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871 2021-05-12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变形记》课文解读及教学设计
(一)课文解说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负盛名的小说。卡夫卡用他冰冷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小职员一觉醒来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表现出现代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乃至被异化的荒诞现实,揭示了现代人生活的困顿和凄凉。卡夫卡和主人公格里高尔有一些相似之处。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他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怯懦忧郁,孤僻内向。在卡夫卡看来,父亲就是专制和暴力的化身。与父亲不和谐的关系、孱弱多病的身体,以及因个人情感问题产生的挫败和孤独感,成为卡夫卡精神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不少人认为,《变形记》从某种程度上看,有着卡夫卡自己的影子,同时又是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
小说分成三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格里高尔变形之后,他自己、上司和家人的一系列反应,表现出作者对现代人异化处境的深沉思考。
身体的变形是异化最表层的表现。课文描写了格里高尔身体变形之后的一系列体验。他的身体异常笨重,无法控制,甚至声音都发生了变化,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他要挪动,想打开房门,就得忍受身体受伤的巨大痛苦。他无法清楚地解释这一切,只希望这“纯粹是幻觉所致”,声音变化只是“某种重感冒的前兆,一种旅行者职业病的预兆而已”。但现实是,身边人的反应表现出他变形之后的恐怖:上司落荒而逃,母亲瘫倒在地上,家里一片混乱。甚至当他轻轻喊“妈妈,妈妈”时,让人看到的却是他“不禁张开嘴巴对着空中咂摸”,再一次吓到了母亲。最后,他只能被父亲驱赶着,不顾一切地往门里挤,在父亲的猛力一推下,重新弹进了房间,“顿时满身鲜血淋漓”。作为一只“虫子”,格里高尔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无从解释自己的处境,更无法获得些许的帮助,虫子的外形将他从人类世界中区隔开,他越是想要回到人类世界,越是受到排斥,而更大的悲哀是他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虫子的体验,展现的又何尝不是他在现实社会上的真实处 ,以及这被异化的世界中人的困顿呢?
身体的变形逼着格里高尔正视自己的处境,感受自己的需要,思考作为一个“人”所面对的现实。他忍不住抱怨起“艰辛的职业”——奔波操劳,受尽压迫,友情淡薄,孤独无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甚至想到了反抗,但很快又说服了自己要顺从,忍耐,寄希望于未来。工作、赚钱的念头一旦生起,他的个人体验、自我意识又都成了相对无关紧要的东西。他在察觉自己“人”的需要时,即使是想到“病假”,都感到害怕、惶惑、压抑而又无可奈何。协理的到来,让他内心的斗争达到高潮。他是个安分守己的人,忠实听话的人,却受到公司如此的怀疑!
于是他“激动”起来。如果说一开始的抱怨和反抗,体现出他对自己处境的审视的话,现在的他,考虑的只是如何挣扎,如何“暂时坐稳了奴隶”(鲁迅语)。协理正是外在压迫他的社会关系的具体代表。协理恩威并施、盛气凌人、步步紧逼甚至暗含羞辱的一番话,让格里高尔更加“控制不住了”,极力为自己辩护。他的焦虑不安,源于他对自己价值的认定只是作为工作机器的价值,没有了工作,他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身上人的个体性被社会性不断地侵蚀、压抑,直到变形。即使他的出现引起现场的一片混乱之后,他想到的依然是工作,他努力劝说,证明自己的工作才能,说着讨好奉承的话,想要重新赢得协理的心。他的心被焦虑、不安和恐惧所笼罩,这正是一个普通人在异化的社会里的典型际遇:丧失了作为个体的价值,又过分压抑自己而最终被物化成了一只“甲虫”。普通人生存的荒谬处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家里人对格里高尔的各种态度同样揭示出人的“异化”。课文中描写了三个场景,家人的态度各不相同。在看到格里高尔变异的外形之前,家人对格里高尔还是关心的,而他们关注更多的,依然是他的工作,所以他们提醒他起床避免迟到,替他在协理面前求情。当他的身体展露出来时,在这种反常情境下,家人之间的温情开始分崩离析。父母亲的反应是看到了怪物,而不是看到自己的儿子,家里混乱一片,母亲瘫倒在地上,害怕,尖叫,父亲则毫不顾忌他是否受伤,粗暴地将他赶回房间里。家庭的混乱成为异化世界的一个象征,也预示着格里高尔随后可悲的命运。在小说的第二、三部分中,格里高尔逐渐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但他成了全家的累赘,最后在饥饿和孤独中悲惨死去。家本来应该是避风港,然而对于格里高尔却成了一个荒凉的城堡。如果说,看到格里高尔变形的身体,傲慢虚伪的协理吓得落荒而逃,展示出跳梁小丑般的荒诞,让我们感受到一阵讥讽的快意的话,那家人的惊慌和粗暴,则展示出现代社会异化的人与人关系的极度荒诞,令人感到心灵的绝望。
《变形记》深刻地表现了关于人的异化的主题。所谓异化,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也就是人成为了非人。异化的表现,是人无法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格里高尔只是一架工作或者挣钱的机器,他连最一般的人的权利,都被剥夺殆尽。更可悲的是,即使格里高尔本人,更多意识到的是自己作为工作机器的存在。身体的异化和格里高尔思想的“人化”形成了一种错位。身体的异化,使得他找到了“人”的感觉,体会到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真切地感受自己的处境。而他虽然拥有“人”的思想和意识,而这个“人”却并没有个体和自我,只有长期压抑和忧郁形成的缺乏生命力的顺从。他的价值是上司、家人所赋予他的。这是他的思想和意识中无法摆脱的困境。他的生命意识、个体意识,只能通过身体的异化得到释放;而他变形成的甲虫,粗重笨拙,不管是在工作关系中还是家庭关系中,都得不到接纳,他在物质的现实的世界中无法生存,这是他的另一重困境。原文“甲虫”的单词“Ungeziefer”有“寄生的害虫”之义, 格里高尔不再是家中的经济来源,也就丧失了作为家庭以至人类世界一员的资格。资本主义如何撕去了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由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所以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展开全文阅读
当然,卡夫卡创作的文学作品的主题,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比如,有人认为《变形记》“是‘无情或纯自我孤独的象征’,因为人变成了甲虫,不会说话,没有表情,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流,但是他又保留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因此他的孤独感就令人感到更加凄惨可悲”。(马克斯勃罗德)也有人认为《变形记》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还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小说综合运用了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比如,小说写甲虫的行动,符合甲虫的习性;写甲虫的思想感情,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常态常情的。这就使人感到格里高尔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间。“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故事的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隐喻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作者不是强使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本不可能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要激发人们去体察和领悟这一超现实情节中真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的心理与情感,去把握荒诞中的真相。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到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与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这种写法,表现出明显的现代小说特征。
小说的叙事方式非常精巧。小说采用双重视角,即格里高尔的视角和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者两个视角。通观整个文本,小说在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从而拉开与读者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同时,小说又穿插运用格里高尔的视角,通过他去观察环境和他人,去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后一视角聚焦于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种有限的视角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两种视角同时并存,时而错落,时而叠合,贯穿整个事件的叙述,带来一种奇妙的审美感受。比如,格里高尔一次次努力想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他努力地想解释清楚,证明自己,想表达自己的善意和顺从,从格里高尔的视角,我们看到他内心的焦虑不安,但是现实的结果是,他却一次次受到打击,加速了自己的毁灭。在第三人称视角下,读者看到了他的必然结局,感受到他的徒劳,却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陷入绝境。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了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并努力探寻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二)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目的:
1.探讨节选部分的主题:一个小人物在现代社会重重压力下蜕变为非人的“异类”,引发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对社会与个人之间张力的深思:到底是哪些社会因素导致一个自然的个体产生异化?一是对某种人生困境的深思:当一个个体失去一切自主能力,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时,我们将何去何从?
2.体会节选部分卡夫卡冷淡平静的叙述方式和笼罩着全文的阴郁沉闷气氛。
3.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哲理的思考、荒诞的情节与真实的细节。
4.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编故事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更深体会主题。
二、 教学重点:
1. 探讨节选部分的主题。
2. 体会本文体现的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
三、 教学时数:2课时。
四、 教学步骤:
1.预习作业:细读《变形记》节选部分,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格里高尔,“一天早晨,你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会有怎样的遭遇与结局?请根据文中提供信息,编写一个与前文连贯、情节合理的故事。
2.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1)导入: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不知国别,不知地域,不知时代,也不知道是否经历了什么难以揣测的过程,一个年轻男子从睡梦中醒来就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我们已经看多了人变动物、动物变人的书籍、动画,比如聊斋、西游记、搜神记等等,我们只是把这种变化当成一种神异现象见怪不怪地想当然,很少去探究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今天我们一起尝试着去发现作为现代人的格里高尔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己的变形。
(2)问题一: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非人的“异类”——甲虫?
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提问学生并板书大意,可适当提示角度,最后打出教师提供的答案参考,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和补充。
从社会(或者说公司)角度分析:
a.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的朋友。格里高尔承受着繁重恶劣工作的沉重压力和渴望知己而不可得的孤独感。
b.总是居高临下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对职员非常苛求的老板,没骨气的、毫无同情心、面目可憎的听差、医药顾问和秘书,格里高尔工作圈的人际关系十分恶劣。
从家庭角度分析:
父母欠下的沉重的债务、家人对他的习惯性的依赖让格里高尔不得不长期忍受他不堪忍受的工作和同事。
从个体角度分析:
极为厌恶、渴望摆脱,却偏偏必须忍耐,并且是长期忍耐,虽然在理智上可以接受的,但很可能在潜意识里格里高尔是希望有什么突来的变化打破这种他越来越难以承受的千篇一律的极为繁重恶劣的工作与让人憎恨的环境。在万般无奈之下,变形是逃脱目前生活状态的一种途径,虽然不一定是好的途径。就如同我们有时候希望自己暂时消失或者渴望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或者龟缩隐藏起来一样。
展开余文
问题一小结:
格里高尔不堪忍受现代社会尤其是工作与人事带来的重重压力,这种压力看似平常,然而日益一日不断累积,最终变成了难以承受之重。格里高尔的蜕变是荒诞的,但是谁能说我们这些现代人没有类似的精神危机与蜕变呢?
(3)问题二:如果我们像格里高尔一样,失去一切自主能力,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时,我们将何去何从?
结合学生编写的故事进行分析,尽可能展示不同类型、不同结局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让格里高尔死亡、报复公司老板、巡游展览、恢复人形、心愿成真等等),肯定学生的创造性,肯定学生真诚善良、积极乐观的心态。但是不一定符合现实状况。现代人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精神压力,但是我们的韧性与刚性却并没有同时提高,设若陷入如此的人生困境,也许唯有萎靡不振以至于死亡一途了。在卡夫卡笔下,格里高尔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死亡。
(4)推荐阅读:
《变形记》全文、《战胜危机》(英)G帕里著,梁庆峰,孙红译,三联书店。
第二课时
(1)以第一段为例,尝试让学生体会表现主义运用荒诞的情节与真实的细节产生艺术的真实这一效果。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荒谬的情节:人变成虫违背了人们的常识)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真实的细节:抓住甲虫的生物特征来描写变形后的格里高尔)
教师简评:
合乎常理的情节往往难以吸引我们的注意,触动我们的思考,荒诞的不合常规的情节有助于激发我们去思考和表现生活的本质。这是表现主义常常采用荒诞情节编写故事的原因。这种情节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小说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必须符合艺术的真实。因此,真实而细腻的细节就必不可少了。在荒诞难以置信的情节中,我们却能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真”。于是“幻”与“实”就很好地交织在一起了。
(2)请学生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本文细节的真实性(变形后的格里高尔同时具有甲虫的生物习性与人的感情、意识,能反映这两个方面的很多细节都可以)。
例:第四段:
“啊,天哪,”他想,“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的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真实的生活细节:格里高尔仍然具有人的感情与意识,他难以承受工作的沉重压力和渴望知己而不可得的孤独感)他觉得肚子上有点痒,就慢慢地挪动身子,靠近床头,好让自己头抬起来更容易些;他看清了发痒的地方,那儿布满着白色的小斑点,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马上又缩了回来,因为这一碰使他浑身起了一阵寒颤。(真实的细节:仍然紧扣变成甲虫后具有的特点来写)
(3)老师提供改写范例,请学生当堂快速改写自己小说中的一段,模仿卡夫卡冷静平淡的笔调,注意细节的真实性。
(4)巡视全班,选择改写精彩片断,与同学们分享两三段。
(5)小结:
模仿是一种很有成效的写作方法,在想象与创新的基础上要积极借鉴名家的一些写作手法,持之以恒必将有所收获。
(三)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研读首段,体会变形为甲虫的特点。
1. 肚子的膨胀,给读者造成一种紧张感。
2. 大躯体和细得可怜的腿,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喜剧效果。
▲环顾房间,那张独特贵妇人的画,在作者笔下,给读者一种三维效果。
▲气氛、心情已有定调(阴暗下雨的天气):阴郁的心情,欲摆脱心事,好好再睡一会儿,但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于向右边睡文笔上起了小波澜。
▲仔细体会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艰难:
1.翻身的艰难(他试了大约一百次,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腿怎么拼命的挣扎,摆荡后仍是仰姿)
2.求生的艰难:
a. 职业累人(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压力很大)
b. 债务压力
c. 不公平的待遇(失业威胁)
3. 起床的艰难(注意一系列动词):
扒(慢慢移向门口) 撂扑靠直(休憩片刻,缓口气)
4.开锁的艰难:
a. 用嘴转动钥匙(无牙齿)
b. 用下颚咬住钥匙(受伤:棕色液体流淌滴落)
5.退回房间时的艰难。
▲小结笔法:格里高尔艰难的开锁动作及其整个过程,作者卡夫卡是用慢镜头连放和放大镜描述的。
▲ 作业:请指明格里高尔的为人。
第二课时
一. 研究格里高尔的人际交往:
(一) 与公司同事的交往:
1. 老板(愤怒,不平等)
2. 秘书主任(求人求情,唯恐砸饭碗)
(二) 与家人之间的交往
a.平时对工作,家人跟自己的认识不同(他们以为进了保险箱)。
b.变形后,格里高尔遭嫌弃:父亲嘘嘘声驱赶(表厌恶);悬空颤抖被使劲推了一把得救,而且血流如注,跌进房里(需品味用词,不无讽刺)。
c.变形前,支持妹妹实现梦想父母连听都不愿意
提示:人与虫的差异,构成小说的戏剧性冲突。
二. 讨论:
1.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父母庸俗实际。父残忍虚荣,责任感不强;母懦弱善良;妹聪明耐劳,善解人意,勇敢坚强,不无冷酷。
2格里高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诚实、本分、善良、忍耐、勤劳,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忠于职守,颇善解人意。即使变虫了,也不愿给亲人增添痛苦的一个小人物。
三. 研究笔法:
▲(交流读书体会)小说巧设悬念,波澜迭起。
提示:
1.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吧,但是这件事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这种状况下竟无法使自己摆出这个姿势来。
2.用嘴转动钥匙,遗憾的是,他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牙齿。
3.格里高尔为保住饭碗,必须挽留、安慰、说服秘书主任,并在最后博得他的好感,要是妹妹在这儿就好了!她聪明,当格里高尔还心平气和地仰卧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哭了。秘书主任,这个爱好女人的人,一定会受到她的驾御。她就会关上寓所大门,在前室里劝他不要害怕。可是妹妹还就是不在(又一变)
4.格里高尔让这嘘嘘声搞的心慌意乱。他已经几乎完全转过身来了,可是他却始终听着这嘘嘘声,竟晕头转向,又转回去了一些。(又一变)
▲ 以上可示范一二,其余让学生自己找寻。
小结:善于变化、一波三折的文笔。
四. 作业:如何理解父亲口里发出的嘘嘘声?反映出他怎样的心态?
第三课时
研读、探讨父与子之间的冲突。
一. 体会格里高尔退回房间去的艰难,理解他自觉体谅他人心情的性格。
1.父亲操起手杖,挥舞一大张报纸,跺脚驱赶。
2.格里高尔百般请求,谦恭地转动脑袋,仍然无济于事,父亲只是一个劲儿拼命跺脚,无情地嘘嘘驱赶,简直发了狂。
3.格里高尔没练习过后退(又起波澜),随时会被手杖一击致命;因倒退起来连方向也掌握不了而惊恐,确实退得很慢。
展开余文
4.他一面始终不安地侧过头去瞅着父亲,一面开始尽量迅速而其实是很缓慢地掉转身子。父亲还时不时远远地用手杖指点他旋转动作。
5.脑袋太宽,挤不进去,父亲没耐心给他开另一扇门,也决不允许格里高尔繁琐的准备,现在他反倒大声嚷嚷着把格里高尔往前赶,仿佛进门没有丝毫的障碍。
6. 格里高尔不顾一切挤进门,拱起一边身子,擦伤腰部,卡住,细腿悬空颤抖。父亲一推的救命,不无讽刺。
7.品味以下动作:跌进房门房门在手杖的一击下砰地关上了格里高尔在房间里爬行(体现忧愁的心态)。
二. 提示:
读者(还有主人公)现在可以从格里高尔的小房间的暗处这个视角来审视家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领略人情世态了。
三. 精读他将那顶绣有金色交织字母,大概是一家银行名号头个字母的下摆往后一甩,双手插在裤袋里,板着面孔朝格里高尔走去。不过他却把脚抬得老高,格里高尔吃惊地看着他那巨大的靴后跟。(P95)
(一)读时体会:
1.跌跌撞撞往前冲
2.轻轻抛出飞下定决心要轰炸他
3.也不好好瞄准扔将出来不太用力轻轻触着滑
4.砸简直陷进难以置信的疼痛钉六神无主地瘫倒投出最后一瞥
5.用力拍开尖叫绊着衣裙向父亲扑过去(精确传神)紧紧地搂住她格里高尔的视力已经衰退(昏厥)
a. 冷静、客观的叙述视角(需研究)
b. 作者把这段精彩的特写镜头加以放大,制造悬念(因此他便在父亲面前奔走,
父亲站住就停下,只要父亲一走动便又急忙向前奔走。他们就这样在房间里转了几圈)。小说中的悬念有时是惊叹号,有时又是问号,颇有戏剧性和喜剧效果。
四. 作业:请解读P95这段文字,概括其大意。
① 格里高尔生命垂危(钉最后一瞥视力衰竭)
② 遭受父亲(以后还有全家)的虐待
③ 母亲身穿内衣只为了在失去知觉时好让她呼吸舒畅些,妹妹已解开母亲的
衣服,奔跑时衣裙一件接一件地滑落,绊着衣裙向父亲扑过去,紧紧搂住
(滑稽:痛苦得可笑,欲哭无泪,欲哭反笑。)
第四课时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1.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差异(对待工作的认识、对待债务的态度上的对比);
2. 父与子之间作为人与虫的对比(禀性上的差异,微弱的生命力与大靴子跟底对比);
3.母女之间在照顾格里高尔表现上懦弱与勇敢(少不更事)的对比:母亲也兴冲冲叫喊着过来,到了格里高尔的房门口却闷声不响了。(前后对比)
4.父亲的变化:
a.他的嘘嘘声,格里高尔有不是父亲的感觉;
b.父亲肖像、习惯、神态上的前后对比(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可是现在他身板挺得相当直,穿一身绷得紧紧的金纽扣的蓝制服,平时乱蓬蓬的白发梳成了整整齐齐、油光闪亮的分头。
c.回忆里在一年难得的几个全家人一起散步的星期天以及重大节日里,他在其实已经走得很慢的格里高尔和母亲之间总是还要走得更慢一些,裹着他那件旧大衣,小心翼翼拄着拐杖艰难地向前移动步子。悬念:格里高尔和母亲为什么走得很慢?(为了照顾他这个老父)
5.格里高尔本人的前后对比:他尤其喜欢倒挂在天花板上一阵轻微的震荡贯穿全身(正常工作时紧张忙碌与此时放松的神经状态想比较;性格由自尊要强变为自轻自贱;待遇上,门由关变为打开)
6.全家人的变化(经济生活上失去格里高尔,自食其力;过去时常回忆起家庭里的闲谈温馨与温情脉脉,眼下大难降临时家人的沉默气氛)
▲ 小结:差异构成冲突(戏剧性)。
▲ 讨论解决两个悬念:
1.吃了一个多月苦头的重创的纪念品弹片(苹果)为什么没有人(敢)取走它?
2. P98底部父亲睡醒又睡时的描写,富有戏剧性特色。为什么母亲和妹妹则神色疲倦地相视一笑?
(眼下家里相安无事,母女俩相互鼓励、安慰,为亲人之间暂时没有敌意而庆幸,希望肇事的父亲昏睡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
▲ 交流读后感
1.作品内蕴着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比照残疾人);
2.妹妹的观点(如果人们已经不得不在干着这么繁重的工作,那么人们就不能还在家里忍受这没完没了的折磨。我们照料它,容忍它,仁至义尽了。)简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阐释。
3. 作品细节翔实、逼真,揭示了一种残酷的艺术真实。
▲ 作业:小说还可以你成什么标题?原标题好在哪里?
第五课时
▲ 引导体会以下语句:
1.和他达成一个协议(多么荒唐)
2.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按:这是格里高尔的念头),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人和这样的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按:自愿跑掉)我们就没有哥哥,但是能继续生活下去,会缅怀他。存在注意的一套说辞,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世态。
3.妹妹尖叫,甚至离开母亲,简直是推开了她的扶手椅,仿佛她宁肯牺牲母亲也不愿待在格里高尔身旁私的,父亲只是由于她的态度才情绪激动起来,像是保护妹妹私的在她身前略略举起双臂(按:作者具有冷峻而又嘲讽的眼光)
4.格里高尔引人注目的转身,很艰难的转身动作用脑袋来帮忙。母亲伸出并并拢周围双腿,躺在她的扶手椅里,她疲惫不堪地几乎合上了眼睛。(按:精神上受尽折磨)
5.脖子变僵硬,瞥,细腿顿时都发软妹妹灵巧敏捷
6.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如何理解空洞?)
▲ 品味语义:
1.老妈子来时纯粹由于力气大和性子急,乒乒乓乓摔门,整幢寓所里她一来别人就再也甭想睡安稳觉(具有幽默意味)
2.逗格里高尔发痒不起作用时,她火了,便使劲捅了捅格里高尔的身体,吹了一声口哨,没有多耽误时间,扯着大嗓门朝黑暗中嚷嚷(语言具有调侃意味,嘲讽戏谑口吻)
3.夫妇俩先从老妈子带来的惊吓中镇定下来(叙述语言高度理智)
4.太太挂出一丝忧郁的笑容,葛蕾特依依回头,清新的空气中却已透着些许暖意;先生身穿号衣,挽着妻女,哭肿了眼睛,时不时将脸贴在父亲胳臂上(作家的文笔像万能的上帝在嘲笑人世间的一切)
▲ 提请思考:
1.老妈子作为怪人,很有意思的帽饰,在主人面前晃莱晃去,更可想见萨姆沙先生的厌恶心情。
2.老妈子笑眯眯地简直连话都说不连贯了:似乎有点夸张。
3.老妈子煞有介事急欲说完她料理的后事,可是家人反应如何?母女俩向她们的信埋下头去。淡淡一笔,勾画出她们对亲子亲兄的冷漠,不关心亲人的后事。先生发现老妈子就要开始详细描叙一切,便伸出一只手果断地阻止她。(同样是冷酷,不关心儿子!)
4.通过老妈子想讲而主人不想的对比(老妈子的生气),体现多么高妙的虚构处理。
5.P100因为老妈子似乎又扰乱了他们刚获得的宁静:良心上过不去。
6.好几个月没这样做了这辆电车里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温暖的阳光令他们舒舒服服地靠在椅背上谈着未来的前景因为格里高尔,使他们丧失了温暖和未来。
7.三份差使是什么?(父银行杂役;母时装店内衣缝纫工;妹零售商店售货员)
8.作品中有新生活的伏笔与照应交代,出现两次,你能找到吗?(结尾父母妹的新生活与格里高尔变形后的新生活)
▲ 研究结尾:
1.格里高尔死了。父、母、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是不是本该如此?富含哲理性。
2.结尾处有什么寓意?(生活,是铁定的规律。)
3.关于主题,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形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 作业:
1.用框形图切分短语:他受到自责和忧愁的压抑看有没有不同的切分和理解?
2.解决悬念:老妈子到底是怎样处理掉那玩意儿的?
▲结束语:我要高声地问:格里高尔!你在哪里?
侯晓旭
标签:
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2021学年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蒲松龄《促织》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下一篇:
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必修(下)第六单元《变形记(节选)》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