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174  2021-09-06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爱国忧民类古诗知识点梳理
 《木兰诗》

      乐府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文学常识】

      ㈠作者资料。

      郭茂倩(1041—1099),北宋(朝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㈡文学常识。

      《乐府诗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中最完备的一部。

      ㈢诗歌背景。

      南北朝时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征兵现象屡见不鲜,人们根据所见所闻,创作了一个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后来经过加工,成为乐府民歌,于是便有了今日人们所传诵的《木兰诗》。这首诗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经历。

      【文章主旨】

      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却谢绝赏赐,请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国爱家、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勇敢、机智刚毅的优秀品持。

      【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诗歌详细描绘的往往都是其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想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品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木兰优秀品格的内容则详细描述。另外,这样安排还隐含了作者渴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同时,将木兰在战场上的厮杀和建立的功勋一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重点加以细致描述,着力写木兰的深明大义和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样安排不仅突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还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使其形象更加饱满。

      2.侧面描写。

      诗歌借助对他人(或物)的描写烘托木兰的形象,使其更鲜明、突出。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渲染了军中悲壮、严肃的气氛,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木兰的勇敢坚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写木兰勋级之高、受赏之多,从侧面衬托了木兰战斗之英勇与战功之卓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通过木兰军中同伴看到木兰穿女装后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非凡智慧和才能。

      3.多种修辞运用。

      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内容前后相承,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渲染了木兰归家时家人的喜悦。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的词性也一致,“朔气”与“寒光”相对,“传”与“照”相对,“金柝”与“铁衣”相对,写出了战地生活的艰辛。“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比喻;“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是互文。这些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使诗歌语气连贯、文辞精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一个“深”字,表现了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拟人,花感时也溅泪,鸟伤别亦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展开全文阅读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现对家人的思念。

      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细节描写,因为忧愁烦闷,所以经常搔头发,白发越来越少,眼看快要插不上簪子了。更突出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卖炭翁》

      白居易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白氏长庆集》

      2.诗歌背景

      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唐德宁波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3.解题

      “卖炭”表明了主人公从事的工作,“卖炭翁”指卖炭的老人。题目点出了诗歌描绘的主人公。

      【重点字词】

      ㈠课下注释

      ①选自《白居易集》卷四。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②[薪]木柴。

      ③[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④[苍苍]灰白。

      ⑤[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

      ⑥[市]城市中规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⑦[翩翩]轻快的样子。

      ⑧[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⑨[文书]公文,诏书。

      ⑩[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9322;[回]调转。

      9323;[叱(chì)]吆喝。

      9324;[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9325;[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9326;[惜不得]吝惜不得。

      9327;[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9328;[系]挂。

      9329;[直]同“值”,价格。

      主题归纳

      这首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揭露了当时宦官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宦官及其爪牙的憎恶。

      写作特色

      1.陪衬反衬

      ⑴以“两鬓苍苍”突出老翁之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以荒凉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激起了人们的同情,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

      ⑵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身上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他的“可怜”。

      ⑶用“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作对比,写出了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⑷“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⑸全诗,前面与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悲惨。 

侯晓旭

标签:中考复习指导 九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2022中考
附件: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可直接打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思乡怀人诗类古诗知识点梳理
下一篇: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主题概括与探究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