读书人。③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④破立结合。本文在批驳其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教学建议 

      1.导入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1)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1)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2)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 

      (2)“班门弄斧”辩证 

      (3)“滥竽充数”辩证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面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竽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展开全文阅读
      练习参考答案 

      一、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二、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三、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四、1.我们一直都提倡读书的时候不能够不求甚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要一字一句的死抠字眼。

      2.虽然不求甚解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盲目的反对也是不对的。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字字句句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重要的书,内容都是很深奥、很丰富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它弄明白。

      4.读书应该是非常认真的,不能马马虎虎。

      五、略。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二、《燕山夜话》资料

      《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三、补充内容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四、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侯晓旭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不求甚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蒲柳人家》预习稿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下一篇:《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知识点总结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