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803  2021-07-02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优质课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3.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二、学法指导

1.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并结合语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理解老子的思想。

3.辩证分析道家文化在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背景资料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目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3.文题解读

《<老子>四章》选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1)识记字音

毂(gǔ)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自矜(jīn) 泮(pàn)

(2)通假字

曰余食赘行(行,同“形”,形貌)

其脆易泮(半,同“判”,分离)

起于累土(累,同“蔂”,土筐)

(3)古今异义

当户牖以为室[古义:以(之)为,把……作为。今义:认为]

跨者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可以;不被许允许)

强行者有志(古义:强劲奋进。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4) 一词多义

自是者不彰(动词,认为正确,肯定)

斯是陋室(动词,表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指示代词,此)

其在道也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舒缓语气)

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增强陈述的语气)

为之于未有(动词,做)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

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被)

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5)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自见者不明(形容词作动词,明察)

自是者不彰(形容词作动词,明辨是非)

名词的活用

自伐者无功(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

(6)特殊句式

倒装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即“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状语后置句,即“九层之台,于累土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即“千里之行,于足下始”)

(7)词语积累

自矜:自我夸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2.主旨点睛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4.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

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

难点: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五、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的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具体做法。

2.精彩段落

第二十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提”“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六、相关链接

(一)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展开全文阅读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二)名句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7、天下智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三)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话是说: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了,就显露出不善了。有与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与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与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与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和谐,前与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这是永恒的现象。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万物自然兴起而不首倡,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老子对事物两面性的洞察是深刻无比的,他告诉我们分析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面入手,同时要注意两者相互转化的过程。

老子思想中的辩证原则告诉我们:做事失败时,要有为成功创造条件的勇气;遇到难题时,要有变难为易的自信;站在高处时,要有防备危险的意识;自身优点为你赢得掌声时,要学会改正自己的缺点。老子说的都是明明白白的大道理,他很早就教给我们许多的人生智慧。“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追求,圆满是一种最理想的境界。可老子却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他认为一味追求圆满也可能会走向反面。今天,我们要想真正领悟老子辩证法的精髓,需要用客观、全面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要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生活中的挑战,要用胜不骄、败不馁的人生态度去迎接挑战,主动出击,抓住机遇,从而获得成功。

(三)影视

老子说(动漫)

   内容介绍: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惘的心灵得到解脱,难怪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蔡志忠以他生花之笔加上幽默技巧,把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表现出来,现再以动画形式,使它更生动传神地重现观众眼前。

(四)文本特征

说理形象 语言准确

(1)说理形象

说理形象除了体现在老子对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体现在他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于用辩证法来说理。比如,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子、器皿和屋室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与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善用逆向思维。

善用逆向思维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比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逆向思维的体现。

(3)语言准确。

本文行文简洁,警句居多,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语言上,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出色,使得文章说理准确严谨,层层推进,气势如虹。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优质课教案
下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五石之瓠》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