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457  2021-06-17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材料作文专题(上)
 1.按要求作文

      《选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在研读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下面三段材料,谈一谈你对“文学的价值和功用”这一论题的理解。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国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鲁迅

      《边城》中人物的正直与热情,虽已成为过去了,应当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和梦里……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沈从文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用他们的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

      ——老舍

      要求:①中心明确,主题鲜明;②条理清晰,逻辑感强:③不少于800字:④拒绝宿构,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论文学的价值和功用

      本学期学习了《选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相关内容,使我受益匪浅。一直以来,对于文学,我们只是基于一种感性的追求和热爱,与身边的同学谈到文学时,修饰词总是“文学是虚无的,玄幻的,不切实际的,毫无实用的”。难道文学真的就是这种概念吗?

      新时期文学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呢?它的价值和功用体现在哪里呢?身为一名涉世未深的学生,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经典文学逐渐被大众认可,非主流文学、草根文学开始兴盛。

      在新时期的文学中,在写作和阅读上有了很大的自由。经典文学逐渐被大众认可,非主流文学、草根文学开始兴盛,《选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相关内容就是佐证。

      例如本单元的《边城》,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我们,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文学呈现自由化,给文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文学选择自由”在真正意义上挖掘了文学本身的价值与意义,这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新经典的形成。

      比如《茶馆》,据我了解,在《茶馆》问世以前,话剧就总体而言,在结构形式上是一个与当代生活的发展潮流绝缘的封闭系统。学完《茶馆》,我才重新认识到:《茶馆》从纵横两个方面拓展了话剧再现生活的可能性,使话剧能容纳多元的活生生的当代生活内容,从而使话剧结构从封闭系统变为开放系统。

      三:文学不仅仅是传统的纯粹文学,开始彰显责任意识。

      学完《选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相关内容,我懂得了:文学不应仅仅是传统的纯粹文学,还应肩负一定的责任使命。

      例如《阿Q正传》,鲁迅创作的阿Q这个典型之所以很难被我们这些初学者理解,原因就在于一般读者只看到阿Q这个人物滑稽可笑的表层现象,而事实上,人类的世界荒谬性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社会生活中,因此,阿Q性格的这一哲理内涵就必能引起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读者的强烈共鸣,从而激发各类读者的种种联想,并由此而意识到自己在消除世界荒谬性,建立人类理想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的责任。这就是《阿Q正传》作为世界经典普适的和永恒的价值所在。

      基于此,我认为,中国的文学开始走进了一个新时代。希望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能够伴随中国文学共同成长!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个自然段构成。第一段由《选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作品引入,得出“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的道理,然后提出要求“谈一谈你对‘文学的价值和功用’这一论题的理解”。

      第二段引述鲁迅的名言,说明他深爱着脚下的土地和背后的人民,他希望我国文化既不落后于世界思潮,又不失中国人民的血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发挥出文学的自觉性和个性。第三段引述沈从文的名言,强调文化应保留正直与热情等本质精髓,以此激发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四段引述老舍《茶馆》里的话,告诉我们文化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以上三则材料实质是告诉我们“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的道理,考生要由此立意,谈对于“文学的价值和功用”的理解。

      【立意】

      1.文学作品的质量决定文学的价值和功用。

      2. 文学的价值和功用具有多面性。

      3. 文学的价值和功用关系到人的精神与素质。


展开全文阅读
      【素材】

      1. 在我国近代史上由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徐志摩则是其中另类的一名诗人。他的诗时而狂热,时而安静,时而忧郁,时而快乐,时而叹谓人生在世的百态,时而又豁达到追求短暂的快乐。《再别康桥》是其知名作品之一,传颂七十年,不仅是因为它优美华丽的语言,生动美好的意象,更在于它富有特色的情感表达和可望不可及的伤感与惆怅。

      《再别康桥》无疑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作,它代表了当时诗歌对于情感表达的另一种尝试,代表着新文学思潮对于中国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代表着中国现代诗享誉国际的新开始。通过对《再别康桥》的学习,我们对于中国近代诗歌又有了新的了解,需要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从而加强对诗歌的学习与实践。

      2. “文革”时,人们阅读的局限和约束,使得文学失去它固有的价值与意义。而如今在新时期,文学已经和政治糅合,文学不可能不包含政治、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因素,它已然成为一位先锋斗士、精神领袖。文学将立足于历史的框架中去探讨历史演变的原由;立足于时政的趋势波动中,去解释深刻的人性、民权和国民精神心态问题。文学已经从传统人认识的“审美情趣”走向了“哲学思维和心理学反观”的高度,它将出现更深刻更厚重的作品,去总结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整体意识、思想和情感,然后去指导、引领、推动社会各个行业的进步,给社会科学和体制带来新的生命力!

      3.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以自己的名义,以本校学生为对象,写一篇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

      【答案】例文

      “敬畏粮食,与之同行”倡议书

      各位同学:

      大家好!

      粮食,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粮食欠收,灾难便接踵而至。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对粮食心存敬畏。

      敬畏粮食,更是敬畏生命。

      粮食是给予我们温饱,更是我们生命的保障和源泉。1959——1961年,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2019年全球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还有多达1.3亿人可能陷入长期饥饿。这个来自联合国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如此多的数据显示人因为缺少粮食而造成灾难甚至死亡屡见不鲜。与此相反,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我们餐饮浪费现象,比比皆是、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与其说是在浪费粮食,倒不如说是在践踏生命。因此,我们应该身怀敬畏之心,敬畏粮食,更是敬畏生命!

      敬畏粮食,也是敬畏汗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用一年辛苦的汗水换来的,而水稻的高产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用多年的研究得来的。如果没有农民的辛勤付出,没有袁老先生的刻苦研究,怎么能有我们今天的衣食无?如何会有今天的稳定祥和的生活呢?

      当我们随意丢弃手中吃剩的馒头,盘中剩下的饭菜,是否想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那丰收时喜悦以及他们见到随意丢弃食物时的痛心?我们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同学们,请对粮食,心怀敬畏。因为,我们敬畏粮食,也是在敬畏他们,为之付出的汗水。

      敬畏粮食,就要崇尚节俭。

      一粥一饭,兴于勤俭,亡于奢靡。所以,要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让勤俭变成一种风尚,让节约渗透我们的生活。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勿让“空盘”成空谈,“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粮食都心存尊重与敬畏。而消费社会下,餐饮文化中的个人消费行为受到“面子”的驱动,造成大量“舌尖上的浪费”,令人心痛。杜绝因“面子”而起的餐饮浪费,一方面需要以变革消费环境为抓手,将崇俭抑奢、理性适度作为社会消费的新风向标;另一方面应培养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重塑人们的饮食消费行为。天地“粮”心,珍惜食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

      各位同学,从今天起,做一个节约的人。识“食物”者为俊杰,美食不可辜负,更不可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各位同学,在粮食匮乏的时代,辛勤劳作能够让先辈们收获快乐;那么我相信,在粮食丰裕的世界中,我们也一定能够敬畏、珍惜粮食,与粮食同行!

      倡议人:某某

      2021年4月15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分析材料。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先说先辈对粮食敬畏的态度,然后阐释粮食的生命本质,再提示可以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这是对前两句话的引申,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意图引导考生从生活出发,对粮食于人的意义或人对粮食的情感、态度进行感悟和思考。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食不果腹常常铤而走险,致使社会动荡。反之,“家中有粮,心里不慌”,五谷丰登便意味着国泰民安。民无粮不安,兵无粮不行,国无粮不宁,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便有了关于粮食的各种风俗文化。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脱离温饱线,食而不知其味,弃而不知珍惜的现象便层出不穷了。粮食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是阳光照耀、雨露滋润的“天地果实”,是农人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的“人间成果”,粮食是有生命的;粮食能“感知”天、地、人,能让人延续生命,能令人齿颊留香,能使人从容心安,粮食是有灵性的。粮食突破了植物学意义,有了哲学意义上的生命和灵性。吃饭,也不再只是物质的摄入,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粮食与季节有关,与日复一日的一日三餐有关,与漫长的人类历史有关,粮食的背后是时光积淀而成的故事、人情和哲理。因此,人们与粮食同行,决不只是“果腹”这么简单,必然有苦难、艰辛,有挣扎、奋斗,有温暖、享受,有感恩、敬畏。


展开余文
      材料将“粮食”与“神明”“生命”“时光”挂钩,引导考生表达对粮食的“感恩”和“敬畏”。因为粮食的时光中有付出和等待,所以“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因为粮食的生命已突破了个体和种族,所以“人与粮食同行,有感恩,有敬畏”。当然,要想写好本题,除了去言说粮食的神圣,以及在粮食中感悟的生命与时光,也可以反过来构思。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感恩和敬畏,生命与时光,借助粮食写出。

      2.分析任务。

      共性任务: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

      个性任务:以自己的名义,以本校学生为对象,写一篇倡议书。既然是写作倡议书,就必须符合倡议书的格式,如开头的称呼,本题是“以本校学生为对象”,称呼应该是“各位同学”; 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落款,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立意】

      粮食与生命:珍惜粮食,敬畏生命;

      粮食与时光:感恩粮食,感谢光阴;

      粮食与感恩:与粮食同行,感恩自然。

      【素材】

      1.在童年记忆中,人们每天起早下田干农活,拔秧、插秧、割稻,十分辛苦。几十年来,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我们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2.从“新中国成立初5亿人吃不饱”到“进入新时代14亿人吃不了”,没有哪个国家,比我们中国人更能体会这条饱腹之路上的酸甜苦辣。这当中有3个最为深刻的记忆:一是解决了温饱,二是告别了粮票,三是满足了需要。

      3.一粒粮食,囊括天地,聚日月精华,采天地灵气。人食用粮食,也传承了其灵性。粮食融入人体,也是阳光、雨露、虫鸣和土香在人生命中的延伸和循环。循着血脉,在灵魂深处,每一粒粮食都是一个行走的人;缘着时光,在大地深处,每一个人都是一粒坐禅的粮食。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清华大学教授格非曾在一次大一新生开学典礼上说过下面这样一段活: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学者曽经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去了美国之后,学业大多十分优秀。他们中的很多人能比较容易进入最优秀的前20%,却很难进入最顶尖的前5%行列。

      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还涉及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和定位。如果我们抱世俗的、功利化的成功作为唯一的目标,这些目标一旦实现,比如进入欧美名校、有一个稳定而待遇优厚的工作等等,我们奋斗的动力就会随之失去……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超越于一般功利心之上的真正动力,我们很难去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对于格非所说的追求成功的助力问题,作为一个立志要考个好大学的高三学子,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装、套作。 

      【答案】例文:

      因为热爱,所以追求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而那诗和远方,便是热爱的方向。不能不说,成功于人,动力千差万别,但我想说:因为热爱,所以追求;因为追求,所以成功。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热爱可以让人不惧生死,遇到困难时,秉持信念,勇往直前。

      最美舞者廖智在汶川地震后失去了双腿,同时也失去了未满十一个月大的女儿,这无疑是对她身体与心灵的摧残。恢复期间,她想过自杀,但最终让她活下来的是舞蹈。她热爱舞蹈,甚至嗜舞如命。治疗期间,她脑海里总是想像自己重返舞台的样子。然后,她想出了《鼓舞》。可对廖智来说必须从跪立这个对常人来说很简单的动作开始训练。“我用力抓住床的扶把缓慢地跪起来,刚跪一分钟不到双腿便开始颤抖,接着全身都颤抖起来……当我再一次跪起来……几乎要倒下去……”太疼了,而且每天要疼3个小时,廖智硬是咬牙挺过来了。为了完成《鼓舞》,她第二次手术一推再推,当双腿残缺、一袭红装的廖智在大鼓上翩翩起舞时,震撼了现场所有人。之后,雅安地震,她戴着假肢送粮、送衣;为家乡义演,用所得善款回报社会,传递爱心。尽管肢体残缺,但她用独特的生命展示了对舞蹈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祖国的热爱……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谁能以昂扬的斗志完美每个当下,谁就是世界上真正的英雄主义。真理的发现,道德责任的完成,都会引起人们的欢呼和心灵的震颤,而这些永远都离不开热爱——恒久的信念之火!

      万理澄彻,则一心愈精而愈谨;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热爱可以让人摆脱世俗的眼光,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号称智商只有“007”的憨豆先生,现实却曾是主攻电机工程学的牛津大学硕士,所以屏幕上那个“轻度智障”的搞笑形象,实在不是他的本色出演。那么他又为什么放弃硕士学位来演戏呢?因为热爱。他放弃了前途,去努力追求他热爱的东西。虽然刚开始,并没有人买他的帐,只是觉得这个人很傻,但后来,他慢慢的靠着他独特的方式与脸庞,收获了大批粉丝与观众的喜爱。观众们说“他本是一个博士,却演了一辈子傻子。”也许,他按照原有的生活过下去,也会有不错的收入,但为了追求热爱的东西,他宁愿受苦,也要拥抱快乐。

      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为什么很大一部分人坚持不到最后?并不因为他们欲望不够,意志力不坚强,能力荒芜,而是他们从来没有从内心热爱自己。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和灵魂合二为一时,世界上就没什么事让你受挫,因为这时你更在乎奋斗路上的满足与安宁。热爱是人生的一扇窗,虽然为了开启这扇窗,可能会放弃很多,但也会收获更多。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热爱便是如此,一旦热爱了,人就会变成打不死的“小强”。海伦.凯勒抚摸盲文而长满茧子的双手,是她对热爱的执着追求;司马迁忍受宫刑依旧苟活写书,那身体的破缺,意志的坚定,是他对热爱的无怨无悔;国际性文学奖“节杖奖”的得主牛汉,在遭受无数苦难之后,依旧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那些诗歌和散文,是他对热爱的忠贞不渝;褪去了英俊小生的光环,莱昂纳多用实力证明——热爱,才会无懈可击……因为热爱,追求总是显得那么情意绵绵,成功总是来得那么亲切无比。

      为功利而努力,或许可以获得一时的动力,但是为热爱而努力,则可以获得一生的动力。热爱吧,明星朗月,何处不可翱翔?热爱吧,嘉卉清泉,何物不可饮啄?热爱吧,也许千辛万苦,但不在吃苦的时候选择享受,苦尽就会有福。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该题属于创设情境+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围绕格非对“成功动力”问题的看法展开体验与思考来审题立意。格非这段话围绕“成功”展开,信息量大,但命题者己对创设的情境做了“追求成功动力问题”的定向引导。“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超越于一般功利心之上的真正动力,我们很难去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格非的阐述引而不发,便于引发学生去思考何谓“超越功利心之上”的真正的动力。何为成功的真正动力?或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不计得失,无关名利,其动力来自纯粹的热爱乃至信仰;或为了国家、社会的需要,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其动力超越小我超越世俗。

      【立意】

      1.对成功的追求应该跳出世俗化的追求

      2.对成功的追求动力应来自国家社会的需要

      3.对成功的追求动力应是为了回报家庭、母校和社会

      4.对成功的追求源于内心的热爱

      5.追求切实的成功带有合理的功利之心也未尝不可

      【素材】

      1. 心系人民、胸怀世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予我们的第一条寄语,这句话告诉我们新青年应有广阔的视野和崇高的理想,只有让目光超越个人狭隘的功利,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动力。何为“广阔的视野”?在逆全球化的的今天,我国仍倡导的全球治理新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体现了这一点。新青年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不应狭隘地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应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将自身乃至中国置于世界之中,努力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这样的成功动力才是人一辈子的财富。

      2. 成功的意义不在于你取得多大的成就,也不在于你有多么的伟大。因为,成功总会与努力的人握手,只要享受了努力的过程,我们就不是失败者。如果一个人在为某件事坚持着,那么他一定从这件事情中找到极大的快乐和快感。这才是成功的真正的动力。

      3. “名利”——人的一生又有谁不是在追逐?努力地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有所建树,可以说是求名;拼搏使自己的生活能够富裕也能说是逐利。人活着,有谁敢说没有追求过这两个字呢?我认为“名利”的追求也是成功的动力,而且是最基本的动力。当然还要掌握一个一个度的问题,只要不过,不贪,追逐一下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展开余文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昨天,扬州大学迎来新学期第一堂课,课堂呈现出了最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记者采访获悉,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倡议师生从开学第一课开始重拾课堂礼仪,这一“新鲜”事引起师生热议。

      某报就此开展“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征文活动,请以读者的身份使用“尚理”的姓名,给报社(统一称《复兴时报》)“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的专栏编辑李明写一封信,就这一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畅谈亲身体会。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仪式,亦是情意

      尊敬的编辑李明先生:

      展信佳!

      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继承的是传统礼仪,滋润的是师生情意。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场所,这样的“上课礼”,恰若丝缕清风,化育学生心田!

      诚然,老师和学生之间,已不需要古时的繁文缛节。但上课礼,仍然是值得倡导的仪式——于学生而言,这是以一种尊重的姿态,诉说对师长的敬重;于师者而言,也可借此传递善意,表达关怀。而师生的关系,由此得到一些有益的交流、互动与共情发展。

      不赞同者或许认为,情感就蕴藏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可以用很多其他的方式自然表达,何须一套被规矩限定的仪式?此话也非苛责,不无道理,但自然表达虽好,再加一些仪式感,不就内容和形式兼具了?

      当下,师生关系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尤其是大学校园,崇尚自由,倡导平等。学生的谦恭少了,老师的师道尊严也淡了,这未必是坏事。但随之引发的不良现象,也让我们不安。有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调侃戏谑,毫无敬畏感,上课迟到、逃课司空见惯,多少大学课堂,美其名曰“个性”,实则混乱不堪。

      中国人民大学曾有一位研究生在微信“朋友圈”谩骂侮辱学界前辈,被导师“逐出师门”,断绝了师生关系。不管其中原委几何,学生之举无疑有错在先,缺乏敬畏感怕是重要一点。因此,校园重拾上课礼,营造相互尊重、文明友善的氛围,以期修复师生关系,是有创意也是有深意的。

      其实说到礼节和仪式感,我之前也挺淡漠,觉得不必拘泥。直到于书卷中见识近代大师作画,始有感悟。沐浴,更衣,焚香,备墨,一切仪式就绪,才入正题。想必大师并不会认为这是多余,而是在袅袅熏香里,凝神静气,生出一份庄重,平添一份认真,然后一心虔诚,以面对毕生所爱。

      你看,随性表达固然自在洒脱,仪式之庄重不也令人生敬?正是这“陈框旧矩”,承载了一份深情,再熏陶彼此。上课的时候,拖沓入座,歪七竖八,每个人都难免多了懈怠,失了敬畏。而师生起立,站直身体,相互对视,致以问候,再入座的时候,坐姿也许会端正一些吧。有人说这很“新鲜”,其实是我们把传统礼仪丢得太久了。

      自然,学校的文明礼仪,绝不能仅仅依靠“上课礼”来维系。换句话说,“上课礼”实行得好,不代表师生的关系就融洽和谐了。但师生可以以上课礼为契机,让礼仪的回归找到一个通道。这种礼节也不是要打破师生的平等关系,也丝毫不折损人格尊严,而是在适度的仪式中,显现出庄重,再在庄重中流露出真情来。

      所以我说,仪式,亦是情意,知者自知。

      顺祝编安!

      投稿人:尚理

      2020年10月31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要点】

      1.共性的写作任务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个性写作任务

      (1)以读者的身份使用“尚理”的姓名,给报社(统一称《复兴时报》)“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的专栏编辑李明写一封信。此处明确了写作的形式及对象、身份。

      (2)就这一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畅谈亲身体会。此处明确了写作的重点。

      【审题】

      材料引述的新闻事件指向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学校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渗透进细小的活动中、不经意的环节上,使之成为春风化雨、历久弥新、令人回味无穷的育人“利器”。

      首先,要准确理解“上课礼”这一现象的内涵:“上课礼”承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倡礼仪课堂其实只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小步,我们应从课堂到生活都要贯彻文明礼仪。尊师重教是一项传统美德,恢复“上课礼”这一优良文明礼仪,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加强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上课礼”不是一种机械的形式,它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大学教育应是做文明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让其回归课堂既是对教育的反思,又是查漏补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注重行为文明的细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课前互相致礼,重拾“上课礼”,就是让美好的记忆回归,让大家再次学会敬畏。

      其次,从文体上看,参加报社专栏的讨论,立论也好,驳论也罢,或者讲述自己的故事,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书信的格式、用语要求,也不能忽视,这实际上是考查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立意】

      ①上课有礼,教育有仪;

      ②礼出于本心,道得于礼节;

      ③重拾上课礼,传扬中华风;

      ④礼重内容,亦重形式;

      ⑤礼可学于心,亦可显于形;

      ⑥尊师重教须有“礼”。

      【素材】

      1.不学礼,无以立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用礼仪来文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诗经》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上课礼”不是一种机械的形式,它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因为任何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业内人士表示,“上课礼”从某种程度上讲,如同人们见面时说的“你好”,反映的是一种文明和素质。大学教育应是做文明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让其回归课堂既是对教育的反思,又是一种查漏补缺,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

      3.“课前为老师准备投影仪,擦净黑板,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但都是尊师的礼仪。”记者采访发现,当今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少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没有多大用处,认为这是属于中国文化的老古董,只需要简单了解,不必太过深究。同时有部分学生表示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兴趣,认为对自己帮助不大,也不愿意受传统文化道德的约束。但大学更需要的是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在全体师生心中千锤百炼。

      【点睛】

      本文开篇即提出观点,用语精简,切中肯綮,对应标题;从师生双向的角度,简述“上课礼”;引出可能存在的争议与质疑,并做出一些辩驳;联系现实,引出当今师生关系的现状,指出“不良现象”;结合个人实际,阐述对“仪式感”的看法;最后回到材料核心“上课礼”。行文扣住材料,也扣住标题的观点;理性分析,正确对待“上课礼”,避免绝对和夸大;结尾一句话颇有余味,重申观点,使首尾圆合。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陶渊明高喊“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贝多芬在王公贵族面前既不脱帽,更不弯腰,但是与贝多芬同行的歌德却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一边,深深地弯着腰,把帽子拿在手里,静候皇室成员经过。

      成熟的麦穗总是弯着腰,上坡的行者也总是弯着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弯腰是一种智慧

      台风可以刮倒高大的树却刮不断矮小的草。以一种低姿态抵御狂风的袭击,这是小草的智慧。

      有一道脑筋急转弯是这样的:一架德军飞机在空中盘旋着,目标紧紧锁定一辆盟军的紧急物资救援卡车,就在这危机时刻,卡车前面出现了一个桥洞,更要命的是,桥洞低于卡车几厘米。问卡车如何巧妙的穿过桥洞?答案是:把车胎的气放掉一点。诚然,撞过去,死了也悲壮,这固然是一种勇气和自信的表现,但是往往却会适得其反,牺牲也变的毫无价值,而给车胎放掉一点气调整一下高度,低低头,却可以轻松达到目的。所以,要懂得低姿态处事。

      弯腰不是没有骨气,它是一种适当的忍让,不固执己见,既能让我们加强修养,也使我们把握住机会,为赢得更高打下基础!首先,弯腰是对他人的尊敬,是建立互相尊重的开始。其次,弯腰的人更容易被他人接受,从而能促进人与人的合作。人生如冲浪般,面对挫折的风浪适当的把腰弯下,踩好自己的滑板,则可以使浪把自己推的更高。反之,挺直腰杆只会被风浪掀进海中。

      弯腰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态度,以守为攻的技巧,面对人生中那些风浪时,弯腰是我们最好的姿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们不必担心弯下腰后的我们不再醒目。相反,弯腰代表的尊重,弯腰散发出的风度,弯腰展现出的理解和弯腰后对事物的承受能力只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光彩照人,学会如何弯腰才会使我们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真正的饱学之士,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表现他的修养,就是低姿态。从他的低姿态里面,反而给人看到他的道德,他的学问,他的伟大。

      凡是成熟的东西,都是呈现“低姿态”。稻穗成熟了,它就垂下头来;果实丰满了,它也是枝桠低垂。杨柳的枝条,也都是柔软低垂的,所以任凭风吹雨打,未见柳树折断。这就说明了任何人、任何事,如果要有韧性,要有弹性,就要保持低姿态。

      低姿态往往比高姿态更能达到目的,恭谦的态度有时比强硬的态度更能得人尊重。所谓强者,其定义是指能力强的人,而不是态度强硬的人,学会适时的用理直气和来代替理直气壮,才能更有效的达到自己的目标。一个能力强并且态度委婉的人,才能真正无往不利,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要想进入一扇门,就必须让自己的头比门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必须低下头弯腰做好攀登的准备。低姿态进入,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度,我们以最低的姿态开始,是为了向更高的目标前行。

      调子放到最低,心态炼到最静,低着头走好自己的路,不去惊羡别人,也不自暴自弃,守着内心的一份宁静与淡泊,执着地走下去,说不定眼前就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材料作文。

      【审题】

      第一段材料,“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能因为这区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主要是赞扬有骨气,不趋炎附势,品格高尚的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第二段主要讲贝多芬和歌德的不弯腰和弯腰行为。第三段主要讲“成熟的麦穗”“上坡的行者”都总是弯着腰。

      就“折腰”这个话题,可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了尊严不能折腰;折腰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折腰体现了成功的谦逊;折腰是追求、攀登、进取的姿态。当然,如果能兼顾两种或两种以上看法来立意,以更加辩证的思维来考虑则更好。

      【立意】

      (1)为了尊严不能折腰;(2)折腰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3)折腰体现了成功的谦逊;(4)折腰是追求、攀登、进取的姿态等。

      【素材】

      1.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尊严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洒脱;尊严是文天祥誓死报国的气魄;尊严是刘胡兰面对铡刀永不低头的胆量,尊严是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节操?因此我们做人要有尊严。尊严不需要鲜花去修饰,但要用灵魂去雕琢,尊严不需用掌声去赞美,但要用人格去诠释。拥有尊严,我们才能远航。

      2.尊严,是鸟儿的翅膀,是大树的树干,是大山的脊梁。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守护尊严终生贫苦,又有多少人为荣华富贵而抛弃尊严?倔强地挺直腰板,坚强地生活,是朱自清留给我们的印象。作为一代文豪,他应是风光而富裕的。事实上,他一生清贫,最终却只能饿死。美国提供的优厚生活条件,在他心中,轻如鸿毛;然而一文不值却又重逾千金的尊严,在他心中,重如泰山。他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无尊严,毋宁死!由此可知,尊严对我们的重要性。有尊严地活着,纵使清贫终生,也比奴颜婢膝获得荣华富贵强得多!这样的人,才是鲁迅笔下的“中国的脊梁”。

      3.在广阔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昂首挺胸,越过无数困难和荆棘,在最后登上巅峰的高台前,面前往往出现一个狭窄的小门。这时,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弯腰侧身地穿过小门,才能进入人生辉煌的殿堂。此时的自己会猛然悟到:弯腰,也是一种成功。弯腰是一种灵性的觉悟,是一种智慧的显现。人生,就像是在大海中航行,也像是在大路上奔跑。面对人生的小门时,就要学会弯腰,因为弯腰后的前方,是一道通向成功的大路。当一切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才真正地懂得:弯腰,也是一种收获!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线上沟通、支付及交通出行等APP的出现,使电信业,银行业、出租车行业等多种行业面临挑战,许多曾经稳定的职业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

      材料二: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出现了大量诸如数据分析师、色彩搭配师、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

      材料三:一部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使“章丘铁锅”意外走红。铁锅锻造这一老行当迅速得到人们的追捧,传统工艺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你对以上材料中的现象有怎样的思考和选择?请以“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为副标题,写一篇班会发言稿,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顺时代大潮,扬人生风帆

      ——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顺时代大潮,扬人生风帆》。

      时代大潮奔流入海,个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的三峡,其间水域开阔却也暗潮涌动。

      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语境下,再有远见的智者也难以望到尽头,再有定力的老者也难以忽视这滚滚而来的波涛汹涌!就如何在当下时代规划职业生涯,我有以下浅见:

      包容开放,取精去芜,发现丰富多样的人生选择。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崛起,将时代列车推向生死时速的快车道。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新兴产业一夜勃起,“共享经济”曾几何时还被轻视和嘲笑,“大数据”的到来也一度被定为痴人说梦……还有无数如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都实现了从零到繁的突跃。这就意味着,此时此刻正有无数仍不知名的事物,很有可能在明天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由此观之,怀有一颗包容的心,接受了解新兴职业,将给我们的人生规划带来更多选择。

      创新求异,勇于改变,跟上时代发展的快节奏。作为中国人,我们格外清楚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弊病,抱残守缺“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时刻警醒着我们“原地踏步就是退步”的通俗道理。作为人民出版社前身的商务印书馆就是顺应时代潮流,敢于创新发展的典型范例。从最初只印书不出书的小商务所,发展为今日的行业巨头,期间还遭遇敌军四次炮轰,它的成功不仅是创新驱动带来的发展生机,更重要的是坚持为国民提供思考力的不变信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下时代的繁华多样中,创新的是形式与方法,不变的是初心与本质。

      最后,求同存异,不妄自菲薄全盘否定传统行业,应当是在新时代新产业环境下需要我们始终牢记的。正如“章丘铁锅”的意外走红,“磨刀手艺人”的惊世之作,以及“吹糖人”、“皮影戏”的经世不衰,都彰显了传统行业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民俗风尚的绝对魅力。这是当下再高新的产品所无法取代的魅力。它们一直存在于人们记忆的最深处,是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样的职业,绝不能被轻视,更不能被同化!而我们所要做的是给它们包上时代的外衣,例如纪录片的播出或与科技的融合。总之,我们应该铭记老行当的绝对意义,避免追求新生产业而舍弃根本,丢失初心。

      时代大潮川流不息,发展道路四通八达。我们当扬起人生风帆,或逆流勇进,碰撞激情火花;或顺流而下,行稳致远!不忘传统,不失初心,顺应时代,砥砺创新,这就是我的人生选择!

      以上是我的发言内容,感谢聆听!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型驱动作文。题目给了三则材料,材料一主要叙述的是旧职业面临挑战,材料二主要叙述的是新职业兴起,材料三主要叙述的是老行当也能流行。综合三则材料,不难发现:材料围绕的核心话题是“职业”,背景是“时代的变化”,矛盾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新职业与旧职业”。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前,许多新行业正在诞生,许多老行业正在消亡,也有很多传统老行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高中生,我们该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选择自己的职业,规划自己的未来。如职业生涯规划(即梦想)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选择职业时要根据个人与社会现实的需要做出决定;传统行业面对时代的浪潮也要与时俱进,凭借新兴事物来发展自我,如“章丘铁锅”。

      任务要求:要求以“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情境是“班会上发言”,写作内容主要为“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你对以上材料中现象的思考和选择”,

      文体要求:写一篇班会发言稿,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适应新时代,面向未来规划职业;

      2.坚守传统,在传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用科技点亮传统行业;

      4.选择新行业,心系老传统。

      【素材】

      1.“健康”是既古老又新颖的概念,须以传统为基础,创新发展。中国历史纵跨上下五千年,从《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纲目》再到新时代潮流下对健康的研究,每一个时代都关注着健康。尽管新时代科技先进、机器高效,有些健康问题是需要一个人长期经验沉淀并加以总结的。所以谈健康,并不能抛开传统。关注健康是传统医生的拓展,具有新时代光辉。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奉献自身。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传统医生”似乎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被拓展成更直接、多板块的职业如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而新职业的涌现,也恰恰反映了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生活在快节奏的今天,在我憧憬的职业中可以即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可以留有独立思考、总结的时间。继传统迎潮流,可以让我永不迷茫。

      2.新兴职业与科技井喷,使传统职业无以为继,信息技术构造的虚拟世界,也在冲击着原有的社会秩序:君不见出租车司机面对打车软件的无奈至同化;君不见网络论坛中甚嚣尘上的“拜金”与“仇富”。巴金老人有言:“中国固然不是一个完美的中国,但人人都有义务让她更加美好。”国不在远处,便在脚下;志不在远方,便在心中。惟有将个人的孤岛连成大陆,中华才是富饶的家园。纪伯伦曾有言:“别因行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何出发。”面对新时代的忘乎所以,物质世界丰盈,不应忘父辈筚路蓝缕时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肯干;精神世界繁荣,不应忘孔明教导后嗣“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谨言慎行。“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更是思想者的时代,惟有束紧踏实与谦虚的行囊,我们才能走向充满可能的诗与远方。风起云涌间,“互联网+”的时代已翩然而至。立足于传统与今朝交织激荡间,吾辈诚应深思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而使人生之船不偏不倚地挺进。

      3.老行当“铁锅锻造”因纪录片重回人们视野;手艺人藤椅编制技术再博取众人眼球;更有街角巷道的民间风味制作重赢人们青睐……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今日,中国的传统工艺并未因为“时代久远”而“色老珠黄”,反因“历史悠久”更具人文底蕴。此等传统工艺重焕生机给我们亦有珍贵启示:唯有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且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纵使风云激荡、波云诡谲,纵然时代竞争与社会焦虑与之而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要学习老子式的澄澈清静,亦要有希腊狄俄尼索斯式的郁勃汪洋,这是最为重要的心态塑造,此为其一。其二,提升自身技能应对挑战始终是不渝真理。最后,绳其祖武,关注老祖宗的传统工艺并联系考虑自身实际以做出职业规划。史铁生有言:生命的挫折须臾常在,挑战却不可或缺。唯有向上向善,以不断的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方能做出合适自己且有益社会的职业选择。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设,即人物设定,本是动漫领域的术语,现多指公众人物提前设定并演绎出来的人物形象,比如演艺明星的“学霸”形象,网红的“男神”“女神”形象等。这些特定的人设吸引了特定的粉丝群体,从而产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现象。有人认为,立人设无可厚非,因为是公众人物,就要给自己立一个特定的人设;有人认为,人设毕竟是主观的,如果名不副实,形象有可能会因此而受损;有人认为,人设只是营造出来的形象,如果把人生当作一场带有“道具”的表演,演得再好也是虚假的……

      兴德中学准备召开由老师、家长、学生参加的“我看公众人物人设”座谈会,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以老师、家长或学生中的任何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佳作展台】

      既然立了人设,就别让它崩塌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既然立了人设,就别让它崩塌》。

      人设,本来是设计动漫人物时的人物设定,后来逐渐成为公众人物的一种操作套路。比如演艺圈有赵丽颖的“吃货”人设、靳东的“老干部”人设,网络红人有韦思嘉的“清华时尚博主”人设、余点的“北大豆瓣才女”人设等。

      人设,是一个人希望展示给他人的形象,每个人生而不同,有自己的个性,并且希望展示自己,而立人设就是一种张扬个性的方式。

      一个人的人设一定要从真实的自我中提炼出来,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特征、性格品行,不能是表演出来的,更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人设,否则早晚会露出破绽。如翟天临的“学霸”人设、江一燕的“建筑设计师”人设等。明明没有相应的实力,非要自认为是学霸;明明是演员,非要自认为是建筑设计师……无论前期如何光辉亮丽,最终人设都会崩塌。

      当然,“粉丝经济”下的商业包装——人设,能够规范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的言行举止,能够让他们谨言慎行,完美地体现出与人设相匹配的特点,同时,能给粉丝们起到示范作用,树立正面的形象。但值得一提的是,公众人物的人设要符合自己的特点。虽然有“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的古训,但“成君子”的前提条件是“作之不止”,不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把人设当作幌子。

      特别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人设似乎已经成为公众人物展示在大家面前的“第二人格”,但公众人物的言行就好像被永远不关闭的摄像机拍摄着一样,记录着他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他们的言行前后不一致或者与人设不符,就会造成人设的崩塌。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闪光灯下的公众人物风光无限,集万千恩宠于一身,但闪光灯毕竟能够照亮公众人物的很多面,所以公众人物的人设也无时无刻不是一种约束。作为公众人物,一定要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使其与人设保持一致,否则,人设一旦崩塌,就会被质疑怒问、口诛笔伐。

      所以,我要说:既然立了人设,就别让它崩塌。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发言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则材料谈论的是有关人设的问题。材料先解说人设的具体意思,并列举了演艺明星、网红立人设的例子;然后对此提出了三种看法:一是立人设无可厚非,二是立的人设要名副其实,三是人生不需要立人设。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思考:一是立人设是可以的,但公众人物一定要按照人设做人做事,这样才无可非议;二是公众人物没有必要立人设,做好自己,通过不断打磨技艺、沉淀修养,走出一条更为纯粹的道路。

      写作要求是写“我看公众人物人设”座谈会上的一篇发言稿,可以是老师、家长或学生中的任何一种身份。综合上面的分析,所谓“人设”,不过是一种精心呈现出来的公众形象,并不一定是真的,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营销行为。事实上,演员等公众人物最好的人设就是自我,没有什么比优秀的作品、出色的演技、高尚的人格更能赢得观众的真心了。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记录时代、书写时代,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才能通过好作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重新发现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晰人设。

      围绕以上分析立意即可。

      【立意】

      1.理性看待公众人物的人设;

      2.既然立了人设,就别让它崩塌; 

      3.最好的人设是自我(真实);

      4.真实的生活不需要人设;

      5.完美人设,不如“真我”;

      6.明德,才是最好的人设。

      【素材】

      1.高端的人设,自然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再高端的人设,一旦与虚假为伍为邻,并一旦被人揭穿被人识破,轻则,被人斥之为吹牛、虚伪,重则永远弃“炮制者”而去。

      有一个词叫公害。虽是环境法的防治对象。但对付这种以虚假的“高端人设”破坏正常的人际交往、污染人际生态和社会风气的行为,也不妨视为一种公害,并在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因为从危害社会的程度上来讲,虚假的“高端人设”最终不仅会导致炮制者的道德赤字和声望亏欠,处理得不好,还势必影响人际关系,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也就是说其危害程度丝毫不亚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当然,切断打造虚假的“高端人设”产业链也很重要。但前提是所有人应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

      2.回看2018年,有不少明星“人设”崩塌。前有范冰冰“逃税风波”,后有吴秀波“恋爱坐牢”,明星“人设”崩塌的确是几日之内甚至一夜之间的事。其实,明星并非不能有“人设”。明星不仅是公众人物,他们还拥有大量粉丝,是粉丝追捧对象。倘若明星较多地将自己正能量的一面展现在公众面前,很容易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例如翟天临的“学霸人设”,能激励更多粉丝奋发求学,这未尝不是好事。关键在于,明星为自己圈定的“人设”必须是符合常理、贴合实际的,切忌与现实情况全然相反。再拿翟天临举例,若想以“学霸”面目示人,就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实打实地做好功课,而不能只在微博上晒晒录取通知书便了事。

      3.完美“人设”,不如“真我”。

      文依是我的高中同学,上大学后我们虽偶有互动,但大多数交流都围绕朋友圈展开,她的朋友圈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丰富多彩的生活、甜蜜的恋情、工作到深夜为自己鼓劲加油的正能量……直到最近,这个拥有完美“人设”的姑娘向我翻开了硬币的另一面:“我的生活并非那么有趣,那些经过修图的美食并不好吃,参加的一些读书沙龙只是走马观花拍照而已……我压力很大,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满意,但又想向别人展示我很敬业,希望营造优秀而且幸福的‘人设’。”

      文依不是个例,不少人在朋友圈里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人设”,“人设”甚至成为虚拟社交中一种认知彼此的方式:为了晒厨艺,给一道味道古怪的菜肴精心打光;为了秀底蕴,还没有真正读完一本书就先晒出三五句评论;甚至为了营造完美“人设”而精心挑选“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

      我们在生活的不同领域扮演着不同角色:职员、儿女、朋友、父母……但凡此种种皆是基于现实生活,并非架空现实捏造出虚拟的完美“人设”。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谓“风雨如磐暗故园”“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华民族的今天,可谓“大江歌罢掉头东”“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谓“到处莺歌燕舞”“风景这边独好”。

      要求: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作;②从本单元作家或作品中选取一定素材;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继往开来,奋斗不息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今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示:我们的民族已经走过了风雨如磐的昨天,走到了春水浩荡的今天,必将迎来莺歌燕舞的美好明天。

      学习鲁迅、艾青、沈从文、老舍等人的作品,我们生动地了解了民族昨天的暗淡与飘摇。未庄的人们是那样的麻木,阿Q们是那样的没有尊严;大堰河的一生是那样的充满屈辱与辛酸;遥远的边城不是世外桃源,善良的翠翠与英俊的傩送美好的爱情也只能以悲剧告终;北京的茶馆里恶势力横行,乡里百姓卖儿卖女。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榨,让我们的先人昂不起头,直不起腰,我们的民族在风雨中呻吟。

      为了我们民族的独立和强大,有人以笔为刀,摇旗呐喊,冀图唤醒在“精神胜利法”的愚弄中沉睡的人们;有人用血泪化作诗行,表达对黑暗世界的诅咒;有人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化作摧毁旧世界的烈火和浪涛。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为的是让中华民族走过风雨,走向光明。

      风雨过后是彩虹。如今,我们的民族已走上复兴之路。为了实现中国梦,有人隐姓埋名于大漠,有人默默服务于荒原,有人默默耕耘于田野,有人挥汗奋战在车间,有人坚守在风雪边防,有人在用自己的智慧让蛟龙下海、“嫦娥”飞天……无数平凡人,正在用滴滴汗水凝聚成浩荡的江流,推动民族复兴之舟破浪向前。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为了民族复兴而呐喊、沉吟、战斗过的各位先人:未庄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生机无限的新农村;边城已不再是看起来美好而处处上演悲剧的山寨,而是车水马龙、灯火璀璨的幸福新城;茶馆里早已不见了二德子、庞总管、刘麻子和卖儿卖女的康六,有的是满面春风谈贸易谈合作的生意人和悠然自在的休闲者;大堰河们呢?早晨或傍晚,你到公园里看看吧,她们在跳幸福舞呢!

      幸福不是终点,是美好明天的起点。马克吐温说:“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奋斗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现在,也终将成就更美好的未来。我们高喊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登上新时代的舞台,接过前人手中的接力棒,必将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力军,誓以让世界震惊之力推动时代变化,以赤子之心为祖国变得更加美好承担起一份应有的责任,肩负起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16岁远离家乡的龙周才加,十多年如一日,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守卫在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的一线;“80后”教师张玉滚坚守大山深处十几年,只为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山西沁源森林消防大队传承太岳革命老区的英雄精神,无惧烈火,以青春和生命守护220万亩森林资源……唯有青春多热血,敢叫日月换新颜。新时代的青年承继前人的精神,用奋斗来点缀青春,照亮我们民族美好的未来!

      大道之行,一以贯之;志之所趋,无远弗届。闯关夺隘战鼓催征,新时代青年热血沸腾。今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向先人们保证:我们将以热血和生命,换来中华民族“到处莺歌燕舞”“风景这边独好”的明天!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材料作文。

      【审题】

      首先分析材料中诗句的内涵。“风雨如磐暗故园”写我们的民族曾经在黑暗势力的压迫下风雨如晦。“雄关漫道真如铁”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处境艰难,仁人志士曾经经历艰难的斗争。“大江歌罢掉头东”“人间正道是沧桑”形容我们的民族正在如滔滔江水一般发展,发生着巨变,说明中华民族今天正在改革中前进。“到处莺歌燕舞”“风景这边独好”则喻指中华民族的明天将无比美好,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则材料分别道尽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构思立意需要紧扣“中华民族”,明确昨日的艰难、今日的变革与奋发和明日的美好未来。文章的构思方式,可以用画卷式的写法展示出民族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也可以用告慰先人(本单元某位作家)的方式以抒情取胜,还可以表达新时代青年继往开来、奋斗不息的豪情等。“从本单元作家或作品中选取一定素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求。

      【立意】

      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不忘过去,憧憬未来;新时代,青年应该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等。

      【素材】

      1.伴随着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那一句宣言的回响,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开始迈上民族自强之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开始走上民族富强之路,一座座高楼大厦平地而起,一架架大桥跨江海而立,一条“天路”铺向世界屋脊。2008奥运,多国峰会,那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无时无刻不展示着祖国的崛起。

      2.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在汉唐等时期,我们祖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由于近代国家吏治腐朽,闭关自守,导致了国家国力衰微。1949年,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的解放,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绘制了宏伟的蓝图,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建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祖国发生深刻发化,成为全世界所瞩目的地方!

      3. 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睿智,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蓬勃发展,是无数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是无数的先辈开创了祖国的昨天和今天。明天,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将落到我们肩上,我们要创造祖国的充满希望的明天。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珍惜时间,立足本职,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祖国明天更美好。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和沈从文,一个举着劈向黑暗的启蒙之剑,一个唱着至善至美的人性之歌。同处动荡时期的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观照社会和人生。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召唤,都一次次告诫着当代人应有的责任。今天,我们身处的时代祥和美丽,但依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面对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交织的社会现象,你更希望谁(鲁迅/沈从文)成为我们同一时代的人?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发表你的观点。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勇于挺身,敢于直言

      鲁迅曾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面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危机,我们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应勇于挺身,敢于直言。

      不束缚于世俗的牢笼,勇于挺身,敢于直言,为社会注入一剂正能量。

      当惨无人道的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我们是否该反省自己,那一颗善良热爱的心难道被自私掩盖了吗?也许人们都因假摔事故,钱包事件的发生而加强了戒备心,但我们因此为借口而不挺身,不理直气壮地说出公道话,那么这世界还有正能量吗?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更应该成为挺身而出的那个人。葫芦岛一名女士从银行取出两万元现金,袋底破裂又碰上大风,漫天的钞票让她不知所措,焦急如焚,但行人并未图一时之利,而是站出来让其他人捡后归还。一人为之,人人为之,二百张钞票一张未少。社会中也会充满正能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予之,世界芬芳。面对身边的危机,挺身而出,说出自己心中的话,留下一口芬芳,注入一剂正能量。

      不被困难列强所吓倒,勇于挺身,敢于正言,为世界留下一腔热血。

      面对强大的敌人,偌大的困难,你是否退而避之,不敢正言呢?对于个人,你需要这个号角,来坚定你必胜的信念;对于社会,你需要这个号角,为人们唤起心中的善;对于国家,你更需要号角,来吹响团结一致的心。当西方列强用鸦片敲开祖国大门时,政府面临强大的敌人,畏葸不前。而林则徐站出来,吹响了禁烟销烟的号角,这才唤起人人的良知与斗志,抵御住了毒害。号角铿锵有力,响彻心扉,但却容易招来敌人与挫折的矛头,为了良知与信念,你是否敢于吹起洪亮的声音?当量子论提出者普朗克发现这一背离传统能量理论的结果时,他想不到提出后的结果,是为人耻笑还是丧命于守旧教徒,于是他选择在自己死亡的那一刻,提出了牛顿以来最伟大的发现。真理的道路上,没有捷径,不会一帆风顺,甚至流淌着鲜血。但正是这些提出真理,留下热血的人,使人类迈出了一步又一步,真理的提出需要敢于挺身,敢于直言,如今的你,是否敢于“挺”而走险呢?

      勇于挺身,敢于直言,不做默默避之,畏葸不前之人。

      【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暗含任务驱动的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材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列举鲁迅和沈从文两位名人的事例,展现他们身处动荡的时代选择不同的方式观照社会和人生,鲁迅是“举着劈向黑暗的启蒙之剑”,沈从文是“唱着至善至美的人性之歌”,前者是战斗的姿态,后者是讴歌赞美的姿态。无论哪种姿态,展现出的都是他们对这个时代的责任意识。第二部分联系当今社会,要求学生“面对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交织的社会现象”选择谁作为我们的同时代的人。考生可以从任意一个方面进行选择,突出自己的价值取向。最后还要关注文体,要求写作议论文,这就要求考生有清晰的论证思路,有充足的论据来支撑观点。

      参考立意:

      1.选择鲁迅,可以从生活需要那种敢于直言的生活方向。

      2.选择沈从文,可以从生活需要讴歌美丽。

      素材:

      1.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英雄。鲁迅用激昂的文字唤醒愚昧的国人,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沈从文用细腻的笔墨勾勒人们内心真善美的线条。当今世界,我国进入新时代,那不和谐的音符需要人性之美来消除。所以我更希望沈从文与我处在同一时代。

      2.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愿中国青年都能够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在那时,鲁迅就用此番话寄望青年人能够早日清醒,摆脱事不关己的冷漠。当今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或许带来精神层面的空虚。更有甚者,社会中产生了一些“佛系青年”,他们无目标,无追求,更是无所事事。如若鲁迅先生与我们同时代的话,他一定能够说出同样的启蒙话语,来唤醒这些“佛系青年”。

      3.“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他也曾经举着劈向黑暗的启蒙之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不断前行。今天,一位曾经的电视主持人,站到了我们面前,他直面娱乐圈乱象,更爆出无数黑料,他就是崔永元。他曾受到死亡的威胁,曾饱受抑郁症的折磨,但是,崔永元在社会黑暗面前用自己的无畏维护着社会正义。目前个别人已经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文化产业也在进行彻底的整顿。崔永元维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者。

      4.我们赞美生活,赞美人性,颂扬真善美,这是沈从文先生作品散发出的人性光辉。但,光芒必有阴影相随,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拿着斩向黑暗之剑的鲁迅。

      5.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斗士;沈从文,高唱人性之歌的君子。两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才,但我更希望鲁迅成为与我们同一时代的人,与斗士同行高举理性之剑,将愚昧与麻木斩碎。

      行文结构:首先拟定一个观点明确的标题,如“勇于挺身,敢于直言”;然后由鲁迅的名言引出观点,再围绕“不束缚于世俗的牢笼,勇于挺身,敢于直言,为社会注入一剂正能量”“不被困难列强所吓倒,勇于挺身,敢于正言,为世界留下一腔热血”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收束全篇,再次明确观点。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广东佛山南海警方接到一位母亲报警称,7岁女儿在商场偷了东西。一开始无论女孩妈妈和店员怎么问,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认。妈妈于是想到了报警,给女儿一个教训。在民警劝说教育下,小女孩终于承认,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也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事后,女孩妈妈按商品原价进行了赔偿。此事赢得众多旁观者的赞许,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女孩、女孩妈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写给孩子妈妈的一封信

      尊敬的女士:

      您好!

      一开始我在看这条新闻的时候,觉得您做的很对,应该为您的教育方式点赞,但是静下心来细思之后又隐隐约约觉得哪里不对。

      孩子偷东西是错事,是一定要认真教育的,但是一定要采取报警这样的方式吗?

      教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我很肯定您不包庇孩子、坚决要教育孩子的态度。但是报警这样的方式,我认为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一个不小心,失掉的是孩子的自尊心,伤害的是母子间的亲子关系。

      有人说,“孩子偷东西的那一刻就没有了自尊。”那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把她钉死在耻辱柱上,就是所谓的教育了吗?并不是这样的,就连视频中民警赶到,也是第一时间把孩子拉到一边,耐心询问。如果您一开始就不是在大庭广众下询问,是不是事情也不至于到这一步呢?

      您有没有想过,如果来来往往的人里有孩子认识的长辈、老师和同学,大家会怎么看她?会不会因此给她贴上“小偷”的标签,留下她就是一个“坏孩子”的刻板印象?会不会在背后指指点点,用异样眼光看待她?孩子可能确实不会再犯了,但是他的人格和心理同时也被伤害了。

      很多家长认为任何触犯原则的错误,再怎么教育都不为过,可是以正义之名,行伤人之事,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不能赞同。

      教育,为的是让孩子成长,成为更好的人,如果某种教育手段是以伤害为代价,是不是要三思而后行?

      其实,偷拿别人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是很常见的事情。有数据表明,大约 5% 的10岁以下儿童有偷窃行为。一位心理咨询师说,孩子偷东西,不要执着于“偷”这个字,更要去了解背后孩子的动机。您的女儿喜欢那个玩具,但是又迫于家庭条件有限不好向父母开口,才选择偷拿。这可以看出,孩子本性并不坏,她也知道这是一件不好的事,并非无药可救,千万不能因为一件事就给她贴上“小偷”的标签。

      了解清楚动机之后,再对症下药,比起因外界压力所迫导致的服软,当孩子心平气和之时反而更愿意真正去改正错误。世上从来没有不犯错的小孩,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是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句话说:当问题来临的时候,我们是选择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还是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这是一道父母永远都在做的选择题。冷静下来,相信您终将能找到那个最适合的选择。

      明华

      2020年9月1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现象发表看法。

      本则材料属于新闻热点类的事件,整个事件的核心问题是发表你对“孩子妈妈报警”这一教育方式的看法,这种可以开放讨论式的作文中,你可以选择赞同,也可以选择反对,但必须要亮明自己的观点,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本题是让考生以书信的方式来表明态度阐述观点,写信的对象不同,所选的角度也应该不同。如果选择给小女孩的母亲写信,就需要去委婉的探讨教育方式的问题,可以支持这种坚持原则,绝不姑息放纵孩子的严厉教育方式,也可以持反对态度,写明这种吓唬式教育的危害,提出你认为更为合理的方法。如果选择给孩子写信,就应该是让孩子去体谅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或是从心理上去安慰孩子,以免留下阴影。当然还可以给其他相关方写信,比如写给当时出警的警察,提出你认为这种场合下的秉公执法应该是充满温情的,或是写给相关的商场和店员,阐述面对孩子的这种错误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立意:

      (1)慎用恐吓教育和羞辱教育。

      (2)给孩子有温度的教育。

      (3)切莫放纵孩子的“小错”。

      (4)“母爱”也要有原则。

      素材:

      1. 教育孩子,应该是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润物细无声,从父母自己的言传身教中让孩子模仿,是一件长期的工作,而非把教育孩子做人寄托在他人身上,更不是可以妄图采用一些临时刚猛的手段来让孩子能够有很好的改变。

      2. 小孩子一般对警察叔叔都有一种敬畏之心的,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达到了效果,同时也让小孩子相信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行为,所以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教育方式。现在还是小事,在事情还小,习惯还未养成的时候,把这个坏习惯纠正过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才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正确的教育。

      3. 孩子不同,处理方法也应不同。如果是我,会保全孩子的颜面,回家后把问题讲透,只要孩子有自尊心,任何教育方式都可以达到目的,如果简单粗暴让外人介入,看起来当时问题解决了,也留下了后遗症。孩子知道自己家庭条件不好而没有向妈妈要,这个贴心敏感的孩子一定要好好保护她的自尊心,不能轻易叫警察。

      4. 这个妈妈很坚持原则,她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社会的规则,懂道理、明是非,尽到了当家长的职责。而且孩子在过程中没有受到伤害。大部分家长见孩子执拗顽固就觉得先依着她算了,赔钱了事,事后再教育。其实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教育时机,而这个妈妈能硬刚到底,凸显可贵。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先亮明了写信的目的,亮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用大段的篇幅来具体分析报警教育孩子的危害,通过阐明利害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然后分析儿童的特点,以商讨的语气来找出更加适宜的教育方法,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情况下达到预期的目的。文章结尾再次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孩子母亲的认可。

      【点睛】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心灵之眼,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透过标题,我们可初步感知作者的文学素养,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有经验的考生,往往会在作文中,尤其是短时间内就要判定分数的考场作文,拟一个亮丽新颖的标题,留给阅卷老师良好的第一印象。

      常见拟题方法有:1.论点式,表现为主谓、动宾短语,或判断句、祈使句形式:直接亮出观点,为阅卷老师节省时间,避免误判;2.问悬式,巧用问句,设置悬念或矛盾,引发兴趣,新奇抢眼;3.并列式,对偶、对仗、排列词语,形成对比、对照、类比关系,整齐生美;4.反复式,指题目中有词语重复的现象,又叫复沓、叠词或反复;5.化用式,巧借相声小品、影视剧歌曲的名字或经典语句,古诗词、名言警句、歌曲题目和歌词等;6.比、拟式,巧用比喻、拟人,想象丰富,形象亲切生动。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李尚龙曾发文说:“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哪三样呢?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有人看后则补充道:“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葛优躺,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

      对此,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选好角度,准备在辩论赛中进行主辩陈述用。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说理充分,论辩有力;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心中有梦,诱惑可挡

      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

      你们好!

      我方观点认为:电子产品和网络不能毁掉一个年轻人。

      周敦颐谓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纵使如今网络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青年心怀梦想,也能同莲一般洁净,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有了网络和电子产品,年轻人便会醉心于此,一蹶不振。

      首先,网络内容丰富,适合青年阅读的内容也不在少数。如今,中国各大主流媒体已不单单只存在于报纸、新闻节目之中,而是活跃在大大小小的休闲软件之中。现在的刷微博已不再局限于各类娱乐新闻,而通过这些主流媒体的平台,青年可以更多地接触、了解社会时事,感受存在于身边的平凡英雄,致敬为国奉献的战土,景仰身处技术尖端的各类科学家,赞颂舍己为人的自衣天使。由此以来,青年们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快使社会风气更加优良,民族复兴指日可待。

      其次,青年自身怀有梦想,有强大的自制力。在中国梦的大力弘扬下,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一位中国青年的梦想。当心中有梦时,即使面对网络和电子产品的诱惑,青年也是可以抵挡的,因为他们知道,“葛优躺”打游戏,追刷剧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甚至还可能能影响自己前行的步伐,而自制力便可帮助青年“不畏浮云遮望眼”。“3棋才子”柯洁年少就享有围棋天才的佳誉,在此之后,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纷至沓来,即使面对如此多的赞誉,他也依旧专注于自己的一方围棋天地。这难道不是青年自制力的体现吗?有如此自制力,而又心中有梦,电子和网络的诱惑又有何惧?

      最后,身处积极的社会环境青年怎能不“择其善者而从之”?新冠疫情爆发,无数医生护士驰援武汉,这其中存在着大量青年医生,护土,他们用血肉之躯躯为我们筑起生命之墙。看到这些新闻,这些英雄事件,青年如何能再继续沉醉网络、继续“葛优躺”?如何能忘却心中的梦想,被诱惑所困?

      李大钊曾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这样的青年,心中有梦,眼中有光,又怎会被这小小的诱惑所困?

      由此,我方认为电子产品和网络不能毁掉一个年轻人。

      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

      ×年×月×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作文,首先明确任务,是写一篇“辩论稿”。其次确定立场,“正方”或“反方”。

      正方的观点是赞成这两个观点,即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能毁掉一个年轻人,在网络极其发达,手机无比方便,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年轻人确实比较容易沉溺于无所事事的玩游戏、刷视频、看各种以吸引人眼球为目的的信息,有人说,拿起手机,瞬间几个小时就没了,时间就此浪费,而工作、学习尚无进展,很多人意识到这种问题,也在尽量避免,但总是因为拿起手机习惯性的关注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而“破功”,所以有人把电子产品成为“精神鸦片”,一切让人沉迷的事物,都可能像毒品一样毁掉人。

      反方的观点则是不赞成该观点,即电子产品并不会毁掉年轻人,持该观点的人可以客观地看待电子产品,它只是一种工具,跟任何一种工具一样,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分别,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因此,当年轻人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如利用电子产品学习、工作,让生活更便捷,让自己能更快速高效地投入学习工作中,它当然不会毁掉青年;相反,如果年轻人错误地使用了电子产品,如只知道拿来娱乐、购物,与其说是电子产品毁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毁了自己,因为,这样利用新工具的人,即使没有电子产品,也会因沉迷于其他老式娱乐而被“毁”。

      在确定观点后,注意辩论稿的格式,标题直接点明中心,开头要有称呼,开门见山点出论点,主体结构要层次清晰、角度深刻,可分论点引领,使用典型材料,使听众认同;结尾要深刻有力,同时附上结束语“本方辩手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立意:

      (1)远离电子产品等精神鸦片。

      (2)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它并不会毁掉年轻人。

      (3)会毁掉人生的只有年轻人自己。

      (4)任何工具都要正确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素材:

      1.疫情期间莘莘学子通过网课,学习知识,追求真知。寒假之际,一场疫情将众多本应去学校学习的学生阻断在家,无数学生担忧上课问题。可通过网课,学生们轻松的体验了即使在家,仍可不误学习的生活。老师们以直播的方式授课,学生们在手机或电脑前学习,通过网络,解决了上课问题并且保障了学生老师的人身安全问题。如果同学们有不懂不会的地方还可以回看再次理解。电子产品解决了青年的求知问题。

      2.无数青年足不出户亦可遍观世界景,遍知天下事,了解全世界,开阔新眼界。热门的App“抖音”,考研神器“B站”,随时随地解答问题的“知乎”……哪一个不是生活必备?通过手机你领略了泰山的雄厚,长城的壮阔,巴黎圣母院的巧夺天工,埃菲尔铁塔的精妙绝伦……你知道了古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诗词经典的博大精深,世界历史的曲折辉煌;你体会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世界更替的日新月异,未来生活的波澜壮阔……电子产品满足了青年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欲望。

      3.乡村女孩郭翠珠通过网课追求知识;电竞战队IG夺冠为国争光;无数青年因网络而改变人生,走向成功。是网络,让我们拥有了丰富的生活,有了展望未来的机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结构层次:文章开门见山地点出论点“电子产品和网络不能毁掉一个年轻人”,引用名言来证明,即使身处网络之中,年轻人也依然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接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年轻人不会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原因:网络内容丰富、青年有梦想和自制力、社会环境积极健康。最后再次总结青年的特点,以反问语气强化青年不会被电子产品所困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可明确自己的立意后按上述的方式行文。 

侯晓旭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2021学年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微写作专题
下一篇:2021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期末复习:材料作文专题(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