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950  2021-05-12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蒲松龄《促织》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细腻传神的语言。

      2.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明确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度,理解本文写作目的。

      3.总结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2.感知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度。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古代很多皇帝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做木工,宋徽宗喜欢踢球,重用了踢球踢得很好的高太尉,结果是祸国殃民,明朝皇帝明宜宗的爱好是斗促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说《促织》

      2、写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管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大约在二十一岁时,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3、作者介绍

      蒲松龄,山东潘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4、题目解说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朝廷征促织。

      第二部分:(第2段)成名因交不上促织而遭受痛苦。

      第三部分:(第3-4 段)成妻占卜得图,成名按图索促织。

      第四部分:(第5-7段)成子误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第五部分:(第8段)成名献促织,因祸得福。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评论促织一事。

      6、全文分析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和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促织------斗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2、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3、本文在详略安排上有何艺术特色?请举例分析

      本文详写了成名一家觅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忧忽喜的过程,略写了皇上喜悦,抚臣、宰会尹“受促织恩荫”的结局,前者的“详”,反衬出后者的荒唐、腐朽。除此之外,全文多处细节的描写也常用“详”来反衬“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详写少年三次笑的情状,略写虫斗的过程,前面的“详”就有了充分的反衬作用。这种反衬作用还反映在对同类性质的细节描写的处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作者对第二、三两次都进行了详写,但第二次“详”在“执图冥搜”,第三次“详”在迷离恍惚,第二次突出视若珍宝,第三次突出“惴惴恐不当意而实际上第三次获得的蟋蜱更有异能。这就使得小说跌宕多姿。随着情节的发展和内容性质的不同,作者运笔也有变化。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用工笔描绘;写故事的开端和结局,用粗笔勾勒。同样是粗笔勾勒,文笔的感情色彩又有区别,如同样是粗笔勾勒,对成名一家是深切同情,对皇上、抚臣、宰会尹是辛辣嘲讽。


展开全文阅读
      4、小说在描写小虫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时,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采用了对比、衬托和夸张等手法。“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小虫的“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以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营造了紧张的气氛。然后情况陡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龀敌领”,这系列动作描写展示了小虫的勇敢善斗。村中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然而在这时,波澜又起: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造成了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以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显示了小虫的神奇本领。

      7、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本文以促织为线索,叙事清晰。小说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一觅虫一求虫一得虫一失虫一化虫一斗虫一献虫。全文前呼后应,构思严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来:一是故事以“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起,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蒲松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促织》优质课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下一篇: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变形记》课文解读及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