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32 2021-04-16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读《逢入京使》教学简案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诗歌。
2、赏析诗句,体会修辞手法的效果。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4、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中的情景,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一、 导入
二、 作者介绍
1、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人。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2、背景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 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 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 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三、朗读诗歌
四、作品欣赏: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在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2、“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五、带着你的想象生动的翻译诗文
要求:
1﹑语言简洁
2﹑想象丰富
3﹑解释扩展
六、赏边塞诗,品家国情
七、总结 分享收获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逢入京使》。
2、归纳总结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边塞诗。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读《逢入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下一篇:
韩愈《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