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724 2021-07-06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沁园春61长沙》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
2.学习从不同角度鉴赏本词的方法,学习体会本词的写作特色。
3.领悟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意识到在青春年华中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体会本词的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鉴赏诗词的不同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其他诗词的鉴赏中。
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识,启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一课曾经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大家还记不记得?请大家一起大声地背诵一遍。
生:(齐背)。
师:大家的记忆非常好!在这首词中,作为诗人的政治家毛泽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北国冬雪图,抒发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王者霸气。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开启高中阶段的第一课,继续和毛泽东同志一起走进南国的金秋时节,看一看诗人毛泽东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南国秋景图。请大家一起朗读课题——
生:沁园春长沙。
(二)新课讲授:
1.文体知识:
师:好,通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一首词,但是是一首由现代人用现代词语套用古代词体的格式写的一首词,也就是“旧瓶装新酒”。我们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了很多首词,关于“词”的文化常识,有没有同学能够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介绍)
师:谢谢这位同学。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请大家做好笔记。
(展示)关于词:词属于一种文学体裁,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可配乐歌唱,且句式不齐,因此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曲子词”、“近体乐府”、“长短句”等。后来词逐渐和音乐分离,成为了诗的别体,因此又有人称词为“诗余”。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音”。词的一段叫做一阕或一片。
关于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作者按照格式去作词,叫做“填词”。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随着发展,词牌与题目有明显的区别。题目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词牌名为“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因此得名。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点名地点和写作内容。
本词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属于现代人按旧体词格式创作的古典诗词。
关于分类:词按照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本词(116字)属于长调。
词从片数上分为单调(不分片)、双调(分两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词以两片居多,称为“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阙”。
词从风格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了解完有关“词”的知识后,请大家自己大声朗读诗歌。在读的时候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能不能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成画面的名称?
(师生交流后明确)
①上阕:湘江秋景图。
②下阙:峥嵘岁月图。
3.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师:刚才,我们一起把本词的内容用两幅画面加以概括。那么,我想问大家的是你觉得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你觉得当时的毛泽东是得意的,还是失意的呢?
生:(畅谈)
师:刚才大家各抒己见,初步说出了一些相关内容。为了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一些历史背景说起。
(展示)
1910年农历7月,毛泽东将近17岁,他第一次要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写下了这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师:可以看出,毛泽东少年时期便有出人头地的壮志豪情。我们再来看刚刚步入仕途的毛泽东的经历:
(展示)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展开全文阅读
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师:我们看一看,毛泽东刚刚步入仕途,是不是顺风顺水呢?因此,绝大部分教参都对本文的历史背景做出了这样的叙述:
(展示)
“本词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形势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谁将成为中国的主宰,成为世人的焦点。”
师:我们知道,这首词写于1925年12月,当年毛泽东只有33岁。然而,这一年却是毛泽东政治生命中的转折一年。我们再次回到1925年,真实的情况却不是“一片大好”。
(展示)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1925年8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养病,并利用这段时间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这些举动惊动了省城长沙。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毛泽东老师的儿媳妇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消息,毛泽东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来到了他老师的儿子郭梓阁开的食品店,军阀随后就追到了这里,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郭梓阁把毛泽东藏到店铺的夹壁里面。两天以后,追兵撤走了,毛泽东才从夹壁里面走出来,马上一个人秘密地回到了长沙。
师:好,同学们,通过两种不同创作背景的介绍,一种在得意中望秋景,一种在失意中望秋景。你觉得哪一种更有利于展现作者的胸襟抱负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
师:我们看一下以下两句名言: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莎士比亚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塞涅卡
因此,在失意的心情中展现胸襟抱负更能显示作者的雄心壮志。
4.再读上阕,体会鉴赏:
师:我们一起齐读一遍诗歌的上阕,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思考:你认为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研究的地方?提示:关注一下上阕中景物的描写顺序。
(师生交流后师引导)
师:首先,我们看本词的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话正常的语序是什么?为我们点明了什么?
生:在寒秋时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点明了时间、地点、事件。
师:说的没错。那么这句话是由哪个字引领的?又有什么作用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
“立”。“立”与“站”字意思不同。“立”既有“站立”之意,又有“挺立”“肃立”,甚至“耸立”“壁立”“屹立”“矗立”之意,作者将这一顶天立地的形象放在诗篇之首,突出了卓尔不群的个性以及勇于承担革命重任的气度与豪情。
师:我们继续看后面七句,请问大家,在这部分当中,由哪个字引领呢?
生:“看”。
师:那么诗人毛泽东都看到了什么呢?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生:山、林、江、舸、鹰、鱼。
师:大家找的非常好。那么我想问大家,这些景物是按照是那么顺序来写的呢?我们先看山和林,这两种景物在哪里?
生:在山上。
师:那江和船呢?
生:在江中。
师:那不必说,鹰一定在天空中,鱼一定在水中了。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一种什么顺序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
山上和江中之景是由远及近,远景与近景相结合书写的;而空中和水中是按照仰视和俯视相结合的方式书写的。这是从视角的动态角度来描写湘江秋景的。其中,山、林、江又都是静景,船、鹰和鱼又是动景,又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从颜色上,万山红遍和漫江碧透所表现出来的红色和绿色的强烈反差对比,也是我们值得注意的。
师:我们继续看“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这句话怎么翻译呀?
生: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
师:“万类”和上面七句中的六处景物有什么关系呢?
生:概括和具体的关系。
师:说的很好。诗人毛泽东其实看到的不止六处景物,他还看到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而没有再具体写出来,而是用“万类”进行概括。在诗歌写作手法上,这属于是“全景”和“特写”的关系,也可以称为“点面结合”的写作方式。
师:好,我们学习了从变换视角、动静结合、色彩对比、点面结合四个角度赏析这七句后,我们再来看看上阕中的这些景物。这些仅仅是简单的景物而已吗?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我们来学习炼字,炼字多关注形容词和动词等。请大家再大声朗读一下上阕。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拿一句举例后,其他句请同学找出关键字并赏析。)
“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
“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
“层”字,表现树林之密
“染”字,化静为动,运用拟人手法,增强词的生动性。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漫”字,写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
“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
“百”字,形容船只之多
“争”字,写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换成“飞”)
“翔”字,鲜活地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换成“游”)
师:大家看,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铸炼语言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字,都是来形容我们刚才所说的景物的,增强了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蓬勃灵动的湘江秋景。
展开余文
师:那么以上这些带有诗人个人情感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哲学家康德认为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曾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意”,指的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指的就是“作品中的客观物象(包括人、物、事)”。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那么,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一般可以呈现为一定的画面,我们称之为“意境”。大家可以回忆一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个又一个意象的堆砌,形成了一个凄凉愁苦的意境。现在我们来看一道2017年天津市的古诗鉴赏高考题。
(展示)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意象+意境】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要点,结合诗歌中的重要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在言语表达以及景物刻画等方面的具体作用。“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写出太阳落山了,残破的桥上只有我一个人孤独地站着。而山里幽深的树上,两只鸟儿正亲热地依偎在一起,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的孤独。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师: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将会伴随我们整个高中的古诗词文的学习与鉴赏。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豪情壮志。那么,诗人毛泽东此时心中产生了什么想法?大家能不能用诗中的原句回答?
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师:面对如此壮丽的秋景,词人豪情满怀,自然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浩叹。那么,后三句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
于疑问中有沉郁之气,语速较慢,声音略低,但那一丝惆怅不应掩盖满腔主宰天地的豪情。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师:在之前,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湖南军阀赵恒惕正四处搜捕毛泽东,要求“立即逮捕,当即处死”,而毛泽东隐藏在长沙并重游橘子洲写下此词。词人在如此境遇下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以壮景抒豪情,放眼宇宙,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试问这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它的兴衰?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青年毛泽东,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上阕。
生:(齐读)
(三)作业超市:
必做题:
将本词的上阕用自己的话改编为一段优美的写景散文,字数不限。
选做题(二选一):
1.第一句“独立寒秋”为什么要强调“寒”和“独”?
2.为什么只选“山”“水”“鹰”“鱼”这四种景物?是只见到这四种,还是故意选择这四种来写?
四.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视角变换、动静结合、色彩对比以及点面结合这四个角度鉴赏了本词的上阕。了解了“意象”这一重要的概念并初步感知了诗人毛泽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词的下阕,一同探究上阕留给我们的问题——“谁主沉浮”。
(二)新课讲授: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总结了下阕所描写的画面,大家还记得吗?
生:峥嵘岁月图。
师:没错。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考。这时站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轻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我们一起来看1925年前毛泽东的经历:
(展示)
1911年(十八岁)
春季,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读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受其影响,撰文表示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
10月,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
1914年(二十一岁)
秋季,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
1918年(二十五岁)
4月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6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年(二十六岁)
5月,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7月14日,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7月至8月,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长文。
12月,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第二次到北京。在京期间,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二十七岁)
8月初,同易礼容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
11月,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2月1日,致信给蔡和森、萧子升和其他在法会友。信中表明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杨开慧结婚。
1921年(二十八岁)
1月1日至3日,同何叔衡、彭璜、周世钊、熊瑾玎等十余人在长沙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会员新年大会。在会上提出新民学会应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共同目的,赞成用“俄式”方法改造中国。
7月23日至8月初,同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月,与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1922年(二十九岁)
9月至12月,组织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安源路矿工人、长沙泥木工人等一系列罢工运动,推动湖南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潮。
师:看了毛泽东三十岁前的人生经历,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畅谈)
师:大家说的很好。“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因此,大家也要在这花样年华中选择自己努力的方向,树立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继续看,毛泽东在词中所写的一群人——“同学少年”。请大家找出描写同学少年精神风貌的句子。
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很好。请同学们齐读下阕“恰”字引起的七句,思考诗人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生:(齐读后师生交流)
(明确)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展开余文
师:很好。那么,请大家思考“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志向?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师生交流后明确)
象征一代革命青年在时代的大潮里,以天下为己任,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此句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并且在本词写后11年的1936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更加明确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个历史发问,那就是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首的共产党以及民主党派等心怀天下,改造中国的革命者们。
师: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了: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
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
师:“稍逊风骚”是吗?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直、太白了,所以不像诗。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阕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我们齐读一下全词,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生:(齐读)
师:这首词到这里我们就已经学习完了,现在,请同学结合我们之前所学,有没有同学能够为我们总结一下“同学少年”的人物形象特点呢?提示大家,分析人物形象时要从外(表面)到内(内心、品质)。
生:(总结)
师:(点评后明确)下阕为我们刻画了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他们风华正茂、奋发有为、敢于斗争、藐视权贵,有改造旧世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师:那有没有同学试着给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思想吗?
生:(总结)
师: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词人毛泽东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师:最后,我想问,诗人毛泽东为什么选择秋天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非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都知道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古都有悲秋的传统,关于秋天诗歌,大家能想到哪些呢?
生:(畅谈)
师:(展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本词中是“层林尽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本词中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登高》
(本词中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所表现的数量(万、百)、范围(遍、漫)、程度(尽染、碧透)、力度(争、击、竞);而且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扫尽千古悲秋之气;感情基调更是热爱、积极的。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么给大家留一个小习作: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试着写一写。
师: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也都延续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这种精神,一群青年学子,他们崇尚行胜于言,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或奔赴西部,燃烧激情;或扎根基层,放飞梦想;或携笔从戎,筑我长城;或投身主流,谱写青春;或创新创业,乘风破浪……他们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和祖国的命运牢牢系在一起,选择了更加厚重的人生。
最后,我想说的是,奋斗精神永不过时,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更要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高中三年,书写下人生最光辉的一页。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地再次朗诵这首《沁园春长沙》。
生:(齐读)
(三)作业超市:
必做题:小习作,400字左右。
选做题(二选一):
1.阅读并鉴赏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2.试从手法与情感方面比较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2021学年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下一篇: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峨日朵雪峰之侧》复习课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