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999 2021-07-24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雅俗共赏话清秋——《故都的秋》《济南的秋天》任务群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故都的秋》是一篇艺术性散文,艺术性散文并不是科学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一种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这一点是不能含混不清的。分析这篇文章的困难在于:文章中的趣味和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可能觉得文章“很一般”,也可能觉得文章“挺好”,但多数学生说不清楚好在何处。问题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审美修养,分不清审美价值和实用功利价值。比较《故都的秋》与老舍《济南的秋天》,二人同样写秋天,但分析其在作品中不同的审美追求,有助于我们理解郁达夫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即郁达夫式的“悲秋”。
教学目标
比较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老舍《济南的秋天》,通过取景特点的比较,感知两位作家的不同的审美追求,探究郁达夫式“悲秋”的成因。
导学案
【任务一】
1.通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和老舍《济南的秋天》,选择描写细腻、情感较为浓烈、结构特点突出的句子(至少两处)进行品读。
比如:
《故都的秋》
(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济南的秋天》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2)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
【任务二】
2.填写这两篇课文的情景关系表。
《故都的秋》和《济南的秋天》的情景关系表
【任务三】
3.请从两篇散文中任选一篇,依照上述的“情景关系图”,为这篇散文绘制一幅插画。(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前或在家绘制,鼓励发挥特长,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
■ 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好,今天上课的老师和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编辑一本散文集,这本散文集里有各个作家的散文,有插图,还有评语……那么,我们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为《故都的秋》和《济南的秋天》各选择一幅相匹配的插图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插图,并给出你们的答案。
【活动1】请为《故都的秋》和《济南的秋天》各选择一幅插图,并说说选择的依据。
(学生生成答案)
过渡语:我很好奇,你们选择这幅插画的理由是什么呢?
明确:(板书评点要点)
【活动2】请同学们圈点勾划两篇散文中表示颜色的词。
(学生圈点勾划表示颜色的词并分享)
过渡语:同学们找得十分准确,我将你们所提到的词作了一个简单的罗列。左边是《故都的秋》里表示颜色的词,右边是《济南的秋天》里表示颜色的词。请同学们比较下,两位作家在色彩的运用上,有什么差异?
(呈现表示颜色的语词集合)
小结:同样是写北方大都市的秋天,老舍对色彩的选择,更多地选择相对浓郁、明亮的颜色。而郁达夫却恰恰相反,他似乎有意在逃避这些鲜艳的色调,而更倾向于淡雅、清冷的色调。
明确:淡雅、暗淡或浓郁、明亮
过渡语: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作家在描写秋色时,对于景物的选择又有哪些差异?请同学快速圈出两篇散文中呈现的景物。
展开全文阅读
【活动3】请同学们圈点勾划两篇散文中呈现的景物。
明确:
1.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他个人特别关爱的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其特点是没有北平这个大城市的商业繁华,也没有政治生活的喧嚣,他特别念念不忘的,并不像老舍笔下的秋景那样有鲜明的色彩(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相反,他舍弃了西山的红叶、中山公园的菊花这些色彩鲜艳夺目的,选中了非常朴素的芦花;他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胜地,而是选择了比较幽静的陶然亭,又在这幽静的陶然亭中,选中了平淡得只剩下柳条的影子。西山的虫唱带着乡村的野趣,潭柘寺的钟声让人联想的是古老、宁静而悠远,在大城市的喧嚣中,没有宁静的心情对此是感而不觉的。
2.老舍笔下的《济南的秋天》在开头便亮出了红袍绿裤,到后来,写到济南的秋水:“那份儿绿色”,“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呈现两篇散文的意象集合,明确两者的选材特点)
过渡语:大家来比较下,这两篇散文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差异?
明确:相对于《济南的秋天》中生机蓬勃的景物,郁达夫所选择的景物都有衰败颓废的特点。
过渡语:我们的感觉是十分准确的,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一组对比。
比较下列2组语句,赏析散文的选材特点。
①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
②租人家一间小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
③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一簇簇茂盛的秋菊,使作陪衬。
追问1:“一椽破屋”和“一间小屋”比较,呈现了散文什么样的选材特点?
追问2:“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和“一簇簇茂盛的秋菊”比较,呈现了散文什么样的选材特点?
明确:“破屋”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都是残败的生命。
追问3:郁达夫为什么舍弃了“秋菊”而选择了“秋草”?
明确:秋菊显示生命的蓬勃,要欣赏它不难;秋草即枯草,表现生命的衰败,难道就不值得欣赏吗?凡是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直面生命衰败的感觉,沉思生命的周期,逗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
过渡语:我觉得大家对语言的感觉非常敏锐,你看,秋菊给我们的感觉是生命的蓬勃,而秋草却带有一种生命的衰败之感,但在郁达夫的眼里,却形成了他独有的悲凉之美。但老舍笔下的景物却充满了生机,明朗而温暖,这正如刘禹锡对秋天的赞美“我言秋日胜春朝”。
过渡语:我们刚才从色彩运用和景物选择两个角度,品味了两种不同的秋色之美,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幅插画,正因为他们的色彩运用和景物选择是有差异的,他们所呈现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显然也是有较大差异的。如果用文中的语句来表达,《故都的秋》显而易见的是“清、静、悲凉”,那么《济南的秋天》又呈现出怎样的意境特点呢?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一找。
(再次呈现两幅插画)
【活动4】用几个词来形容两位作家呈现的不同的秋天之美,你会用什么词?
明确:《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或者忧美);《济南的秋天》清、静、活泼(或者优美)
PPT“清静”对比
问:“文段一”中,作者不写槐花在树上的状态,而只写它落在地面的状态,在表层的细腻、清闲之下,你们是怎么品味到“潜意识下”的“有点儿落寞”与“深沉”的?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故都的秋》
明确:槐花因其细小又被称为槐米,“像花而又不是花”,但作者不写槐花在树上的状态,而只写它落在地面的状态。槐花是在不被人察觉的夜间悄然坠落的,不是一朵两朵,而是一大片“铺得满地”。没有给人以听觉、味觉,而只是脚下的触觉。正是槐花是如此细微柔弱,经不起秋风得肃杀,陨落时既无声无息,就只能在地上给人留些柔软的记忆。在扫街的一阵清扫之后,它就消失得干干净净;既然已经消失,本可以不再触景伤情,地上却偏又留下了“扫帚得丝纹”。一丝一丝的纹路,不是槐花生命悄然逝去的痕迹吗?怎能不勾起人们凄清的忆想!可不是,那扫街的工人,似乎眼里看着,手里扫着,也懂得槐花生命的柔弱与坠落的凄楚,不忍心快快地一阵挥帚使之立即归于尘土,而是小心、慢慢地、细细地……这不免让人想起林黛玉再《葬花吟》里所低吟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作者之所以会在“觉得细腻”“觉得清闲”之余,还在潜意识下“觉得有点儿落寞”,是否就是因为有这些联想呢?
过渡语:把文字表层的“细腻”“清闲”是诉诸于直觉,又于感情深处细察、深味对生命衰亡的感伤。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邃,正是美学意义上的美,也正是郁达夫极力追求的“雅趣”。(插入知识小支架“雅趣”)
【知识小支架】
雅趣的特点是,不像俗趣那样偏重外在的色彩和形状,而侧重于内在的意味,这种趣味不能自发生成,是与古典文化修养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高雅的心灵,可能就会视而不见、感而不觉。
过渡语: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天有着“清、静”的特点,老舍笔下的济南的秋天也有着“清、静”的特点,这两个“清净”是否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话:
……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展开余文
明确:故都的秋天的“清、静”是“凄清、清冷”“闲静”之感,而济南的秋天的“清、静”则是“清澄、清澈、清净、甜美之感”。前者忧美,而后者优美。
(读一读)
小结:我们通过比较会发现,两位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审美追求,从审美取向来看,无论是色彩运用、景物选择还是意境的营造上,郁达夫更符合中国传统文人“雅趣”。而老舍笔下的景物相对郁达夫笔下的衰败的景物,更富有生命力,老舍追求的“俗趣”与郁达夫极力追求的“雅趣”不分高低,生命的每一个历程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顺应自然去尊重、感受生命不同历程的独特美。
过渡语:那么,现在我们再回到开头的那个任务,你会给《故都的秋》和《济南的秋天》分别选择哪一幅插图呢?
(学生快速生成答案)
问:在散文的选编中,我们把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编在同一单元内,现在要给这个单元取一个标题,你觉得什么标题合适呢?
(学生生成答案)
明确:“雅俗共赏话清秋”或“两人两城话清秋”……
(板书:俗趣 雅趣 雅俗共赏话清秋)
【拓展延伸】
同写“清秋”,为什么两位作家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
老舍追求的是日常的趣味,日常趣味,可能是浓艳的,这“艳”在趣味上,可能是比较“俗”的是一种“俗趣”。而郁达夫竭力追求的是一种“淡雅”。因为“淡”而“雅”,其中蕴含着一种趣味,这种“淡雅”是超越了日常世俗趣味的。“俗”是平民百姓的,而“雅”是比较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才有的,故“淡雅”中往往含着“高雅”的意味。而郁达夫所追求的趣味就是这种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士的“雅趣”。
明确:以郁达夫为例,悲凉落寞的秋感、独特的人生经历、中年之故地重游、日本文化的浸染等原因促成了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追求。
总结:想要进一步感受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追求,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拓展阅读《郁达夫日记》和郁达夫其它的散文作品。
侯晓旭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一教学设计
雅俗共赏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附件: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一山一水总关情——《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下一篇:
一蝉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