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452 2021-07-24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体悟学习之道》群文阅读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劝学》《师说》《拿来主义》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选择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阐述文中关于“学习”的观点。
2.理解文章观点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情况,感悟当今学习之“变”,辩证思考作者的观点,增强新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3.设置学习情境,学习《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的说理方法,能理性思辨、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前置阅读:利用早自习通读文本,勾画关键词句、圈写批注、分享交流等方法阅读。
A.季羡林《我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节选)
B.王岳川《中国连一个文化学术名词都没喊出来》
C.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韩愈《原道》(节选)
【教学过程】
任务情境
手抄报比赛启事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致志。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新入学的高一同学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本年级特举行以“学习”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旨在引领同学们思考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的获取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的知识修养。
1.参赛对象:高一全体学生
2.征稿主题:以“学习”为主题。
3.栏目设置要能体现“学习”的主题特色,具有导读性、概括性。
4.作品要求:
①为让本次征稿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稿件以《劝学》 《师说》 《拿来主义》为题材,可摘抄,可以讲故事,可以探索先贤的学习之道,可总结学到的学习方法,可以交流学习中的见解,可以分享学习心得……
②名称自定,体现主题。要求原创,版面整洁,设计合理,色调和谐,富有创意。
③一律8开美术纸,版头注明班级姓名,每幅作品均以单面形式展示,分为两个版面。
④每班不少于3份,可个人参赛,也可小组参赛。
5、投稿时间和方式:
投稿时间:12月1—12月8日;投稿方式:本班语文教师
高一年级组 2020年11月27日
学习任务一 体会先贤“学习”智慧,感悟学习之道。
栏目一:学海拾贝(名言荟萃)
活动一:
回顾《劝学》《师说》《拿来主义》作者的观点态度,勾画有关“学习”的名句或警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编制“学习书签”作为座右铭。
要求:要扣合文本的观点,语言凝练生动、易于记诵,将它抄写在语文笔记本的页眉或页脚处。
学习任务二 剖析“学习”内在本质,感受当今学习的变化
栏目二 学习之辨,世说新词
活动二:(小组交流)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学习型社会,不学习,不会学习的人是要被时代远远地甩到历史的角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相应产生了“终身学习”这一理念。荀子在《劝学》中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结合下面问题谈谈面对学习型社会你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理解。
(1)这两种理念分别针对什么情境或观念提出的?
(2)学习的目的和途径有何区别?
2. 韩愈《师说》中“道”在文中出现了11次,结合着韩愈的《原道》一文,为下列句子中“道”选择恰当内涵。
A.儒家思想 B. 从师的风尚 C. 修养和学业 D.道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展开全文阅读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6)余嘉其能行古道。( )
(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请你谈谈“从师之道”的时代意义 。
3.文本链接,阅读季羡林《我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节选)王岳川《中国连一个文化学术名词都没喊出来》(节选)等内容,针对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基于“拿来主义”的提法,从各位作者观点中寻找答案。问:
(1)两篇文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异同?
(2)两篇文章的观点分别是基于什么现实提出的?
(3)两篇文章都谈到了“送”,“送”的内容和理由一样吗?
(4)两篇文章观点与鲁迅先生强调的“拿来”不同,为什么?
学习任务三 揣摩先贤“说理”智慧,学习说理之道。
栏目三 学法指津、学贵有法
活动三
1.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体会与《拿来主义》,完成思维导图的填空。。
《拿来主义》思维导图
闭关主义:表现 实质 危害 破
破 送去主义:表现 实质 危害 破
送来主义:表现 实质 危害 破
因果 孱头比喻
破 昏蛋比喻 错误做法
废物比喻
立 拿来主义 对比 鱼翅比喻
(占有 挑选) 鸦片比喻
烟灯烟枪比喻 正确做法
立 姨太太比喻
总结意义、品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维导图
自夸“地大物博”
摆出错误 不夸“地”“物”,信“国联” 错误论点: 破
论据(1-2) 一味求神拜佛
自夸“地大物博”
直接驳斥 不夸“地”“物”,信“国联” 分析结论: 破
论据(3-5) 一味求神拜佛
间接反驳 古代 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中国的脊梁 立
(6--8) 现在 有确信 不自欺…… 被抹杀 不为人所知 立
正面立论(9) 中国没有失去自信力(中心论点) 立
比较两篇文章驳论方法的不同之处:
栏目四 拿来主义 学以致用
活动四:
(1)通过反驳反面的论点来立论“朽木可雕”的观点。
(1)先树靶子,确立反面的论点:朽木不可雕
(2)分析“朽木不可雕”的原因进行批驳:
(3)分析“朽木不可雕”结果进行批驳:
(4)最后确立自己的观点
展开余文
(2)通过反驳反面的论点来立论“适合自己的,未必就是最好的”的观点。
(1)先树靶子,确立反面的论点:“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列举“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生活现象进行批驳:
(3)分析““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现象的实质或结果进行批驳:
(4)最后确立自己的观点
课后作业:根据对“学习之道”的理解,自拟手抄报一栏目名(不要摘录),按手抄报要求完成征稿。
素材积累:
▲日本人送来的“伤疤”:二战时,日本在上海采石挖坑,留下深80米,直径280米,5个足球场大小的深坑。中国人回馈世界的“钻石”:上海世贸深坑酒店,海拔负88米,创建筑史41项专利,我国唯一与迪拜帆船酒店入选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中的超星级酒店。(送来与拿来)
▲BBC认为屠呦呦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图灵并列20世纪最传奇的科学家。东晋医书“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带给了屠呦呦灵感。她经过191次实验成功将青蒿素提取出来,并以身试药,最终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受益于青蒿素疗法,全球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疟疾导致的死亡。(拿来与送去)
▲日本的茶道文化
▲二维码最初是日本人腾弘原在1994年时创造得,用来为丰田汽车零件匹配信息。然而,如此便捷的二维码,却在日本“死”了!在日本无人问津的二维码,在我国却使用到了极致。无论是收付款,甚至加个好友,都可以依靠二维码来实现。日本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日本创造的东西,没有在日本使用起来,反而被我国发挥到了极致。现在,二维码创造者腾弘原怎么也没想到,二维码扫一扫功用现在在我国现已被申请专利。
▲中兴被美国的芯片、核心零部件以及操作系统卡住了脖子。中国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的技术积累不足,严重依赖美国进口,切无替代品可选。中兴事件最终以支付10亿美元的罚款,另准备4亿美元交由第三方保管,才被从美商务部禁令名单中删除。这是国耻。
▲任正非在采访中表达了自己对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的态度。华为每年都会投入了大量研发费用,任正非曾承诺,华为会保证每年投入20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不过,在采访中,任正非表示,他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我们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这样才能缩短我们进入世界领先的进程。什么都要自己做,除了农民,其他人不应该有这种想法。”
早期,华为学习了交换机的技术,又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再次研究开发。后来,就有了我们熟知的CandC08交换机。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华为先后在GSM、PF等方面超越同行。这些产品的面世,都标志着华为已经有了世界级技术基础与具有了创新的能力。可能在众人的印象里,华为起初是以“拿来主义”为准则的,靠“拿来”获得成功与尊重的。但任正非却不认同这说法,他说:“要获得平等、尊重,就要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能在前期在“拿来”的基础上创新并且成功的,却很少。那时候的任正非,却坚信:“继承是牛粪,创新则是鲜花。”而华为就是那鲜花,通过传承来的牛粪的营养,使自己能够快速成长。任正非曾说过:“没有自己的技术体系,企业不会有发展,国家不会富强,工业更不能独立。”在华为的发展历程中,就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如果,早期华为没有大胆的尝试在“拿来”这一事上改革变迁,就不会有现在的华为。若华为没有在“拿来”这一事上添加自己的技术体系,就不会紧跟着世界技术的潮流。
什么是华为文化?任正非的解读是:洋葱头文化,剥开一层是英国文化,剥开另一层是美国文化,再剥一层是中国文化……在管理优化的道路上,华为秉承“拿来主义”,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吴春波老师总结过:任总向一切可学习的东西学习:英国的制度、美国的创新、日本的精益、德国的规范,向军队学习,向企业学习,向动物学习,向植物学习,向建筑学习,向影视学习...他就像一个海绵一样,不断地学习,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
▲2019年,互联网巨头,腾讯CEO马化腾在一次演讲中谈到文化产业的发展,5G、AI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提及“华为事件”时他说:“在创新能力方面,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发展前沿,‘拿来主义“的空间越来越少。马最近中兴、华为事件愈演愈烈,我们也时刻关注贸易战是否会演变成科技战。因此,如果我们不继续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上下苦功,我们的数字经济就是在沙堆上起高楼,难以为继。更谈不上新旧动能转化或者助力高质量发展。”
侯晓旭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统编版新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王佐良《上图书馆》公开课教案
下一篇:
高一议论性语段的结构模式和分析方法写作指导(学生版)作文指导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