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447 2021-07-14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
【导】
1、导入
在我国古今文学长廊里,无数文人墨客对月兴叹,月亮一直是他们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从而写下了无数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
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读到了很多关于月的诗句,如: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照松间”的宁静恬淡; “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等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导学
核心素养目标:思维与审美
1.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
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知识卡片】
1.作者简介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存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背景展示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其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
3.文体知识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宋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其特点为篇幅长短灵活,句式参差错落。歌行体的代表作品有《兵车行》《襄阳歌》。
【思1】
1、请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
答案 ①月悬之理 ②宇宙永恒 ③思妇怀远
2.诗题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重点是“月”字。春、江、花、夜,都是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议】【展】【评】
【思2】
1.“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的“生”字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
答:
答案 不能。因为“生”字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弘。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衬托出人物怎样的心灵?
答:
答案 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气不易被人察觉,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至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景致的宁谧,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好还是作“望”字好?
答:
答案 “只”字好。“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久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虽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但未传达出人生短暂、明月永恒的哲思。
4.“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字,你觉得作“待”字好还是作“照”字好?
答:
答案 “待”字好。“待”字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5.《春江花月夜》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是哪几句?试找出其中的两个细节描写并简析表现了思妇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的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6.阅读“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并思考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展开全文阅读
答:
答案 这四句诗中的“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伤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7.阅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落月摇情满江树”八句诗,回答下列问题:
(1)这八句诗,主要写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这八句诗,写游子,更是写诗人自己。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渲染他的孤寂。“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不忘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尽,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2)请结合全诗内涵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
答:
答案 结句中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议】【展】【评】
【检】
词语解释
(1)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照花林皆似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照离人妆镜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愿逐月华流照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波光荡漾的样子 (2)辗转 (3)雪珠 (4)此处指思妇 (5)月光
第二课时
【导】
复习旧知。
【思1】
微任务活动一 赏析诗歌的三美:景美、理美、情美
(一)赏析诗歌的景物美。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手的。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
这幅画面美不胜收: 春江潮水涌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波光粼粼。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春天花草遍地的原野,月华洒在花叶上闪着银光,似天降流霜,与江畔白沙融成白茫茫的一片。这部分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㈡ 领悟诗的哲理美
接下来的八句是第二部分,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何人”“何年”应重读,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人生代代无穷已”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江水还是年年川流不息,苍天不老,然生命短暂,作者似乎颇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触,感叹人生易老、感叹人生苦短。当然作者也有“人生代代无穷已”的自慰。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感叹人生易老、人生苦短。
㈢ 鉴赏诗的情感美。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第二层(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思妇。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议】【展】【评】
【思2】
微任务活动二 总结本诗艺术技巧。
1.融情景理于一体,虚实结合,迷离恍惚。
这首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先写明月照耀
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 再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最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2.有主有从,多角度描写景物,节节相生、绵绵不断。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以月为重点,顾及其余。诗人从月升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春江美景,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①比喻:
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
“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②拟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③双关:
“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双 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
④暗示: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
“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
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
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
“梦落花”,暗示春将尽;
“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展开余文
【议】【展】【评】
【检】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此处指思妇
答案 A
解析 逐:追随。
2.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月照花林皆似霰
B.落月摇情满江树
C.可怜楼上月徘徊
D.不知江月待何人
答案 A
解析 比喻。其余三项运用了拟人。
3.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江花月夜》韵律节奏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________,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①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
②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③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
④也不是急管繁弦
⑤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
A.①②③⑤④ B.①④②③⑤
C.③⑤①②④ D.③⑤④①②
答案 B
解析 注意语句的前后衔接,尤其是语句中的关联词。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
(2)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本源思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归鹿门歌》中描写诗人在鹿门幽静的住处独来独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海上明月共潮生 何处春江无月明 (2)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3)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4)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阅读理解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注]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 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废墟。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急”字属于实写之景,诗人用此字意在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江流湍急的月夜之景。
B.颔联“风鸣”“月照”动静相衬,更显环境的幽寂及诗人情感的孤寂凄凉。
C.在此诗中,诗人以朴质淡雅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江宿图。
D.此首五言律诗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景切而情深,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
答案 A
解析 A项还体现了诗人情感的不平静。
(2)有人评述这首诗的尾联说:“泪岂可寄?然无理之辞,却独有深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泪,这里用了借代修辞,指思念家乡、怀念友人的孤独愁苦情怀,诗人希望通过本诗向远方朋友来倾诉。
那轮照耀诗坛的明月
——古代咏月诗赏析
文本一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文本二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赏析 此诗并不如其他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恰到好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气扑面而来。
文本三
中秋月
晏 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凄怆的游子心情。素娥即嫦娥,说的是嫦娥(中秋时节在月亮上遥望人间)未必不嫉妒人间的家人团圆、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并且为自己孤单地和玉蟾、桂花树相伴而哀怨。
文本四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赏析 首句有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住,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诗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这几首诗中诗人借“月”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借月千里与共的特点,表达思乡之情;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借中秋赏月的习俗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晏殊《中秋月》借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表达游子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苏轼《中秋月》借月光的清寒,表达离别的愁绪。
明月千里寄相思,请以月亮这个意象为核心,描绘一个场景,表达某种情思。要求:注意特定的氛围,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今年中秋的月亮格外的圆,身在他乡的您,看到了吗?从小您就和我说好,每年中秋一定会回来,全家一起过这个团圆的节日。可如今在外打拼的您没能回来,但我相信您能听到我对您深深的思念,也与我一样看着同一轮明月升起。秋风拂过,带去我对您的想念;秋月升起,映出我对您的祝福。今年中秋的月亮,格外的圆,身在异乡的您,一定看到了。
李荣芳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春江花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观诗意人生,看个中抉择——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下一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短歌行》导学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