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542  2021-03-05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远离套路思维——以2020年高考作文为例,谈作文审题如何避免偏题
文/黄华为

窃以为,没有哪个高考作文题是可以“套路”的。但相比来说,另一个观点或更容易被接受:没有哪篇优秀的高考作文是“当场”写出来的。 我也赞同这种说法,为了写这篇高考作文,我们已经准备了中小学语文学习全阶段,写时要调用之前所有的写作能力“积蓄”,岂是“当场”的“一锤子买卖”?岂是“灵机一动”所能对付的? 但在实践中,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即把“不是当场写的”操作为“可以套路的”,更有甚者,先背上几篇“范文”,临场改头换面往上套。 这种做法的危害性也不用我多说,任何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对自己有较高期望的同学都不会这么去做的。

今天想分析的是相对隐蔽却更广泛存在的令人担忧的高考应试写作现象:轻易就放弃“直面”并“当场解决”面前作文题的努力,动辄就“滑入”自己熟悉的思路、内容。

比如,一看到“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2020年浙江卷),马上就想到:要坚持个性,不能为周围社会改变。然后文章就“滑入”应该保持个性、怎么保持个性的“套路”。一看到“中国面孔”(2020年天津卷),马上就想到中国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形象,然后文章就奔着中国人的“奉献”“拼搏”“勤劳”等优秀品质去了。一看到“转折发生”与“无能为力”(2020年上海卷),马上就往“人定胜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已经说得滥了的方向去了。

近些年流行与“时事”“热点”有关的材料作文,内容新颖,但内容新颖只是一方面,角度、要求等都可以“换新”,而其中任何一点改变,都有可能让“套路”行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进入“似是实非”的陷阱。如果我们仔细揣摩上面举例的三个题目,你会发现“熟悉”的外表下,真的是全新内容。

比如2020年浙江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审题:

“自己的人生坐标”“未来的美好期望”以及“家庭的预期”“社会赋予的角色”以及“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它们几乎都隐含地指向未来,指向即将开始的摆在高中生面前的“人生”,而主要并非之前的生活经验,更不是相对静止的“个性”所能涵盖的。有人可能会说,这里的“个性”也可以说是将来的“个性”啊,——那么,它最好也还是往“预想的未来”方向去,向“坐标”“期望”方向去,而不能止于性格特点。

比如2020年天津卷: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

“2020年的春天”“新的思考和感悟”,清晰地指明了写作的方向:2020年春天是“背景”;“中国面孔”是论述核心;思考和感情关键要“新”,“旧”的就没意义,不用写的。“奉献”“拼搏”“勤劳”等固然可以算是“中国面孔”的内涵,但它是“2020年春天”带来的新内涵吗?细问下去,像“奉献”固然可以是“2020年春天”的一个“标签”,但它应该要突出在“2020年春天”的新内容;换句话说,“奉献”在“2020年春天”的内容应该是“自律”“配合”“逆行”“勇敢面对看不见的敌人”……总之,我们应该把“奉献”落实到“2020年春天”这一具体情境中去,而不是“泛化”“大化”。

简单地说:要求我们写的,不就是疫情下,能代表中国面孔的“新内涵”吗?

我的理解是:面孔是“群体的”(与之前的传统的少数杰出、英雄人物不同)、面孔是“无名的”(防护服下、口罩下,看不清楚谁是谁)、面孔是“无畏的”(有生命危险,且牺牲不少,但中国人前仆后继)、面孔是“中国的”(中国人口最多,疫情最早最猛烈,但中国在疫情中做得最好,成绩在全球为独一份。突显出中国人奉献的、守纪律的、有大局观的……面孔)

比如2020年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审题:

这题关键是要往深处走。“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二者没有必然的关联。许多时候,很可能是因为人没有想到,或者人没有对事物发展进程发挥作用,却以“无能为力”为借口。还有,这则材料的隐含要求是“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而不是谈我们自己面对“转折”时该怎么办。如果你写了后者,那就是偏题。

有人把高考写作时的“偏题”归因为“审题不仔细”。这种说法可能较难成立。因为近些年来,高考写作题越来越不需要“审题”,其要求已经越来越明确。跟前些年所谓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需要揣摩主旨、方向已有很大不同。作文题的“审题”要求可能只有一个——阅读能力,就是那种从不多的“实用的”“说明的”“越来越不文艺越不内涵的”文字中找到关键词的能力。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要敢于创新,尽量避开“思维套路”。

敢于创新,坚决不走“套路”,并非要求考生刻意标新立意,以显示自己的的与众不同,而是要求考生练就“当场有针对性地解决任何一个作文题”的能力。是的,考场上,要的就是针对“这一题”的独有的全新的作文,而不是之前的其他人的自己的任何一篇“陈文”及其“改造”版。可以确定地说,当考生怀着“套路”的思想去面对题目时,他一下笔就落入了写作的下乘,就埋下了偏题的祸患。

——考生应该有这样的警觉:如果所写的都是“熟悉”的内容,往往就意味着文章不可能是高层次的,甚至可能是有偏差的。 

当然,现实的可能是,再高调的理念也抵不过现实的分数。即“套路”虽然不可能得高分,那么对得个不高的但比较稳妥的分数还是有用的。

为了避免偏题,审题时要逐字逐句地“掐着”材料、题目每个字去阅读,把关键词圈出来;努力把关键词“融入”自己的观点句中——总之两个字“扣题”。    
标签:作文指导 高三作文指导 远离套路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学生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回忆鲁迅先生》名师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