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285  2021-06-29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香港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作者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三)字词:

1.字音字形

凝重(níng)

瞩目(zhǔ)

易帜(zhì)

港督(dū)

陈迹(jì)

赠言(zèng)

2.词语释义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相互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陈迹:过去的事情。

交接:移交和接替。

三、总体感知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第三部分:结语(第1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四、学习课文

1.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3.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

比如:“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4.①“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5.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展开全文阅读
6.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明确: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自我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掩映: 

易帜: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1)别了,“不列颠尼亚”。 (     )

(2)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     )

(3)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即将告终。” (     )

3.在文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________。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_____________。

4.文中第8段中的“子夜”就是“半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子夜”而不用“半夜”?

答案:

1.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变换旗帜

2.(1)用于特殊含义的词语 (2)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3)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

3.移交;防务;终结

4.“子夜”是干支记时法,“子”为首,“子夜”标志着新一天的开始,也暗含着香港回归的开始,英国统治的结束。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别了,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预习导学案
下一篇: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战中的插曲》优质课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