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519  2021-07-02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兼爱》名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难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已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二)作者简介:

      墨子(生卒年不详) ,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三)字词

      1、字音

      恶施(wū)  亡有(wú)

      2、通假字

      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故不孝不慈亡有(亡,同“无”,没)

      3、古今异义

      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

      4、一词多义

      ①焉

      焉能治之(连词,于是)

      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②其

      盗爱其室(代词,自己的)

      其孰能讥之乎(疑问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③爱

      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5、词类活用

      兄之不慈弟(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

      谁贼(名词用作动词,劫夺财物)

      6、特殊句式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此所谓乱也(......也,表示判断)

      父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父爱自也”)

      兄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兄爱自也”)

      君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君爱自也”)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第三部分:运用假设 、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展开全文阅读
      第四部分: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四、导读理解

      1、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2、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天下还会混乱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大夫乱家、诸侯相攻的情况,甚至连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人彼此相爱,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人相互厌恶,天下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3、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已、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4、“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5、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是矛盾的吗?

      观点一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面论述个人的“爱”与“利”。在论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则要求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到个人的“自爱”与“自利”。

      观点二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与“自利”,而是讲求“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从而,“自爱”与“自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是应该被任意贬低、排斥、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肯定、借助、拥有的现实利益,“自爱”与“自利”应该具有更为深厚的内涵与恢宏的气势。 

      自我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与图表,请为“别墨”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尽可能全面,不得超过50字。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别墨》篇,据《庄子天下》篇,谓墨家两派,一为相里勤,二为南方之墨者,且谓两派“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是墨家之后人,于宗教的墨学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学的墨学。此派墨家自号为别墨。别墨,犹言新墨。于是以为今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皆为别墨所作。据胡氏之说,则相里勤、五侯之徒,与夫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均由墨家而流为专门名家矣。其表如下: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B.当察乱何自起     当:应当

      C.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D.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劝:鼓励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不知乱之所自起     臣子之不孝君父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D.此何也     当察乱何自起

      4.下列有关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亏父而自利

      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B.故亏臣而自利

      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C.虽父之不慈子

      慈:形容词用作动词,疼爱

      D.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别墨”是指以相里勤以及“南方之墨者”为代表的主张“诵《墨经》”但又与传统墨家观点有分歧的新墨学派。

      解析:首先要明确下定义需要一个主干句,要确定属概念——新墨家学派,最后明确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以及与墨家的关系等即可。

      2.答案:B

      解析:“当”同“尝”,尝试。

      3.答案:B

      解析:B项的“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的“焉”,前者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就”;后者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C项的“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D项的“何”均为疑问代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后者可译为“哪里”。

      4.答案:B

      解析:“利”应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侯晓旭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兼爱》导学预习案设计
下一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兼爱》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