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21  2021-08-06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蔚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王海涛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设计思想

诗歌的意象分析,是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的钥匙,没有意象,也就无所谓诗歌。因此,在这首诗中,我想抓住“柳”这一意象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入对意象这一诗歌术语的把握,也加深对本诗的理解。适当延伸,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和他的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再别康桥》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诵读入境,欣赏诗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体味诗歌的感情;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

  对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对诗歌独特意象的揣摩。意象的运用和选择。

三、学情分析(

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两个月前离开了初中就读的学校,经历了与初中同学、朋友的离别。《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容易将学生带入诗境,引起共鸣。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四、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离别总让人心潮起伏,离别时的情思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反复梳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让我们走进诗人内心,一起品读《再别康桥》,。

(二)、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

(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 

2.再欣赏朗诵录音;

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

(四)、鉴赏诗歌,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㈠找出意象

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2、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清泉。

1、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清澈的潭水是 “天上虹”,被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展开全文阅读
(二)第五、六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 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 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8222;8222;宁静而和谐。此时 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三)第七节

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五、教学方法设计

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播放录音 学生听录音 将学生带入意境

继续播放录音 学生有感情朗读 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教师分析课文提问题,点播难点 学生分组讨论 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信息技术应用设计(

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展示康桥的图片,使学生印象深刻。

九、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对于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诗歌鉴赏这方面还是学习的薄弱环节,而《再别康桥》是学生们非常熟悉又很感兴趣的一首现代诗歌。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这首诗歌的备课,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学生大多对这首诗非常喜欢,这是教学中的有利因素。但是我也发现了不少难点。首先,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上就又难度,诗歌毕竟不是现代文,比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意象的叠加,思维的飘忽,情感的复杂,都构成了这几句诗是难以言说的神秘,不过正是这种神秘令人感到其难言的魅力。其次,我该怎么讲这首诗。诗歌教学往往是,教师讲的多了,诗歌的味道变淡,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无法理解,所以必须有选择的讲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可以理解,而教师讲了许多,学生也不一定理解的,就少讲,通过其他方式来感悟诗歌。再次,对诗人的理解。徐志摩是极富个性的现代诗人,他的经历是至今人们都津津乐道的,那么除去那些浪漫的爱情故事,

针对以上问题,我首先将介绍诗人作为教学的第一部,只有了解了其人,才能更好的了解其诗。由此,我们打开了认识徐志摩其人的大门,走进徐志摩的诗歌。爱,体现在再别康桥中,就是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都表现了徐志摩对往日美好时光浓浓的依恋之情。这种情感,我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再别康桥的音乐美,韵律美,感情之美。诵读,对于学习诗歌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还通过使用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比如“新娘”换成“姑娘”好吗?“招摇”换成“摇摆”如何?“笙箫”换成别的乐器你觉得怎么样?“彩虹似的梦”,变成“美丽的梦”好不好?通过词语的对比,体会原诗歌中的语言的美感。讲这首诗,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鉴赏诗歌的最基本概念:意象、手法、情感、炼字。通过这些内容的梳理,初步建立诗歌鉴赏的思维框架,引领学生学好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特别喜欢第四节,但是不理解为什么作者说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我从中受到启发。可以从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来分析,因为两者之间具有相通相似的地方。彩虹似的梦指作者昔日的愿望和理想。“揉碎”是因为梦想没能实现,“彩虹”与“梦想”的相似点是美丽但遥不可及,容易消失破灭。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更容易理解。同时,我鼓励同学们的个性化阅读。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尽力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融入到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较好的引导。但是还有不足之处,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改进的。比如课堂重点内容的突出,时间分配的合理化,课堂语言的进一步规范,都是我应改进的。

 

王海涛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再别康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突破节制,拥抱生活(高中习作)
下一篇:三思而后行(高中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